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340)實無來去

暢談六祖壇經(1340)實無來去

  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如果你對法清楚,你看到現象很容易解釋。否則,真理擺在你面前,你還是講不出所以然。你不要執迷不悟,就像六祖所講的「無端起知見」,莫名其妙生起很多知見障礙自己。我們想盡辦法開悟,但很多人想盡辦法讓自己不開悟,力量用錯了。 大乘佛法,能夠聽人一講,當下就信受不懷疑,這個人了不起。而我們不是:「哪裡有這麼簡單?我哪裡做得到?哪裡有可能?」我們的內在為什麼總是要朝著這個角度?縱使世間法,也告訴我們要正向思考,為什麼你卻要負向思考呢? 修行很實在,一點兒也不抽象,因為它時時刻刻都跟你在一起,只是人家叫做觀自在,你卻是觀不自在。我的心與我同在,六祖講得很清楚,心悟即是般若,其重點不離開心。每一部經的中心思維都是心,經律論所談皆是心。你若明白,經律論你都很容易懂讀。縱使有些章句你不明白,但是你可以提綱契領。 日常生活,你當「道在心悟」,你時時刻刻都有心,故要用心生活。《金剛經》亦是提倡這個法則。重點不在於修行的形式,不在於你在做什麼,而是你的心在想什麼。現今很多修行人一直專注於做什麼,而不注重自己在想什麼。消業障,怎麼不想想業障如何消?求福報,怎麼不想想福報如何求?無事一身輕,沒有比此更有福報的。要讓自心得定,怎麼不想想看,只要不亂就好了?要讓自己生起智慧,怎麼不想想看,你不障礙自己,智慧不就生了嗎?業障,是自己障礙自己。消業障,就是不再障礙自己。 表面上,你是知識份子,好像很聰明,但是你常常道聼塗説。經文沒有講錯,而是你不明白其內涵,是你錯解了。你們一直去學那個形式,去推廣它。問題是,你理事不圓融,你的相很壯大,但是理卻很微弱。六祖一語,已經道盡了修行的訣竅,若違反之,就一定是著相修行。 《金剛「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若坐若臥」指一種形相形式。你若認為佛是如此,你就誤會佛了。所謂佛,即是無所來、無所去。佛,講的是本體,本體豈有來與去?言有來有去者,即是著相,現象才有行住坐臥。 你看到別人在做早晚課、拜佛、念佛、打坐、放生等形式,你也跟著他們做。比如,你放那麼多魚和鳥,可就是不肯放過你自己。你心中的大鵬鳥為什麼飛不出去?你為什麼把佛法變成如此墮落?當然要救度眾生,但請你用一比一的比例。你做那件事的時候,你要能講法,不要把佛教變成一般民間宗教,不要把無上的佛道談成世間一般的宗教。佛法的無上,被你講成了無下。你要幫幫忙,不弘揚佛法,也不要讓佛法墮落。 道並非修來的,而是要悟的。你若在現象打轉,在形式上修,豈能悟道?我們不否認現象,而是要從現象中去領悟。就像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生老病死等皆是現象,你要從中領悟到究竟真實的法義。生命的本質就是無來無去,故本來就沒有痛苦和煩惱,本來就沒有生死。講得更坦白一點,本來就沒有菩提與解脫。你說:「明明有啊!為什麼沒有?」是因為你認為有個煩惱,我才講個菩提;是因為你認為有個生死,我才講個解脫。 如果你沒有那些事,也不用如此為你講。故,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字可說,因為沒有什麼好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就沒有事情,為什麼你創造那麼多事情,接著才去找答案、尋找解決之道呢?那還不都是你惹來的?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你很容易聽得懂。否則,你一定要慢慢學、慢慢修,到最後也不一定能到。為什麼?因為你很容易遇到挫折,如果你對真正的道理不懂,你是很容易退道的。 聞後思惟:你的煩惱是真的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9)思維之道

暢談六祖壇經(1339)思維之道

  修定的部份,在佛經中講得很詳細,甚至從初禪、二禪、三禪談起;而慧的部份,般若經也講得很詳細。但是,有某些部份,佛經並沒有很詳細地記載其步驟。比如,我始終察覺到:為什麼當今學佛者的思維能力很差?因為佛經在教你思維的過程,並沒有很清楚地告訴你,應該如何去正思維。其實,並非佛經沒有講,只是大家不容易看到這些經文。因此,我以較為易懂的角度來講,但是你要加以應用。 一般人最簡單的思維方式有三種:一,垂直思維;二,水平思維;三,九宮格思維,又稱為曼陀羅思維。 所謂垂直思維,就是你針對一個問題,不斷去探討,即從頭到尾都不離開這個問題。就像,你看到了一棵樹,從葉子一直到枝,從枝一直到幹,從幹一直到根,接著再問:「根又從何處來?」這樣一直下去,只有一個問題,即:「這棵樹到底是怎麼來的?」因為你思維下去,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問題。比如,眾生皆有佛性,你想過佛性從哪裡來嗎?十二因緣都說從無明開始,那麼無明又從哪裡來?你找不到答案,你不可以放棄。這叫做垂直思維,你一直問下去,不可以跑開,你的問題才可以鎖定很清楚。 水平思維談的是相關的概念,或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比如,活著的時候,你的心在哪裡?你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你還沒出生之前,你的心在哪裡呢?你死後,你的心又在哪裡呢?這個問題你思考過嗎?所以,你不可以談哲學上的問題,即背經典給我聽:「不在過去未來,不在內外、中間,或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要你自己去體證的。我不是要告訴你答案,而是要你們去思維,你們自己的問題自己去解決。水平的意思即,你提出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相關的,是平行的,而非垂直的。就是要讓你想破頭,接著就甘願,就死心了,就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要再亂了。 九宮格,就是在中間寫答案。比如,悟,怎麼樣才能悟?自己填。但是,在填的過程,都是圍繞著這個主題。比如,悟,要認識自己的心?怎麼樣才能夠認識自己的心?心這麼多妄想、執著,應如何破?應該如何切入?圍繞這個概念,一直轉。它是有脈絡可尋,你可以這樣思維。等思維到最究竟,把它全部丟掉,才進入「善惡都莫思量」的狀態。 我的教法是:你明明有妄想,我叫你不想不可能,那你就好好地想。針對你的問題、你的執著、你的法義、你的要害、你的痛苦,一直想。沒有哪一種思維方式比較好,也不僅僅只有三種。譬如,同學說不知道如何問,就要去問:「為什麼不知道如何問?」 頓教不用講那麼久,講十分鐘就夠了。就是我們內在就是翻不過來,所以我就陪各位諸佛讀書。一場遊戲一場夢,這叫做俄羅斯方塊。如來是什麼意思?如是好像,來即來去,有來必有去。好像有來去,這就是中道,因為你就是看到像,答案即是:實無來去。所謂「怪」字,眾生就是有心才會作怪,當心止息,眾生就成聖,故無心是道。 聞後思惟:你有深入思維的習慣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8)從心思維

暢談六祖壇經(1338)從心思維

  當初我在研讀佛法,我探討:「為什麼很多人都在談死後的事情?我現在明明是活著。」我是要解決我現在的問題,而非死後的問題。人類最大的恐怖,就是在恐懼未來的變數。對於下一秒,對於未來,因為你的無知,因為它會變化,你不知道它會變成什麼樣,你的內在就活在恐懼當中,它讓你喘不過氣來,讓你不能活在當下。你在煩惱一個好像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它不見得會發生,你為什麼要煩惱呢?它一定會發生,你的煩惱就更可笑。世界上最可笑的,就是害怕自己會死。 你在煩惱什麼?這叫做無明、無知、愚癡。從一出生,就開始折磨自己。你已經嫁錯人,或娶錯老婆,或生錯孩子,或上錯班,或交錯朋友,你為什麼還要再折磨自己?與其說是你殘忍,還不如說你夠笨的。說豬是笨死的,還不如說人是笨死的。豬只有兩個煩惱:一是不夠吃;二是準備被殺。但是,你有幾個煩惱呢?你的煩惱比豬更多。你應該早點覺醒了!夢中膽戰心驚,夢醒虛驚一場。 你是為何而修道、修行的?你不是要開悟嗎?開悟難道是腳或鼻子開悟嗎?難道是奇經八脈打開才會開悟嗎?開悟,就是心沒有事了,僅此而已。心要沒有事,你說怎麼修?六祖講的「道在心悟,豈在坐也」這一句話,其實也不深。就是如此而已,你在懷疑什麼? 你會說:「我的心就是亂糟糟。」你的心為什麼如此?是你的心,你怎麼跑來問我?那就是你的錯。難道你不知道你的心為什麼會如此嗎?你做善事,你的心還是不平靜;當然,做錯事,更不平靜;沒有做事,同樣不平靜,會覺得自己很窩囊,很沒有出息,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不做。做善事、惡事或不做事都不平靜,看韓劇當然也不太平靜。好吧!看個《六祖壇經》騙騙自己。念一遍之後,接著呢?無聊就來打坐。你是在玩什麼花樣?念一遍,口齒伶俐的一個小時念完,如果結巴的,念三個小時。念完,來打坐,我看你坐多久?坐完,早上六點修到現在才十一點,還放長假,未來的日子怎麼過?我不要你做這些事情,我只要你不停地問自己的心。你當毫不保留地把你那個虛偽的面具、自我欺騙的概念全部都掀開,不管它裡面有多麼污穢、骯髒、好笑。 以上我所談的,難道你沒有想過一輩子嗎?我每天都在想這些事情,我不斷地想,深入地想,時時刻刻都在想。縱使跟你們上課,我也在想;下課,我走來走去,我也在想。我時時刻刻想:「我的心為什麼這樣對待我?」最後,它就會出現一把寶刀,很多的概念自己會解開,會一直解開。你要開智慧,最快的,不是問別人,而是問自己,比你看經典還快。如果你還問不出所以然,那麼經典先好好看,看完再好好問。 聞後思惟:你問過自己的心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7)體悟寧靜

暢談六祖壇經(1337)體悟寧靜

  修行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一帆風順。亦非身邊的每個人都通達事理,都是好人,都是正人君子。而是,什麼樣的人都有,但你不被影響。以現象的角度來講是如此,但以本體的角度來思維得更透徹一點:小人跟君子,其實是你內心所創造的。本來沒有君子,本來也沒有小人,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創造了這個問題。接著,你才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如何留下君子、驅除小人?」你才去尋找這個答案,但這種尋找,事實上是不究竟的。 你有沒有一直去領悟呢?你在修行,你的內心世界掉入了很嚴重的陷阱:第一個陷阱,你在動亂當中想去求個寧靜;第二個陷阱,你想在逆境當中去求個順境。遇到逆境你想逃避,你的內心想要順境,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順利、事事如意。 你的心很亂,你想透過念佛、拜佛、靜坐,來讓你的心靜下來。這個靜不是真的,而是假的,但是你卻只能夠這樣做。我改個字,在動中不要去「求」那個靜,而是去「悟」那個靜,去領悟那個真正的靜,這叫風雨中的寧靜。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在是是非非的人生裡,去體悟到那一種寧靜,那個靜就是真正的禪定。為什麼叫靜?靜就是不被影響。為什麼不被影響?那是你真正的領悟,不是你修來的,所以是心悟,而非心修。 接著,在逆境當中,不要求個順境,而是去悟它是順境,這個順不是順利的順,而是隨順因緣的意思。凡夫的人生一定會遇到陷阱,所以常常會跌倒,跌倒要爬起來,但爬起來之後又遇到障礙,越過障礙之後,還是會遇到麻煩的問題……人生的狀態,是不可能沒有這些問題的。你會因為跌倒就自甘墮落嗎?你會因為遇到障礙就選擇逃避嗎? 什麼叫修行人?一般人認為:「只是不能夠順我的,就叫逆境。」修行人並非如此,在逆境中要領悟那個順,隨順任何的因緣,不就自在了嗎?而不是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因緣還是會產生,因為多生累劫以來,我們跟別人難免會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緣,在生命之中,時機到了,它就會呈現出來。你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不要以暴制暴、冤冤相報,而是:「我明白了這個因緣,在逆境當中我能夠悟到這個順,在順境當中我也能夠悟到這個順,所以順境與逆境是沒有那個境的,我只是隨順因緣而已。」 隨順因緣,你就是個明理的人。如果你在因緣中分順、逆,那你就是個凡夫。如果你能夠「無順無逆」、「隨順因緣」,你就是真修行人。你沒有這樣的知見,無論修任何法門,終究是自欺欺人的。你懂這個概念,各門、各宗、各派皆是平等的,什麼法門都可以成就。六祖大師所說的心,我們不要說得那麼抽象,說什麼真心跟妄心。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應該用心。用心領悟,你自然就能領悟到佛道,領悟到真理,你自然就能夠開悟。如果不這樣領悟,在那邊呆坐,坐破蒲團也枉然,跟喊破喉嚨也枉然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六祖說「道由心悟」,即在日常生活中悟;「豈在坐也」,非拘泥於一種形式。 聞後思惟:你能在各種境界中隨緣展現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6)從當下悟

暢談六祖壇經(1336)從當下悟

  何謂心悟?比如,你看到花開花謝,領悟到什麼?你看到一盞燈忽暗忽明,領悟到什麼?或者,你感覺到一陣風,領悟到什麼?我以風的角度來譬喻,風是無形無相的,為什麼你知道那是風?它的作用是什麼?風本身是無形無相的,如同我們自性的本體,抓不到、摸不著,你怎麼知道那是風呢?因為樹在搖,你透過這個現象,這叫「相」。樹為什麼會搖?因為風的作用,那叫「用」。你可以清楚感覺到現象與作用,你卻不悟「本體」。現象就是樹在搖,你看到樹在搖,就認為那是風的本身,這是不對的,那只是現象。就像你看到你的身體是現象,你看到你的心在煩惱,你的起心動念,那是作用。 你這一輩子都看到你的身與心,但是你沒有悟過佛性。你活在現象跟作用,一輩子皆如此,所以你才無法「常住真心」,不能內心「生起般若」。我從風這個譬喻來跟你談法義,但這個譬喻並非佛經寫的,而是你到處都可以領悟的。你不悟,你的心到底擺在哪裡?那就叫不用心。有的人說:「有啊!我的心擺在錢。」我說:「不對,你沒有真正擺在錢。心擺在錢的人,知道如何賺錢、用錢,知道錢的價值何在。錢只不過是幫助別人的工具,並非訓練開悟的工具。」你說:「師父,我很愛人。」我說:「你不夠愛人,如果你愛你的孩子、先生或朋友,你應該幫助他們。但是,為什麼你卻傷害他們呢?」所以,你並不清楚。 一樣的道理,如果你愛佛法,你會如此嗎?你雖然讀經典,但生活之中,你的心並不能處處有所領悟。比如,你想洗手,水打開了,你就洗手。你是否想過水為什麼是冷的?你有否想過為什麼要洗手?因為手髒了,你是否想過髒的定義是什麼?你已經產生了很嚴重的錯誤,卻從來都不理會這些問題。就像你要離苦得樂,但你卻沒有體悟過根本就沒有痛苦這件事情。如果你認為是有,可以!那痛苦怎麼來、怎麼去,你知道嗎?你可以放任自己痛苦,卻不知道它怎麼來、怎麼去嗎?你一天到晚抱怨,跟別人倒垃圾倒一輩子有什麼意思? 你的心要悟,不見得是大悟的悟。你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悟中悟,直到有一天大徹大悟。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領悟,但是你沒有。真正的修行人,他清楚他的生命、人生,知道每一秒到底是怎麼過、怎麼活的,這才叫活在當下。這樣的修行,並不需要很高深的功夫,只是叫你直接面對每個當下,僅此而已!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你為什麼要坐禪?你的心很亂,想透過坐禪讓自己的心不亂。可是,亂與不亂到底如何定義?不亂是真的不亂嗎?不對,不亂只是比前面的亂比較不起伏而已。你的心起伏很大,你坐一下,讓心靜下來。假如有一壺水,水中裝一些沙,搖一搖,沙塵都會浮上來,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狀態。當你心很煩,想透過打坐靜下來,就像這個茶杯放著,讓它慢慢沉澱,你的心終於靜下來了。但是,你只要把這個茶杯拿起來再搖一搖,沙塵又上來了。它本來就有雜質,放久了,雜質沉澱下去,你以為它就沒有了嗎?你不可以這樣修!你會問:「師父,那怎麼辦?要把它倒掉嗎?」我告訴你一個答案:「本來就沒有雜質。」你說:「明明就有。」「好!有,但是不被影響。」 聞後思惟:你對生活、生命足夠用心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5)念念覺醒

暢談六祖壇經(1335)念念覺醒

  一般人沒辦法在生活中修行,他們的生活是慣性,是隨波逐流,並未念念覺醒、念念分明。你早上起來做早課時,要清楚你在做早課,要觀察你做早課的樣子,即你內心世界的樣子。假設一百個人在做早課,表面上一樣,差別就在於是否清楚。清楚的人,只要因緣成熟,有一天就會開悟。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講他有一天會開悟,而是要能夠明白,在瞭解的過程之中,時機因緣到了,他就會開悟。但是,你們話講太快了:「有一天你會開悟。」這麼講,會變成你懈怠的藉口,以為睡覺也會睡到有一天開悟。 不清不楚,怎麼會有開悟的一天呢?你清清楚楚,因緣到了,才有機會。我清楚我在做早課,做完早課,我清楚我在吃早齋。之後,我清楚我去上班或出坡。上班時,我待人接物、應對進退、處理事物的樣子,我都要清楚。下班開車,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回家之後,我清楚地做晚飯,打理家事,或教育小孩子,或和全家人一起喝茶,清清楚楚地看新聞報告。之後,清清楚楚地各自讀書、各自用功。晚上,心很安穩地睡覺。第二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第一步就能夠踩到地板。 你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尤其是冬天,有的人還沒有踩到地板,腰就閃到了。起床的姿勢不對,腰就會閃到。你以為起床之後,迷迷糊糊地坐在馬桶上就沒有問題了嗎?你應該先看看馬桶裡有沒有蛇,那天就有這樣的新聞報導。你卻不是,你處於迷迷糊糊、麻木不仁的狀態,你都是趕快起來,趕緊把早課做完,趕緊去上班。 你在緊張什麼?你的心不清楚,你到底在做什麼?你回去觀察自己,就會嚇一跳:你根本沒有能力清清楚楚地保持一天。不要說一天,一個小時你都沒有能力。更認真的人,清楚起來做早課,之後吃個早餐,散個步,回來清清楚楚坐在蒲團上。下午睡個午覺之後,到佛堂念兩個小時的佛號,「阿彌陀佛」每一句都很清楚。你真的有這個能耐嗎?當你清楚,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變成修行。 第二種形式是,假如下個月請每個人將這個月的心得講十分鐘,很多同學就會講:「我這個月沒有什麼心得。」一個月有三十天,那你這個月是怎麼活的?行屍走肉,慣性生活,麻木不仁,以為買了幾本佛經,跑了幾個道場你就怎麼樣了!或者,以為你家擺很多尊佛像,你就有修。 你居然講得出來:「我沒有心得。」這很可恥,很對不起自己。但是,你確實沒有心得,因為你沒有心悟。雖然活著,心卻不悟,你活著在做什麼?你就是透過慣性在過人生。你們看一看自己,就會察覺到這種生命、生活的模式。你豈對得起自己!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問題在於,你把它當作一種形式在騙自己。 我從第三個角度來分析。比如,你很喜歡看佛經,你一直在研究如何解釋經文,或查佛學辭典。但是,你對你的生命不見得會領悟。你是在研究學問嗎?對生命有所領悟的人,他可以講經典,卻不落經典的文字。甚至沒有經典,他也可以講出經典的內涵。你想聽淺,他就講淺給你聽;你想聽深,他就講深給你聽;你想聽理,他他就講空理給你聽;你喜歡聽事相,他就講事相給你聽;你喜歡聽因緣譬喻,他就講給你聽。他真懂,那是心悟,他心開悟解,故內心沒有局限,那就叫做修行。 聞後思惟:你能念念清楚當下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4)慣性所致

暢談六祖壇經(1334)慣性所致

  「道由心悟」之「道」即是佛道,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來體悟。雖然要透過實踐,但如果你只會傻傻地做,沒有體悟,你的實踐是有問題的。何為生活?生就是生命,活就是活動,生活即是生命活動。哪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在活動?或許,你認為自己在上班、在照顧家庭、在修行……但是,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嗎? 你不要活在慣性,而要活在覺性。慣性即佛法所講的習氣,也就是業力。你不知不覺被一股力量推動,就是慣性。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慣性,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是很自然地反應,那就是慣性。你喜歡的,心理學稱之為舒適區;不喜歡的,就是一種不舒服的區域,它是很強烈的,代表那種慣性強到能主宰你。 你以為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地在活,可是並非如此。你時時刻刻都按照你的慣性,而沒有覺性。就像我們吃飯,是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不見得要吃宵夜,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著。我們不見得要吃零食,但有人認為,不吃零食的人生實在很無聊。就像我們認為要吃三餐,修行人卻只吃一餐,甚至過午不食。 生活上的事,其實是沒有什麼絕對的,而是你自己的習慣動作所致。就像我們喝茶,很多時候不是口渴才喝,而是不自覺就拿起來喝,緊張拿起來喝,無聊也拿起來喝,或者剛好手碰到就拿起來喝。覺性是什麼?我口渴,所以我喝水。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還是喝一口就能止渴。有覺性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一般人不清不楚。 同理可證,你在做早晚課也會有這種慣性,剛開始做還有感覺,做到最後卻沒有感覺了。你在做一件沒有感覺的事,你卻不知道!比如,你家裡有人往生,你剛開始念佛很有感覺。可是,棺材抬走了,叫你念佛,你就念不下去了。或者,家裡有人往生,念佛幫助他去西方極樂世界,你會認為:「他去了,我還念什麼?」又或者,家裡又沒有人往生,念佛太沒有意思了。 我們上課前先合掌,念三聲佛號,念開經偈,你會不會感動?你如果沒有,就是慣性:「師父叫我們做,我們就做。」你每個動作都是慣性。學佛之人,吃飯前都要供養。但是,你內在有真正供養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嗎?你的心還是慣性,你所做的帶著一種形式,那就不是修行。你察覺不到,甚至做一輩子,卻沒有人告訴你。你做這麼久,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你是在自欺欺人,或者只是一種形式化。那你怎麼會開悟?開悟的人是用心去領悟。 並非做早晚課,或念佛、拜佛、誦經、抄經、讀經,你才有心。你的心,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都與你在一起,你卻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這樣的修行,不是索然無味,就是執著刻意的。比如,你參加禪七很認真,整整七天坐得像佛祖。禪七結束,回家放鬆四十九天,因為那七天你很累。你為什麼覺得很累?因為你是刻意的,你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在執著,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尤其,你們《壇經》學了很久,有很多話,比如,怎麼修行,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或者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你都會講。但是,你卻始終不會去做、去修,因為你並沒有這樣修,你所修的還是形式。 聞後思惟:你能夠改慣性為覺性嗎?    
暢談六祖壇經(1333)由心而悟

暢談六祖壇經(1333)由心而悟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六祖大「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我這一輩子就是依這一句話的,它對於我內在的影響是很深的。道者,即為佛道,即為實相,即為本心,即為真理。既然道在心悟,一切都是由心而領悟的,世間法亦複如是。無論你從事的是音樂、藝術還是創作,你都是在有意無意間忽然明白什麼道理,或者恍然大悟。你這一輩子在一念之間轉過來,整個世界會因此而不一樣,這指的是你的世界,而非現象界的世界。 「豈在坐也」之「坐」,指的是盤腿坐在蒲團上。六祖大師不是說坐禪不好,在蒲團上坐禪是個修行的形式,沒有對與錯。就像你拜佛、誦經,亦是一種修行的形式。但是,你要注意,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他怎麼會開悟?怎麼會改變自己?六祖的意思是:你不要拘泥于修行的形式,你不要被這個形式所綁,你不要誤會這個形式才是修行。故,這句話可以延伸為:豈在坐禪,豈在拜佛,豈在誦經,豈在念佛,豈在早晚課。 換個角度來講,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個時間性。比如,你做早課,做得很認真,從早上四點到六點,做兩個小時。那麼,做早課之前或之後,你在做什麼呢?或者,你說:「我在念佛。」縱使你每天念十萬句,十個小時用功的念完,其他十四個小時,你在做什麼?我就光問你做早晚課的事情,你做早晚課做多久了?你說:「師父,我從二十歲開始做,直到現在八十歲,我做早晚課已經做了六十年了。」但是,很多人做了那麼多年的早晚課,脾氣、個性卻沒有改變。這是佛的意思嗎?你對不起你自己。你早晚課做了六十年,可以得一個全勤獎。但問題是,你的內心世界並沒有改變,煩惱依舊煩惱,貪瞋癡依舊存在,這樣不是很冤枉嗎?說你不認真,你又認真,你付出了六十年。但是,我並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課。 在現象界,不管你是怎麼做,怎麼說,怎麼修,關鍵只在於:你的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讓你不能夠活在當下?為什麼讓你不能夠知足常樂?為什麼讓你的欲望好像不能夠滿足?為什麼你的心總是蠢蠢欲動?為什麼你不能夠享受當下的清淨?你就是不瞭解。有人說:「師父,我很怕沒有錢。」我說:「不是。」「師父,我很怕別人瞧不起我。」我說:「不是。」「師父,我很怕沒有人愛我。」我說:「不是。」你最怕的就是「無聊」兩個字,因為你沒有辦法停留在那種狀態。只要你一停留在那種狀態,你就會產生「無聊」二字,你就要想辦法有聊。你在精進,也是怕無聊才精進。 一個人,要有能力不怕無聊。「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無聊到極致,你才能夠突破。所以,你的內在時時刻刻都是抓,你沒有一刻不攀緣。你不要以為你沒有攀緣,你休假只有乖乖在家看《壇經》。你就是攀《壇經》,否則就是攀電視,或攀打電話,或攀發資訊。你可以告訴自己,你的心發生什麼事情嗎?你的心為什麼不平靜、安靜?你一直想要去求平靜、求安靜。有一種人,他說他不要求,其實他是放棄與無知。有一種人,覺得有一種很好的東西,所以想要求,這樣也不對。因為明白,所以無所求,這樣才是正確的。 聞後思惟:你願意不斷地去觀照自己的心嗎?  

最新影音

人生的道路-3 2023.02.19 午

人生的道路-3 2023.02.19 午

  「道」是個人的( )模式,「德」是所獲得的( )。 道 ---------------> 德 一、學習之道:( )+( )+( )+( )+( )+( )+學+問+思+辨+行+( )+( ) =學成二、幸福之道:( )+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 )+( /一般)…
人生的道路-2 2023.02.19 早

人生的道路-2 2023.02.19 早

  「道」是個人的( )模式,「德」是所獲得的( )。 道 ---------------> 德 一、學習之道:( )+( )+( )+( )+( )+( )+學+問+思+辨+行+( )+( ) =學成二、幸福之道:( )+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 )+( /一般)…
人生的道路-1 2023.02.19 早

人生的道路-1 2023.02.19 早

  「道」是個人的( )模式,「德」是所獲得的( )。 道 ---------------> 德 一、學習之道:( )+( )+( )+( )+( )+( )+學+問+思+辨+行+( )+( ) =學成二、幸福之道:( )+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 )+( /一般)…
吉祥經-3 2022.12.18

吉祥經-3 2022.12.18

  佛說《吉祥經》 壹、序 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貳、正宗分 世尊如是答言: 一、近朱者赤(人)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遠離愚癡人,親近智慧者,供養於應供,此事勝吉祥。) 二、里仁為美(地)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居住安適處,昔所作福業,及自立正志,此事勝吉祥。)  三、多聞學習(學)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博學與工巧,及善習毗尼,並善說語言,此事勝吉祥。) 四、家庭義務(家)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侍奉於父母,愛護妻與子,所作無繫累,此事勝吉祥。) 五、社會責任(眷)…
吉祥經-2 2022.12.18

吉祥經-2 2022.12.18

  佛說《吉祥經》 壹、序 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貳、正宗分 世尊如是答言: 一、近朱者赤(人)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遠離愚癡人,親近智慧者,供養於應供,此事勝吉祥。) 二、里仁為美(地)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居住安適處,昔所作福業,及自立正志,此事勝吉祥。)  三、多聞學習(學)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博學與工巧,及善習毗尼,並善說語言,此事勝吉祥。) 四、家庭義務(家)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侍奉於父母,愛護妻與子,所作無繫累,此事勝吉祥。)  …
吉祥經-1 2022.12.18

吉祥經-1 2022.12.18

  佛說《吉祥經》 壹、序 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夜深,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貳、正宗分 世尊如是答言: 一、近朱者赤(人)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遠離愚癡人,親近智慧者,供養於應供,此事勝吉祥。) 二、里仁為美(地)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居住安適處,昔所作福業,及自立正志,此事勝吉祥。)     PDF 講義  吉祥經  
六祖壇經 2022.10.30(無相頌)5

六祖壇經 2022.10.30(無相頌)5

  有相 ─────────────────────────────────────────────> 無相 緣起→緣生→緣滅→變化→順相→逆相→無常→苦→性空→無我→無生→無滅→實相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此言修行目的。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心為何不平?為什麼要持戒?2、行為何不直?為什麼要修禪?3、《壇經》:「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4、《壇經》:「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此言為人本分。古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心地觀經》裡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1、誰對我有恩?雖已知恩,有報恩嗎?2、誰對我有仇?3、佛家:恭敬三寶,悲憫眾生。儒家:敬天愛人,敬事愛人。學生:尊師重道。4、做人要知恩,做事要適宜。此指仁義之心,來憐憫眾生。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此言處世之道。 1、「讓」/古云:「退一步海闊天空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君子無所爭」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六祖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2、「忍」/古云:「忍一時風平浪靜。」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周易》曰:雲上於天,需。 佛教講「忍」,分三類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是名生忍。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於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是名法忍。把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真如實相,原無生滅,故曰無生法忍。 《百忍歌》:「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3、古云:「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太一真人曰:「予有經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誦之成聖,道士誦之成仙,和尚誦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體認奉行。一字經曰『忍』,二字經曰『方便』,三字經曰『依本分』是也。三經不在大藏,只在靈台。」6、達觀心得;《易經》謙,《道家》讓,《佛家》隨,《儒家》和。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此言功不唐捐。 1、精進: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2、深入:以一經為主、精研一註解、其他經佐證、於日常應用。3、面對:《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煩惱即菩提」4、受用:過失越來越少、煩惱越來越少、智慧越來越增、慈悲越來越起。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此言虛心接受。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法華經》:「如來能種種分別(知事),巧說諸法(知理),言辭柔軟(知言),悅可眾心。(知人)」3、為何不接受,他人的規勸?(1)不認同他言(2)不想改變現狀(3)選擇逃避4、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虛則能容,不虛則礙。…
六祖壇經 2022.10.29(無相頌)4

六祖壇經 2022.10.29(無相頌)4

  有相 ─────────────────────────────────────────────> 無相 緣起→緣生→緣滅→變化→順相→逆相→無常→苦→性空→無我→無生→無滅→實相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此言修行目的。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心為何不平?為什麼要持戒?2、行為何不直?為什麼要修禪?3、《壇經》:「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4、《壇經》:「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此言為人本分。古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心地觀經》裡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1、誰對我有恩?雖已知恩,有報恩嗎?2、誰對我有仇?3、佛家:恭敬三寶,悲憫眾生。儒家:敬天愛人,敬事愛人。學生:尊師重道。4、做人要知恩,做事要適宜。此指仁義之心,來憐憫眾生。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此言處世之道。 1、「讓」/古云:「退一步海闊天空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君子無所爭」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六祖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2、「忍」/古云:「忍一時風平浪靜。」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周易》曰:雲上於天,需。 佛教講「忍」,分三類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是名生忍。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於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是名法忍。把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真如實相,原無生滅,故曰無生法忍。 《百忍歌》:「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3、古云:「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太一真人曰:「予有經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誦之成聖,道士誦之成仙,和尚誦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體認奉行。一字經曰『忍』,二字經曰『方便』,三字經曰『依本分』是也。三經不在大藏,只在靈台。」6、達觀心得;《易經》謙,《道家》讓,《佛家》隨,《儒家》和。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此言功不唐捐。 1、精進: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2、深入:以一經為主、精研一註解、其他經佐證、於日常應用。3、面對:《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煩惱即菩提」4、受用:過失越來越少、煩惱越來越少、智慧越來越增、慈悲越來越起。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此言虛心接受。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法華經》:「如來能種種分別(知事),巧說諸法(知理),言辭柔軟(知言),悅可眾心。(知人)」3、為何不接受,他人的規勸?(1)不認同他言(2)不想改變現狀(3)選擇逃避4、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虛則能容,不虛則礙。…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