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18 十一月 2011 01:56

六祖壇經講記(83)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無念齋 / 整理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捨邪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聽吾偈曰:】現在六祖大師用這首偈來跟智道禪師開示,這首偈可以將《大般涅槃經》的精髓跟大家分享。【無上大涅槃,】〔無上〕菩提,最究竟最圓滿。《涅槃經》的全名叫《大般涅槃經》,一般大般涅槃指的是佛,般涅槃指的是菩薩,涅槃指的是二乘人,只不過我們一般都講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上大涅槃〕就可以將你的佛性徹底地呈現。【圓明常寂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就像一面明鏡徹徹底底,一塵不染。一般這個〔〕字又代表圓滿的意思,所以一個成佛的人是福慧具足。〔〕的意思就是已經證悟到常樂我淨的境界。〔〕是體,〔〕是用,〔〕是定,〔〕是慧;〔寂照〕就是《六祖壇經》定慧品裡講的定慧等持,〔〕是定,所以它寂然不動,〔〕就是觀照,就像在黑暗之中把手電筒打開,用那個亮度來照一切的現象,那個亮度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要用智慧來觀照。比如說,我們都喜歡人家尊重,當別人不尊重我們,我們直接的反應就是生氣,幾乎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直接反應就是生氣?因為沒有觀照能力,我們的反應、我們的習氣是很快的,我們的心念比電還快。不懂觀照能力的人永遠都跟著他的習氣感覺好惡走,完全停不下來。這個觀照能力到底怎麼培養?「觀」不要解釋成看,「觀」事實上有思惟的意思。比如說,你現在遇到問題,或常常被境界轉,你應該去思惟如何不再被這個境界轉。比如說你對我不尊重,我就會生氣,但是這個境界還會再產生。如果你現在沒有思考找到答案,下次人家對你不禮貌,你還是會生氣,你永遠都會這個樣子。以此類推,比如說人家對我們不尊重,你可以這樣去思考:一,你憑什麼值得人家尊重?你有什麼豐功偉業?或是你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或你有什麼高貴的情操?…如果你這樣想,能夠去降伏你的生氣,這樣想就對你有益。但是,如果這樣想對你還沒有益,你就要再思考,說:「奇怪,他為什麼對我不尊重?他對我不尊重難道代表他對所有的人都不尊重嗎?」不一定,我們一般人的尊重都是選擇性的,我們尊重我們認為值得讓我尊敬的人,這叫選擇性的尊重。你覺得別人對你是選擇性的尊重,那你是不是也是選擇性的尊重別人呢?你應該也是那樣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所以人家不尊重你,他選擇尊重別人。你也是那個樣子,也是看得起的你才尊重,看不起的你還是瞧不起他。再來,第三個觀點,是別人不尊重你,還是你不尊重自己?你一直覺得別人不尊重你,所以以生氣來攻擊別人,事實上是你的內在沒有肯定你自己,是你的內在沒有尊重你自己,所以才很容易動怒。按照這樣,你可以思惟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一直思惟到把這個問題解決,以後遇到這個境界就不會被干擾了,這就是觀照。所以你遇到境界就被境界所影響,很簡單,因為你平常沒有訓練,所以遇到境界就來不及了。為什麼要你平常靜靜地思維?不一定要盤腿打坐,只要靜靜地坐著,或靜靜地散步也好。平常就要去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能夠化解這些問題,這樣遇到境界來你自然能夠釋懷,自然不會被影響,這叫做〔寂照〕。剛開始都是很刻意,在佛法名詞叫「作意」,但是有一天,你可以訓練到很自然的呈現。一個成就者,他常〔寂照〕,也就是他時時刻刻都是這樣的展現。

凡愚謂之死,】也就是凡夫眾生以為涅槃就是〔〕。【外道執為斷。】沒有正知正見的人以為涅槃就是永〔〕,再也不會生了。【諸求二乘人,】指的是聲聞緣覺。【目以為無作。】他認為修行到這裡就是畢業了。〔無作〕的意思就是他已經涅槃了,然後以為涅槃了就好,也不度眾生了。他就停留在:「我已經解脫了!」所以無所作為,也就是他認為一切都是假的,他沒有辦法生起妙有,也不想利益眾生,這不是佛的本懷。比如說老師教一群學生,教完後,學生畢業了,難道畢業之後你就什麼都不做嗎?畢業之後你要去奉獻。你修行到最後開悟了,開悟後就好了嗎?不是這樣的,你還要去歷練。【盡屬情所計,】以上,就是凡夫、外道甚至修行開悟的二乘人還是有所執著。【六十二見本。】〔六十二〕簡單來講就是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所創造的執著。為什麼叫六十二?有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一般都把五蘊當成「我」,所以抓著個人的身心不放。我們一般人的思惟模式有幾個陷阱:第一,即色為「我」,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第二個陷阱就是智道禪師的陷阱,他認為離開身體之外還有一個「我」,這代表把色身跟法身分開。第三個陷阱,他認為色大「我」小,也就是身體比較大,這個「我」,也就是我們所講的靈魂躲在身體裡面,不然就是認為「我」的生命很大,比色身還大,這個叫做「我」大色小。這四個概念表面上是不一樣,事實上它們是一個共同的陷阱,它們沒有辦法把「色」、「我」認為是一體。五蘊的每一蘊,你個人的身體感受,你的想像、念頭、意識形態都會有這樣的執著。我們每個人又會掉入過去、現在、未來的陷阱。這個五蘊乘以四就是二十,所以,二十再乘以過去、現在、未來,就是六十,這就叫做六十見,再加上常見和斷見所以叫〔六十二見〕。簡單來講就是五蘊,就是對五蘊的執著和不清楚。六祖大師講這個概念就是我們一般人對生命的形態不清楚,所以各宗各派、各種學說不斷在探討這個問題,很多種概念,創造很多種名詞。【妄立虛假名,】也就是我們想像的概念事實上都是你創造出來的,包括五蘊,六十二見,包括你現在所講的佛法非佛法,一切的名相,都是〔虛假名〕。簡單地講,一切名相真的是代號,是工具,它不過是〔假名〕,透過這樣的假名來利益眾生。【何為真實義。】你不要再在那邊打轉,這並不是〔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講的就是心〔〕廣大的人,大根器的人。【通達無取捨。】他才能夠真正對於一切法不〔〕不〔〕。在《六祖壇經》裡,常常出現「不取不捨」,這四個字既簡單又好用,不複雜又不囉嗦,這四個字就是六祖大師教你怎麼修行。這四個字怎麼修?第一,你要清楚那個境界。第二,你要清楚你現在的心。比如說現在處在逆境,知道你處在逆境,但是心不被影響;你現在處在順境,知道處在順境,但是你的心不被影響;你知道這個人是善,你的心不被影響;你知道這個惡,心不被影響。注意,你們不可以說平等,然後對現象不清楚,這樣是會愚癡的。所謂平等的意思是:「我的心不被影響,但是我對現象、是非、善惡瞭若指掌。」這叫「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是個很重要的觀念。很多人學佛,學到最後說:「啊,緣起性空啦,都是假的,都是夢。」有時候這句話你要真懂才能講,如果是口頭禪,講久了會變愚癡,也就是你對境界不清楚。前面講到寂照,照就是清清楚楚。所以我才說,哪有說修行人做什麼事情很笨?!清楚就不會笨。比如說你做事業,怎麼樣做才會成功?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失敗。任何的法,無論是出世間法還是世間法,都要清楚。再來,就是我們所講的世間法、出世間法也是假名,是為了鼓勵你們來學佛法,便做一個區格,說世間法有怎麼樣的障礙、怎麼樣的不究竟,所以你要來學佛法,到最後跟你講「一切法都是佛法」。但是講這句話你要講出所以然,很多的話是對的,但你不見得講得出來。就像我們昨天講平等要建立在不平等才是平等,不平等就是:「你清楚現象,所以才知道要怎麼樣去應對。」這不是理論,是你現在要去實踐。比如說,你現在一個人,你清楚你的內心,你不要說:「我心很亂,但說不出來。」你要詳細說明:「師父,我現在的內心很孤獨,很空虛、無助,我覺得很沒有安全感,覺得毫無依靠,我覺得我的內心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你可以一直觀察下去,但是你觀察時不要被孤獨打敗,不要被恐懼恐嚇。說起來不簡單,內心充滿恐懼,但是又不被恐懼所恐嚇。「恐懼是我心生的,然後又不被我的恐懼所恐懼。」那是什麼境界?你要知道,只要你能夠觀察得到的現象就叫做境。比如說你坐在我面前,我能夠觀察你,你就叫境;比如說我觀察這張桌子,這張桌子就叫境;我能夠觀察我的衣服,肉體也叫境;我還能夠觀察我的念頭,我的念頭還是叫境,統稱都叫境。當你的念頭起來,你知道它是什麼念,但不被你起的念頭所影響,這就叫修行。聽起來很清楚,回去做做看。知道它,〔無取捨〕,對好的感覺不要抓著不放,對生起的妄念或概念不要討厭它逃避它。〔無取捨〕的意思就是接受,徹底地接受,就是如實,如實面對它。一個人能夠徹底接受所有的境界,那個人才能夠明白什麼叫隨緣生活。隨緣生活不是刻意的,境界怎麼樣來,他就怎麼樣來,能夠接受,所以叫隨緣,這叫心法,就是《壇經》的心法。你抓住這四個字,按照這個心法一直修下去。

【以知五蘊法,】即是色法和心法。【及以蘊中我。】以為身心有個永恆不變的我。【外現眾色像,】外境所顯現的各種膚色形像。【一一音聲相。】以及種種聲音。【平等如夢幻,】所有的一切事情沒有一件不平等,沒有一件是對立的,真實是如此。如果真實你不懂,我就說:「這些都是夢,都不是真的,所以這些是平等的。」這樣講你就容易懂。重點就在這裡,你沒有深深去明白,去體會到它是夢幻,怎麼會平等呢?讚美你跟罵你,怎麼會覺得平等?讚美你跟罵你是夢境,自然就平等;逆境跟順境是夢幻,自然就平等;人家對你好不好是平等;你個人在修行打坐一樣,你感覺很好,是夢幻;今天修行修得不太好也是夢幻。我常說修行不是要感覺好,要感覺好躺在床上睡最好,沖三溫暖也很好,大家都聽你的話,對你畢恭畢敬感覺也很好,這樣不能夠開啟你的智慧,而是你迷失在陷阱中你不知道。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記住,要一直修下去,不管沿路風光多麼明媚,你也不可以停留在那裡看風光。比如說你開車的目的地是墾丁,中間有很多很美的風光,你的車子都不能夠停。車子只要停下來的那一刹那,嚴格講就是著魔。著魔的意思不是說一隻鬼跑出來攔你,只要你一執著,就是魔。所以在修行當中千萬不可以停留在任何一點。你在修行當中不會著魔,要有一個概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無論你修任何法門都一樣。有的人怕靜坐後會著魔,執著就是魔,不執著哪來的魔?我們一般比較會執著什麼?我們對不好的會怕,然後就跳出來;對好的反而會停在那邊。「我今天打坐,嘩,好舒服啊!」「我今天打坐,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這些都不是你打坐的重點。這是你的潛意識貪圖舒服,所以把這種舒服的感覺當成是你要的。打坐的目的是要讓你能夠去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讓你徹徹底底去明白你是誰,這叫「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不起凡聖見。】六祖告訴你要有這樣的正見。〔凡聖〕這兩個字事實上就是叫你不要分別,你把所有的名詞代換進去,以此類推,所有對待的概念都是陷阱。

不作涅槃想,】當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你也不可以說「我已經解脫了。」或「我已經證悟到什麼。」不需要。你看《金剛經》講得最清楚,從一開始不執著,一直到成佛那一刹那還是不執著。【二邊三際斷。】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這樣。〔二邊〕就是離開斷見、常見,〔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就可以明白中道了。【常應諸根用,】這叫〔〕對,面對所有的境界自然地應對。這〔根用〕就是六根,表面上講六根,事實上是心的意思。心去對應所有的境界,就像六〔〕眼耳鼻舌身意去對應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你的身心去面對這個世界,所以這叫對應,簡稱叫應用。【而不起用想。】注意這個概念,幫助別人,你不要生起:「我在幫助別人。」在修行,不要生起:「我在修行。」在上班,不要生起:「我在上班。」否則真是辛苦。因為執著所以累,不執著就不累,這個指的是你的心的展現。【分別一切法,】這就是境界。前面指的是六根,指的是你的心,這裡是對〔一切〕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分別想。】比如說:「我知道那個是善的,那個是惡的。」這叫〔分別一切法〕。但是你不要〔起分別想〕,你一想下去,嫉惡如仇就會出來。比如說這個是貧的,那個是富的,知道貧富的分別就好,但不要再想「富人命多好,窮人命不好。」簡單地講,無論是〔不起用想〕,還是〔不起分別想〕,事實上,〔〕一定是從心想,只是一個講能觀的心,一個講所觀的境界。〔常應諸根用〕就是能觀的心,〔分別一切法〕就是所觀的境界,你看了這句話就會知道,它是中道。它不是空也不是有,它是同時的,這才叫做徹徹底底的不執著,這才是一個智者。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形容這個世界。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總有一天也會毀滅,叫做成住壞空。【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形容一個人的定力,一個證悟的人,不因為世界毀滅而影響到他證悟常樂我淨。別人罵你境界很強,別人傷害你境界很強,但這個世界毀滅了這個境界最強,但是它對一個證悟的人還是沒有辦法影響。你說這是什麼意境?這個世界毀滅只不過是一場夢。我再繞回來,你就覺得這樣比較輕鬆,就好像這個茶杯破掉是一場夢,這個地球毀滅也是一場夢。我們有分別心,所以我們覺得那這個我能夠承受,但是那個我不能承受。大小還不是你的概念?強弱還不是你的感受?所以這句話是講一個真正證悟的人的境界,就是任何的境界再怎麼強烈再怎麼大,對他來講,都是如如不動,不被影響的,這才是大般涅槃的常樂我淨,這不是像你所講的坐在那邊坐很久。【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真理本來是不可以說的,「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因為你問我,所以我才勉強跟你說。【汝勿隨言解,】雖然六祖大師講的道理沒有錯,但那終究是六祖大師的境界,你還是要去修行。你不要以為聽我這樣講,你就以為自己懂了!所以要靠你修行。【許汝知少分。】再怎麼講都沒有辦法講到真相。你知道這種道理就好了,接著就要靠你去印證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又一個開悟的!這個公案很重要,你要探討生命的問題,這個公案要好好地重複地看,重複地悟。我們迷失在哪裡?迷失在分別對待。你要用什麼方法去證悟?你要從今不取不捨。等到有一天你徹底地接受了,也代表你妄想分別的心止息了,就在止息的那一刹那,大般涅槃的境界就現前了。

行思禪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

行思禪師,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行思禪師〕是個了不起的禪師。跟下一位懷讓禪師一樣,他對禪宗,所謂六祖大師的「一花開五葉」有很重要的影響。〔行思禪師〕還沒有開悟的時候,聽到六祖大師的大名,就直接來參訪六祖大師。【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問這個話很深,見到六祖的面也不囉嗦。〔當何所務〕就是說怎麼修,〔即不落階級?〕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夠直接成佛,而不要一階一階慢慢來,比如說不要從聲聞緣覺或不要從菩薩的五十二位階或五十五位階這樣修。〔不落階級〕,就是「我要直接了當,能夠直悟佛地。」的意思,有骨氣!【師曰:汝曾作甚麼來?】六祖大師並沒有正面回答,先問他過去是怎麼修的?【曰:聖諦亦不為。】這句話口氣很大,就是我連佛法也不修,當然也有人把這個〔聖諦〕解釋成四聖諦,這就代表他程度很高,因為四聖諦是聲聞的修法,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菩薩要修六波羅蜜,他的意思就是他連佛法也不執著,這種境界很高,他已經達到連佛法都不執著。【師曰:落何階級?】那你現在是什麼層次?【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我連佛法都不執著了,哪有什麼層次可言?!高人講話,我們都像鴨子聽雷。他層次很高,【師深器之,】這叫印可。六祖接下來就沒有跟他講什麼,〔深器之〕,看重他。【令思首眾。】令行思禪師帶領大眾,所以我說不是學多久的問題,是悟道深淺的問題,真正的輩份是誰悟得深,而不是你出家多久。當然,外表的事相還是要尊重。有時候你在看公案,你會覺得他好像沒有說什麼。但是怎麼沒有?六祖大師第一句問他:「你之前怎麼修?」第二句又問他:「你現在到達什麼程度?」聽起來是很淺,但是畫龍點晴,人家本來就是一條龍,只是六祖拿毛筆點一下而已。所以內行人不需要講很多話,他有時候講一些很平常的話,不高深,但是明白的人一聽就明白了。【一日,師謂曰:】行思禪師自從參訪之外,六祖把他留在身邊。〔一日〕,就是時機已經到了。【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你應該去弘法,不要老是躲在這裡。【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他從〔吉州〕來,所以又回吉州去,已經學成了,該回去了。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甚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

懷讓禪師,】一個了不起的〔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慧〔安國師〕,跟六祖是師兄弟,他的老師也是五祖弘忍。前面只知道神秀跟慧能,還不知道慧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懷讓禪師去參訪慧〔安國師〕,慧安國師知道他在這裡不能悟道,所以就告訴懷讓禪師:「應該往曹溪去參訪六祖慧能大師。」這就是古大德的肚量跟胸懷,跟現今的人胸懷不太一樣。天臺智者大師因誦《法華經》而開悟,他開悟得很早,當他開悟之後,皇帝請他到京城去上課。他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人數不多,假設四十個人在聽,有二十個人悟道。後來,有四百個人在聽,就只有十個悟道。後來有一千人在聽,就只有一個悟道,最後他就不講了。按照現象界的角度,就代表聽智者大師講法的人越來越,從四十到四百到一千,按世俗的講法是這個法師真會講,越講人越多。但對智者大師來講,內心卻很感傷,表面上很多人來聽他講課,但事實上大家越來越迷失了,不是要修行了,所以他又回天臺山去隱居。他一生隱居好幾次,但還是被請下來,這次他又是隱居。各位,這才是有良心、好的老師。我們一般覺得越多人來聽就代表他越厲害。智者大師之所以離開,他感歎之所以有這樣的現象,他沒有怪眾生,是怪自己沒有德行,所以才人越多,越少人悟道得法。他覺得自己修得不夠,才又隱居回去修。他還是個開悟的人呢!只是說過去的人的肚量跟現在的人是不一樣的。我為你好,你只要能夠開悟,我就替你高興。哪有說需要留住弟子或是怎麼樣,所以不要把學生或信徒當成你的財產或是你的勢力。

讓至,禮拜。】懷〔〕到曹溪〔禮拜〕六祖。【師曰:甚處來?】你從哪裡來?【讓曰:嵩山。】我從〔嵩山〕來。【師曰:甚麼物,恁麼來。】就是說你悟到了什麼?【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為什麼?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形容佛性?根本形容不出來。有人問你悟到什麼,你說:「佛曰不可說。」你這樣講沒有效。你說:「我也學懷讓禪師的說似一物即不中。」你這樣說也沒有用,你在拾人牙慧,你講的都是別人的體悟。請問,你悟到什麼?你就說「我不知道」就好了。我就講「不知道」很好用,講「不知道」要勇敢一點,不卑不亢。我承認我不知道,這樣就好。當六祖聽到懷讓禪師講這句話,很巧妙,這就是他體悟的東西。你說他沒有說,他又有說,你說他有說,他又不執著。【師曰:還可修證否?】繼續追問他,意思就是:「已經悟到這樣的程度了,你還需要修嗎?」【曰:修證即不無,】還要〔〕。就是不執著空。【污染即不得。】你說修什麼,不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嗎?清淨是你修的嗎?就是不執著「有」。你看人家的回答,這就是中道,他悟道了。【師曰:只此不污染,】佛性。【諸佛之所護念;】諸佛告訴我們的也是眾生皆有佛性,要善〔護念〕自己佛性的意思。【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印可他。【西天般若多羅讖,】就是達摩祖師的老師,達摩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般若多羅〕是西天二十七祖。達摩祖師的老師告訴達摩祖師未來要到中國。甚至預言他未來的法脈當中誰會怎麼樣。〔〕就是預言的意思。預言懷讓禪師,【汝足下出一馬駒,】六祖跟懷讓講:以後你的門徒會出現像一匹駿〔〕,就是很有名的〔〕祖道一禪師。【踏殺天下人,】不是把天下人都殺死,而是把天下人的煩惱都止息,意思是廣度眾生。就是說:你未來有個徒弟,叫馬祖道一,他會廣度一切眾生,以後你要好好栽培這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這個預測就是在說你,所以你知道就好。六祖這是私底下跟懷讓講的,不是公開講的,只是後來把它記錄下來。就像很多禪師在世的時候不見得會說他證到什麼程度,但當他開口說他證到什麼程度,一般就圓寂了。這個一定是後來才知道,所以才記錄下來的。《六祖壇經》雖然不顯示神通,但還是會顯示一些未來的事情。【讓豁然契會,】大徹大悟。【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益玄奧。】在六祖大師身邊十五年。注意一個概念,他雖然已經大徹大悟了,但他跟在六祖大師旁邊還是依舊在學習,才叫〔日益玄奧〕,他的領悟修持越來越深,所以為什麼說悟後起修!不要說悟了就好。如果這樣,你不是執著空嗎?【後往南嶽,大闡禪宗。】後來稱他為〔南嶽〕大師。

 

閱讀 7971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11 三月 2015 08:21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