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27 五月 2015 08:39

金剛經六祖口訣講記-39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無念齋 / 整理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闡述他還沒有成佛之前行菩薩道的情形。然燈佛即釋迦牟尼佛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和然燈佛有一個典故:釋迦牟尼佛在修學的過程,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在他第二大阿僧祇劫修滿之時,他的程度為八地菩薩。此時,他化緣準備了五百兩銀子,準備去供養他的老師。當時他要供養的老師並不是然燈佛。釋迦牟尼佛剛好聽說然燈佛來到了這個地方,所以就用這五百兩銀子買了一束五朵金色的蓮花,一說是一束七朵金色的蓮花,準備供養然燈佛。但是然燈佛面前的路凹凸不平,路上還有積水,釋迦牟尼佛是修行人,頭髮留得很長,就把頭往前面一甩,長髮蓋在那一灘水上,讓然燈佛從他的頭髮踩過。然燈佛過去之後,看了釋迦牟尼佛一眼,就為他授記說:「你來世必當成佛,名為釋迦牟尼佛。」最後,釋迦牟尼佛就跟然燈佛學習。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即:「如來世尊,你在過去當菩薩的時候,在然燈佛所並沒有得到一法。到底是為什麼呢?若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有所得法,就不會成佛。」得即執著,無得才能明心見性。於法實無所得即不執法。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遣此疑,故問之。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燈佛是釋迦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然,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遣此疑,故問之。] 世尊為了破須菩提,怕他還有得之心。

             [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 須菩提層次很高。

             [然燈佛是釋迦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於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 有沒有一個法可得?這個法是然燈佛在講的。比如,今天我在上課,我所講的是我的東西,不是你的東西,你不要以為你得到了什麼?進入你的內在,你才能夠自悟自得。

             [但悟自性本來清淨,] 是自己在悟,悟自性本來清淨。

             [本無塵勞,寂然常然,即自成佛,] 我們並沒有否認釋迦牟尼開悟。法是師講,悟是自悟。

             [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如來法即佛法,佛法如日處虛空,普照大地,無邊無際,你不可以執取,故謂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前面談到當釋迦牟尼佛為八地菩薩時,他有莊嚴佛國的層次。大家不要以為這一段跟前面不相干,以為經文跳來跳去。菩薩有兩件事要做:成就眾生和莊嚴佛土。聲聞二乘人是自覺,菩薩要覺他,故要成就眾生、幫助眾生覺醒。比如,你現在沒有能力幫助眾生覺醒,但是你有能力不跟眾生吵架,那你應該從這裡做起,從你會的開始做。這並不簡單,因為你一天到晚都在吵吵鬧鬧。比如,每個人都會生起嫉妒心,這是很糟糕的心態。你雖然幫不了眾生,但是眾生表現得很好,他很有實力,他幫助了很多人,他服務社會,貢獻他的才華,你應該為他高興,應該和他同歡,應該以眾生的成就為我們的成就。如果連這樣你都做不到,你怎麼去度眾生?你不用出力,只用念頭讚歎他就可以了,你都做不到。你就知道自己內在很差勁。

             所謂莊嚴佛土即改善環境。我們現在之所以在談心靈改革、心靈教化,就是要改善我們的大環境,提升我們的人心。學會辦的教育就是以此為主。度眾生和莊嚴佛土是相關的、是在一起的。成就眾生即人,改變環境是境:是什麼人創造什麼環境,不是環境創造一個人。我們這個世界叫五濁惡世,因為我們的心是混濁的,所以這個世界是混濁的。你學佛法要明白一個概念:一個國土不是只單靠一尊佛,這不只是佛的事,而是佛和眾生共同來創立的。你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創立的,那請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你聽說過很差勁的人到那裡去嗎?你很差勁,你就休想去。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都是好人,所以阿彌陀佛和這些人共同創造這個環境。一樣的道理,這個五濁惡世也要靠我們,不是只靠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一個人,才能把它變得像蓮花一般。

             菩薩所要做的就是改變人心,心善了,環境就善了,心淨即佛土淨。這並非唯心論,而是理、事不二:心是清淨,這是理;心態正確了,才能夠創造、保護、維護、改善和美化環境,這就是事。不要把極樂世界談到很遠,談得虛無飄渺,而不明白這種道理。我常說:「你們社區也可以變成一個極樂世界。」不然你們社區的總體營造在做什麼?難道是政府撥款美化環境就叫社區總體營造嗎?你們社區人的心是什麼?如果人的心不善良,你們社區營造出來也是騙人,也是曇花一現。縱使營造出來很漂亮,但是別人到你們社區去參觀感覺不好,你們的待人接物讓人感覺不好,人家不願意到你們社區去生活。這不是只有談環境。但所有人的重點都擺在環境,而社區裡人的素質、品味、人格、道德和情操都沒有因為政府撥款而提升。這方面也要跟得上。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這是三段式,講的是真、俗二諦。一切佛法都不離開二諦。莊嚴佛土者:事實上有莊嚴佛土這件事,所有的現象都是事情,都是緣起。但以真理的本質,即非莊嚴,沒有一個真正的莊嚴。是名莊嚴:假名說它叫莊嚴。以這三段式來講,莊嚴佛土為俗諦,是以世間人的角度來講的;即非莊嚴為真諦,是以真理的角度來講的;是名莊嚴,那只是一個假名。能不能悟,就看你執不執著。執著就是你把虛妄的當成真實的,你不能看到即非莊嚴,而只看到莊嚴佛土,你只是在執著現象,但是你不從現象當中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從頭至尾都在破執著,從內而外,從「我」一直到法,從有到空,最後連中道也要破。

清淨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自身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即佛土,心淨佛土淨,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清淨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 真正的佛土是無形無相的,那才是真正的清淨。比如我來這裡上課,你們拿一盆盆栽,這叫裝飾講堂、莊嚴講堂或莊嚴道場,你都可以講。但是,因為你優秀,這個道場才會莊嚴。作為佛弟子,你們優秀、能夠持戒、能行於布施、能依教奉行、能勤修戒定慧,你們來上課才是莊嚴這裡。如果講堂這裡擺得很漂亮,但是你們卻上課遲到、打嗜睡,要不下課聽完就亂了,那算什麼莊嚴?你家可能佈置得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如果你家的兄弟姐妹都很差勁,或是父母不慈愛,這個家算什麼莊嚴呢?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真正的莊嚴是用你的心來莊嚴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氣質、內涵,並非因為他的名牌、配件、學歷、背景等等,他的內涵、氣質是從內在展現出來的。有的人到道場去,都會買花去供佛,最常買的是玉蘭花和蘭花。用你的心莊嚴道場、供養三寶,你才是真正在供養。

             但是,話再講回來,你也不要只懂你的心,而忽略外在的環境。只有注重自己的人,那叫注重理,忽略了事。理事不二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內在叫心境,外面叫環境,不要只注重心境,忽略環境,也不要只注重環境,忽略心境,兩者兼顧則叫中道。

             [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 定慧指的是修行的功夫。你當用修行的功夫來莊嚴。

             [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 這是針對事相來講的,也就是環境。

             [造寺] 過去因為沒有寺廟,所以蓋寺廟有無比的功德。現在的寺廟已經太多了,如果你不保護山川大地,你又想在這個環境或山川之間亂開墾,造寺廟,可能無功反有過。我們要利益大眾。那天我看新聞報道,很多新聞記者去採訪,說政府一直在喊沒有錢,但又花了很多錢建造了很多沒有人使用的公共設施,比如民眾服務站和社區活動中心。台灣很多寺廟也是這樣。因緣不同,可以把造寺的經費轉在其他功能上,比如行於布施。你是個聰明人,錢應該用在最恰當的地方。如果一個地方沒有寺院、講堂,你造寺就真的是功德無量,而且你可以利益大眾、莊嚴世間的佛土。

             [寫經] 有人寫經才有經書。寺院是學校,上學校讀書要有教科書,經書即教科書。

             [布施] 寺廟和經典都需要有人提供,這叫布施。該參與、付出時,你自己要把握機會。若你需要別人來呼籲你,你的內在就被大大地打折扣。

             [供養是也。] 有學校、教科書,也有人提供經費,但學校之所以辦得好,需要有人長時間護持。學校需要好的老師、善知識,而他們需要你們的尊重,否則他們是不會願意到你們學校教書的。當有一天,你辦教育,你希望護持佛法,你想辦法會,你當明白這些道理。

             [第二莊嚴自身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 此處談的是人,講的是人的素質,是人在莊嚴這個佛土。佛雖然萬德莊嚴,也要一千二百五十人眾這些弟子來共同莊嚴。人很重要,人的關係更重要。就像《金剛經》班的同學彼此之間到底誠不誠懇、謙不謙卑、客不客氣,你們自己要知道。如果沒有的話,那形同陌路。你學習一個很好的佛法,但你自己不入道,你就是在做一個很錯誤的示範。無論你們到哪裡去,從家裡、社會、道場到團體,如果沒有普行恭敬,你們就沒有辦法莊嚴道場。

             [第三莊嚴心即佛土,] 心。

             [心淨佛土淨,] 之所以稱為佛土,心淨即它的條件。一個地方清淨才稱得上佛淨土。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煩惱,就不可以叫莊嚴。比如,你喜歡你的好朋友到你家,但他一定是要受你家人大大小小歡迎的朋友,而不是只受你歡迎的。你當問你是用什麼心去人家家裡的?如果你的心很好,人家一定很歡迎你,希望你常來。我常講:「若是無功,我也不希望有過。」一樣的道理,你來上課不能打嗜睡,否則就不是莊嚴道場;你也不能遲到、早退,也不能走動,因為這樣不遵守這裡的紀律。若是做不到,你要懺悔、節制。

            [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如果你的行為像佛一樣,如果你的念頭念念都有佛的存在,你的心一定會清淨。但你的念頭念念都有貪嗔癡、煩惱、無明、我執、我慢、我見的存在,所以你的心不得清淨。

 

 

閱讀 1816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7 五月 2015 09:23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