說明
週四, 15 七月 2010 00:59

從禪宗公案透視禪學(下)

作者  楊佛興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546期


4、關於過、現、未三心不可得的公案 

  德山禪師俗姓周,因常講《金剛經》,人稱他「周金剛」。其時禪宗南頓北漸,龍潭祖師在南方提倡一乘頓教,宣揚「即身成佛」說,周金剛認為是邪教,於是擔著他自己寫的《青龍疏鈔》,出發南下,意欲搗毀其道場。師心通,叫其女弟子在周必經之路的路邊賣餅等他。周行至該處,又饑又渴,想買餅當點心。但賣餅的女人很調皮地對他說:「我這些餅是供養大德的。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如答得出來,你是大德,我這些餅就供養你,不要你錢;如果你答不出來,你手上的《青龍疏鈔》是騙人的,應給我燒掉……」周輕視賣餅的女人不會有甚麼水平,乃曰:「可以,任你問。」那女人問:「你想買我的餅當點心,但《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我問你如何『點心』呢?」周被問得啞口無言,那女人也不客氣,把周的《青龍疏鈔》燒掉。[6] 

  請問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應如何回答她上述的提問,才能得到她送的餅呢?(沉思) 

  我認為應如是回答:「泯識顯智,對三世事相一念頓具,故無過去、現在和未來之分。比如英文廿六個字母,當你念到b的時候,a是過去,c是未來;如果你有辦法將廿六個字母一念頓具,那就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分了。」 

  當然,這祇是個比喻。這個道理非但禪宗這麼解釋,就連某些著名的科學家也作如是說。比如,愛因斯坦是個非常有善根的人,他就曾經說過:「對於我們這些有信念的物理學家而言,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區分祇是一個錯覺,甚至是一種固執之見。」 

  講到這裡,順帶聯繫有關佛教的觀點。佛教早就有「時空非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論,這些理論兩千多年來一直被科學所否定,但自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出現之後,這些理論便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曾說:「時間、空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他的這句話和佛教的「時空非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理論是互相融通的。 

5、關於「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下過,橋流水不流」[7]公案 

  這個公案,古今中外的學者紛紛其說,各有各的解釋。我認為:實證性相不二法門的大德,其觀想無不立成,故有「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的妙境妙語出現;以下兩句是比喻之詞,水喻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曰「水不流」;橋雖堅固,但難免成、住、壞、空的過程,就算我們居住的地球也終有這個過程,故曰「橋流」。 

6、趙州禪師「吃茶去」公案 

  趙州禪師凡有學人來參訪他時,他就叫其「吃茶去!」。[8] 

  這究竟是甚麼意思呢?我認為:《金剛經》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趙州禪師是通宗祖師,能轉運如來法流加持護念來機,來機如能以至誠心求法,「師資道合者」頓與加持力相應,感應到如來法流下注直達命根(即下丹田),消業增慧,持之以恆,自性萌動;當如來法流下注,自性法流上升,二者於喉間融合時,殊覺滋潤舒適,如飲甘露……此即「吃茶去」的密意。這要修證到那個境界時才能理解並且相信,單從字面意思是無法理解的。

7、臨濟傳法偈公案 

  臨濟禪師傳法偈:

  「沿流不息問如何,真照無際說似他;無相無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9] 

  對於這首偈,注釋的人也有很多,但我的意見是:頭一句是指世俗的道路,後一句是指修持者的道路;兩種道路完全不同。 

  「沿流不息問如何」,意思是說:眾生無始以來迷真逐妄,隨緣造業,隨業輪迴;再生之後,積習所使,繼續造業輪迴;如是惡性循環,業力愈來愈複雜,身形亦逐步演化,號曰眾生,無奇不有。此如江河日下,長流不息,問該怎麼辦呢?

  「真照無際說似他」:我的師父馮達庵大阿闍黎《修證隨筆》云:

  「頂開真眼照三界,性海汪洋無等倫。四海升沉恒了了,了字畢竟也虛無。」

   此詩可作「真照無際說似他」的注腳。 

  我認為:這首詩是祇有通過修證才能寫得出來的。「頂開真眼照三界」,何謂「三界」呢?它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又包含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 

  「無相無名人不稟」:禪宗修證以達到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為到家,即證第一句禪;《心經》以「六不」、「十三無」來描述般若波羅蜜多境界。其實,禪宗妙旨不可以意識識,不可以言說說,故曰「無相無名人不稟」。 

  「吹毛用了急須磨」:證第一句禪者,以「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應機處事,隨問而答,反應神速,言必中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但用了之後又立即回復到身不可得、心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的一無所有的三昧境界,比喻剃刀用時非常鋒利(「吹毛」),用完之後隨即磨洗乾淨,以防止污垢、保持鋒利。 

8、龐蘊居士「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公案 

  六祖臨入滅前曾經懸記:「吾滅後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七十年後,六祖的懸記果然應驗:出家的指馬祖,馬祖門下有八十七位明心見性的弟子,可以說馬祖時代是禪宗的極盛時代;在家的指龐蘊居士,他們一家乘願而來,雁行佛化,緣盡之時則又紛紛乘願而去。 

  一次,龐蘊居士去參拜藥山禪師。臨別之際,藥山禪師派十位弟子送他出門。當時門外大雪紛飛,龐蘊居士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旁邊有一位姓全的禪客雖明知這是禪語,但不解其意,乃問龐蘊居士:「究竟落在何處呢?」龐居士打了他一掌,作為答復。全禪客一頭霧水,不明所以,云:「也不得草草。」(意思是說:也不能這麼草草地作答。)龐居士隨即又打了他一掌,說道:「眼見如盲,口說如啞。」[10]

  這則公案如果唯憑意識依文解義,是沒有辦法明瞭的。「好雪!片片不落別處!」,這是描寫實證境界的話。我也不好洩露天機,祇能打個比方:對於拋物線旋轉體鏡面,在焦點一側、平行於主軸的外來光線照射到鏡面後,經反射,都聚集到焦點上;反之,從位於焦點上的光源發出的光照射到鏡面後,經反射,都平行於主軸而放射出去。我的一個學生修得比較好,聽得心領神會:「哦,我知道了。」他究竟知道了甚麼呢?「好雪!片片不落別處!」這句禪語到底是甚麼意思呢?我不講,而是希望大家通過修證自己去解答。(楊先生點頭微笑) 

結語 

  由上可見:禪宗公案大都來自歷代祖師修證成就的心得體會,學者若唯憑意識思量測度,必難契會,故五祖弘忍大師云「思量即不中用」,六祖惠能大師亦云「諸三乘人不解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所以,許多學者解釋禪宗公案,唯憑意識,勞心焦思,多方猜測,毫無是處,乃至吃力不討好,越解越糊塗。

  人問馮達庵大阿闍黎:「禪宗公案抽象難懂,有何妙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馮達庵大阿闍黎答道:「在通宗祖師加持下,以至誠、專一之心修持,定中發現一條力線,命根(下丹田)達頂,由明而光,進而雄猛發展,拄地撐天……爾時再回過頭來看禪宗公案,自然心領神會。」 

  馮達庵大阿闍黎《修證隨筆》云:  

  拄地撐天起潛龍,下窮地底上蒼穹。內成禪定根身活,涉世惟資般若功。

 注 釋 

6,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鑒禪師,簡州周氏子……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嘗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賣餅點心。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哪個心?』師無語,遂棲止焉。」

7,善慧大士偈,語出《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 

8,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卷四:「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師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9,宋釋道元編《景德傳燈錄》卷十二。 

10,宋普濟編《五燈會元》卷三:「(龐蘊居士)因辭藥山,山命十禪客相送至門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別處!』有全禪客曰:『落在甚處?』士遂與一掌,全曰:『也不得草草。』士曰:『恁麼稱禪客?閻羅老子未放你在。』全曰:『居士作麼生?』士又掌曰:『眼見如盲,口說如啞。』」


 

閱讀 514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