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新年祝語

 

去年往 今年過

明年來 歲復歲

何曾好 何曾壞

 

人變化 事無常

順也好 逆也罷

本無事 徒增惱

 

無所得 莫強求

隨緣過 盡本分

雖生滅 亦無生

 

問此刻 君如何

現前事 當下了

人世間 笑談過

 

不除妄 勿求真

知即了 了即行

行即道 道即全

 

無事好 好無事

做人好 好做人

心無礙 天下平

🙏🙏🙏

課程日曆

今日人數219
昨天人數695
本月人數14273
訪客總人數3125532
目前線上 6 人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610)感恩惜緣

暢談六祖壇經(1610)感恩惜緣

  《壇經》中有很多概念,比如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壇經》所講的禪定並不是四禪八定,亦非出入定。又如坐禪,六祖曰:「心念不起名為坐。」坐即是不被影響;又,「內見自性」,就是與空相應,故「名為禪」,禪即是智慧。《壇經》之禪幾乎都是指智慧,而不是指定。實戰全部都可以通,但你不要太複雜,就用一個概念去修行,或用無相誦,或用三無的概念,或用知過、改過的方式,用任何切入點。最重要是要受益,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才有用。 無過,如何才能夠無過,即離邊顯中,離兩邊才能夠顯中道義,但亦不執著中。故《壇經》談:「正邪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壇經》又談到,不但迷應該離開,連覺悟也不應該執著,最後又談真妄都應該破除,故除真除妄。六祖談到最後,並沒有執著有一個叫做真的東西,只是即見佛性,就是見到如來,見到空性,見到一切法畢竟空寂。 《金剛經》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比如,我明明就坐在臺上,所以我有上臺、有下臺。你能看到我的身體,但是,你有看到我的佛性嗎?有來有去是凡夫,無來無去乃聖者。說有來有去可以,說無來無去也可以,就看你怎麼用。到底有沒有來去?修下去你就知道了。 你的問題和心事都是現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怎麼講都是現象。現象永遠講不完,等於你人生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你當活在本體、活在自性當中,你要從見相體悟到見性。一個開悟的人則見性。有人以為,既然「煩惱即菩提」,那就不用修了,但他還是充滿煩惱,沒有智慧。談空說「沒有」,只是叫你不要執著;談「空」說「有」,就是叫你放心地去做。 曾經有同學問我:「看《壇經》,是要用如來藏,還是般若的角度呢?」《壇經》是韋刺史請六祖到講堂開講的,六祖開堂就說他要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本來就是因為般若而開悟的,他也要為大眾開示般若,所以才有了《壇經》。從歷史的角度,從六祖的開示來解讀《壇經》,用般若的角度來解釋應該比較適當。如果你要用如來藏的角度,我也不反對,就看你如何講,你講到最後不要前後矛盾即可。《壇經》的課程,我抛磚引玉,你們不見得要按照我所講的,我只是做一個示範,你會修比較重要。 《六祖壇經》的課程圓滿結束,總回向之前,要感恩的人很多。首先感謝諸位給我機會講學;感謝善知識提供教室讓我們一起學習。除了感謝別人,你還要感謝你自己,感謝自己多生累劫的因緣,今天才有機會熏習《六祖壇經》。從今之後,你當依教奉行,不要辜負你的佛性,要自悟、自修、自見本性,亦要發願:「讓一切眾生,皆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以此報答佛恩及六祖大師的教導之恩。最後,祝福各位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聞後思惟:你知道如何依六祖的教誨修行了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9)隨緣用心

暢談六祖壇經(1609)隨緣用心

  從緣起的事項是修福,與空性相應才是修慧,如此才能夠理事圓融。我所講的只是抛磚引玉,你自己要懂得如何學習。經典如何讀有更深的體悟都沒有關係,你自己可以自由發揮。如何實踐?以《壇經》而言,你依據無相誦來修已經足矣。你把無相誦好好重讀,好好體悟,它已經告訴你如何修行了。最後一句,無相頌告訴你「天堂只在目前」,講的就是當下即淨土。要悟道,切入方式有很多,假如你想要具體的,你就用無相誦。 你要以六祖提出的三無亦可以:無相、無念、無住。無相即《金剛經》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住即《金剛經》之「離一切相」、「應無所住」和「離一切相佈施」。比較特殊的是無念,《金剛經》似乎沒有很清楚地談這個概念,因為須菩提問的是兩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離相才是降心,你要降伏你的心,就當離相。雲何應住,應該安住,才能夠無住。故,《金剛經》是依須菩提的問題而言的。 《金剛經》前面十六分先談破相,後面十六分才談破心。相好破,心難破。所以,前十六分都在談相的問題,無事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後十六分才談連菩提心都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即非心,是名為心」。所以,「無念為宗」比較符合《金剛經》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後來黃蘗禪師改作無心。 這三無,在《壇經》中最重要的卻是無念為宗。第一,無相,外面的相是緣起性空,所以不當執著,你當於相離相,是名無相。第二,無住,談的是內在的心境,心本來就無住。一個談內,一個談外。關鍵在於用,《壇經》很注重用,故曰「但用此心」。六祖叫你用無念,他沒有叫你不起念。故六祖有言:「對境心數起,菩提這麼長。」心是拿來用的,只是心念念不要執著。 我們為什麼覺得念念不執著很困難?比如,有的人失眠會很痛苦,因為他執著這種狀態。當你想事情的時候,有時候白天想,縱使晚上要休息也是一直想,想到最後腦神經衰弱。這都是因為念有所住,這就是有念,執著自己的念。你自己要去體悟。 當我知道念念不可執著,念念是無常,當我知道生命的狀態就像一股泉水,它是生生不息的,我就應該去用這樣的心。但是,在用之時,當下用,當下就空,當處生起,隨處就滅盡。你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練習,專門體悟「無念為宗」。如果你沒辦法這樣體悟,你就用心吧!即,從今之後,所用的心,皆符合善的、正的。你不要去壓抑你的心,也不要想斬斷你的念頭,讓它不要起念,而是要好好地用。等到有一天,用久了,自然能夠達到「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聞後思惟:你能夠體會到念念無常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8)心平行正

暢談六祖壇經(1608)心平行正

  從更具體的角度來談,六祖在《壇經》無相誦中有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平」即是平常心,即是清淨心。如果你不與空相應,你是不可能有平常心的。你是否證到空,我不管,我看你如何做,即「行直」。「行直」就是行正,具體表現即正語、正行及正業。你要不斷地練習講正語,把它講習慣。什麼場合講什麼話,你要有智慧,不要亂配亂搭。 所謂正行,即「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前兩句其實就是持戒,後兩句其實就是修定。消極的戒是「諸惡莫作」,積極的戒是「眾善奉行」。「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是積極的戒,第一句講的是家人,第二句講的是眾生。從孝養父母開始,一直到兄友弟恭,一直到夫妻之間的恭敬。你若不能善待家人,以仁義來對待眾生就不必談了。 問題在於,很多人不容易懂理與事。孝與順是不一樣的,孝是事,順是心。一開始講心行,內心與外在的行為。心行要合一,孝是行,順是心。有的人雖孝,卻不順父母親的心。行,即父母要你幫忙,他生病了,你載他去看醫生,他想吃什麼,你買回好吃的給他吃。但問題在於,你在做這些行為的過程中,你的臉色不好看,甚至說:「你總是這麼囉嗦,好啦,帶你去啦。」要順父母的心很難,有的人雖然表面上願意幫父母做事,卻沒辦法撫慰父母的心。一種人有孝不順,一種人有順不孝。比如,你跟媽媽說:「媽媽,你做的菜最好吃,我最喜歡吃你做的菜。」媽媽就會反過來孝順你,因為你知道媽媽的心,你會撒嬌,所以媽媽的心癢癢的,你把媽媽的心安撫得熨熨貼貼的,但問題是,媽媽得煮菜給你吃。 「義則上下相憐」,義是仁義,心是仁,行是義。義就是適當的行為。我們要將心比心,仁代表人與人的關係,兩個人一長一短,就代表兩個人是不一樣。這談的是心,我們要體諒別人的心。每個人的想法、思想、觀念、做法都不一樣,我們要善解人意,要體諒別人,這是仁。但是,事情我們該幫忙就幫忙,不該幫忙就不可以幫忙,這講的是一種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為了義氣去做。從善待自己家人到眾生,你一定不會犯戒,這就是持戒。 「讓則尊卑和睦」即是修定,讓是謙讓,謙是心,讓是行。你們會這樣讀書嗎?能把它分得這麼清楚嗎?我們講謙下,故尊稱他人為「上人」,上人不是只有指出家人。尊稱別人為上人,因為我在你之下。你雖然禮讓別人,你內心不一定謙下。有時候,你雖謙,但是也不做出來。只要理與事、內與外不合一,很多事情就行不通,就是心口不合一。能夠懂謙讓,當然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就是忍辱,忍是心,辱是行。你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內心卻不被影響。有的人將「忍」字解釋為心上一把刀,這不是忍辱,因為表面上不計較,但內心在滴血。心上有一把智慧的劍,即是文殊師利菩薩,故稱為無生法忍。你只要做到謙讓與忍辱,就是禪定,任何境界都不可能影響到你的內心。有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這就是禪定。以上即是正行。 聞後思惟:你能以恭敬的心對待一切人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7)行於布施

暢談六祖壇經(1607)行於布施

  你是走在真理的道路上,其實不用你去干涉真理,你只要看清楚它、瞭解它,內在自然就能夠降伏,自然就能夠走古仙人道,自然就是如來。乘著真如而來,即是如來。內心清清楚楚,花開花謝當然不取不捨,日升日落當然不取不捨,出生或死亡當然不取不捨。 你的內心與人抗爭,一點意義都沒有。你只要看清楚就好了,不是要如何修。你的內心世界不甘願,就是你看不清楚,因為你有我執,有一個「我」,所以你的內心產生捨不得的概念。你要一一看清楚,真理是如何,你就清楚看到它是如何。這樣就好了,你不要抗議,你也不要呐喊,也不要不認命,即你不要跟它對抗:「我才不相信呢!」你只要踩在真理的路上,你跟著它走就好了。很輕鬆,不取不捨也是多此一舉,根本不用講。 你應該度一切眾生,包括自度與度人。從現象界的角度,你有否度自己?包括自我學習、自我成長,包括熄滅自心的貪嗔癡,你確實是在度自己,也確實是在利益別人。但是,不要講先度自己還是先度別人,而是要講隨緣盡份。比如,教學相長也是自度與他度同時,我為你們講,也是為自己講,而你們也能夠聽到。你一個人雖然坐在樹下修行,表面上你是自度,並沒有度他,但是看到你的人,卻能夠被你影響。所以,不要談先後順序,否則法是二的,而佛法是不二之法。 從性空的角度,實無眾生可度。所以,當你在度自己或幫助別人之時,你不要覺得負擔這麼重。你只要明白實無眾生可度,只是你現在還停留於理論,還沒有真的把「我」放下,所以你才有負擔。但是,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夠直接做到「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這比「應無所住而其生心」更直接,有的人讀到「生其心」是沒有什麼感覺的。 何為行於佈施?即你應該善待一切眾生。何為修行?從今以往,善待一切眾生。你為什麼會被眾生所傷害?一定是你執著,你有所求。如果你是無條件的付出,眾生對你回報與否,有否跟你說謝謝、感恩,有否送你水果都沒有關係,他甚至對你恩將仇報也沒有關係。不是我對你好,你就要對我好,因為過去有過去的因緣。如果你做得到,你就是一個開悟之人。如何修?就是這樣去做人,去過人生。 按照「應無所住,行於佈施」,縱使你是阿羅漢,你也在行菩薩道。是你願意與否,不是做到與否。不是你不會開悟,是你不想開悟。你按照這八個字去做,做到完全如此,你就悟了。聲聞人是以無我為主,他要去體證無我。另一種人回小向大,他先無我,再利他。但是《金剛經》的教導方式剛好相反,是利他無我,這是同時的。透過利他,把「我」破掉,切入點不太一樣。你明明就有「我」,你一天到晚想要無我,自我催眠沒有用。其實《金剛經》是教我們一個很殊勝的法,你能夠徹底做到行於佈施,「無我」同時就破了。 聞後思惟:你願意無怨無悔地付出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6)只管用心

暢談六祖壇經(1606)只管用心

  來上課,如果用心,你一定可以學習到你想學的:第一,你能學到如何看書,因為聽我講課,能聽到我是如何看書的;第二,你能學習到我是如何講課的;第三,你可以學習到法義。絕大部分人都鎖定一個概念,他是來聽課的,他可能只聽到法義,卻沒有看到我是如何教學,除非他以後要當老師、法師,他才會去觀摩。智慧是學不來的,現場互動是學不來的。沒辦法拷貝,你就只能去找公案,你就沒辦法信手拈來。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觀察的。一樣的概念,你的智慧我也沒辦法拷貝。但是,我們的愚癡卻可以拷貝。我不是能看穿你,而是我能夠看穿我自己。 你不要問如何清淨,只管用心。你的心用在哪裡,就成就在哪裡。比如,你用心在觀呼吸,你會成就在觀呼吸;你用心在念佛,你會成就在念佛;你用心在生活,你會成就在生活。這是不太一樣的。用心在生活的人,對生活的一草一木、一動一靜感觸是很深的,因為他把心用在生活,而不是用在一個技巧、方法。用心在經典的人,講經說法時會背一句話出自於哪一部經或某個公案出自何處,卻不容易舉一朵花、一個垃圾桶或一盞燈的例子。如果你用心在生活,你看到一草一木很有感覺,你就可以信手拈來舉例。 頓悟當然是從空性的角度來講,以事項的角度,我們談的是漸修的事。《楞嚴經》曰:「理當頓悟,事當漸修。」所謂漸修,即只要是事項,你都會不斷好好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們談到《壇經》中神秀與慧能的兩首偈,認為它們存在很大的差異,其實它們是一個概念。「本來無一物」是從性空的角度來講的,「時時勤拂拭」是從緣起的角度來講的。這樣看,你會更客觀。不要論誰高誰低,而是這兩首偈應該是同時的。你的心本來無一物,你要無心,但是對於任何事情,你要很精進、努力,每一件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做。你不要把這兩首偈拆開,而是應該將之合起來,即性相不一。如此,你就可以更圓滿。否則,你可能沒辦法中道。 「煩惱即菩提」,菩提不可得,我們卻執著於煩惱。因為眾生有煩惱,以漸修的角度,我們如何轉煩惱?六祖曰:「著相即煩惱,離相即菩提。」最主要是對於一個現象執著與否的問題。六祖教我們以一句很重要的話來修:「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於一切法」就是緣起的現象,不論是什麼現象,你都應該不取不舍。那是因為你知道空性,否則,你何能不取不舍呢?你貪愛的,你一定會執取;你不喜歡的,你一直想要將之捨棄。你要取花開,可得嗎?你要取花謝,可得嗎?花開花謝,你要取捨嗎? 不是故意怎麼修,而是真理本來即如此,並非你的內心要與否,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即是這種狀態,你要看清楚。既然不是要與不要的問題,你何不好好觀察實相即是如此呢?有同學問我:「師父,如何修到一無所住?」我說:「不住不需要你修,因為你本來就無住。」我走路,可不可以住?如果住,我接下來就不能走。我是故意修到可以走嗎?那是我修的嗎?因為真相本來就停不住、留不住、靠不住。講話能住嗎?開口也不能住?我呼吸能住嗎?什麼能住呢?所以,不是修無住,而是本來就是無住,如此就好。 聞後思惟:你能體悟到本來清淨的概念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5)善觀法相

暢談六祖壇經(1605)善觀法相

  緣起最主要的關係在於心,主因就在於心,重點是要講一個概念:心上的障礙,唯識所講的種子。等到引導清楚,大家慢慢能夠接受這個概念了,接下來就有兩種講法:一,這就是你的本來面目,或這個叫做真心,或這叫做如來藏;二,比較含蓄的說法,此心亦不可以執著,那麼,這是有還是沒有?其實他不太敢碰觸這個議題,因為對於這個議題,一般人是很難以自圓其說的。雖然恢復本來面目,雖然息妄顯真,此真亦不可以執著。如果你不懂,你沒辦法很明確,你就這樣講。 問題在於,這一顆心在,我可以承認,因為你的重點是要先去除這些障礙。去除障礙是有程度之分的,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真正的關鍵在於,你對於這個概念是否徹底,你是否能夠破除,這就牽涉到各人所說的,你是聽到如來藏的思想,還是阿賴耶識的思想,還是般若的思想,還是《阿含經》的思想,這與你的思想是有關係的,接著與你最後的親證也是有關係的。所以,你要勇敢一點,我們尊重各家的說法,問題在於你自己要去親證。 各家的說法,我們不要一開始就分辨,因為它是有其道理的,這就是因緣。除非大家程度都很高,否則,如果你一開始就把它擦掉,就有可能讓別人掉入無因無果的概念。《般若經》常用空義,但是真藏唯心的思想常用自性、佛性、真如、本性,好像有個東西給你。問題在於,你把《壇經》讀透,後面你就能懂。 現象一定是有差別的,所以六祖遇到五祖就講:「人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虛空有十方,十方就是現象,但卻是虛空。現象的差別你要懂,你不可以漠不關心,只是叫你不執著,你要「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有些學佛的人,之所以不懂世間法,就是因為不懂得現象。比如,夫妻為什麼一直吵架?這些概念你要懂,你要用心去觀察這些現象。 用心和境界,即是六祖所言之「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清淨是不需要你修的,問題在於,因為你的心在折磨自己,所以你不得清淨。我們對沒有興趣的話、對不喜歡的人自然不用心,我們對沒有關係的人事時地物自然不用心,所以你根本沒有資格說你用心。你不懂緣起,它就跟你沒關係,其實每一法都跟你有關係。一個陌生人會莫名其妙跟你聊天嗎?什麼是有興趣的話題?什麼是沒興趣的話題?縱使一個人講的是邪法,你也要聽聽看,到底是什麼邪,問題何在,為什麼會如此。 與任何人講話,我都很用心,不管他是什麼人。這是我的習慣。我在上課,我的眼睛一直在看你們。所以,你們聽懂與否,我都知道,因為你們的表情我看得很清楚。我講課,跟你們呼吸是一樣的,是同步進行的。但是,有很多老師連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就不會再看你們。我不是埋頭若幹,而是看看你們眼神,如果你們看不懂,我再補充,如果有一點不認同,那我就來請教你。你聽我的課,越聽頭越低,大概就是我說中你的要害了。 聞後思惟:你有細心觀察現象的緣起緣滅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4)不斷超越

暢談六祖壇經(1604)不斷超越

  修行,你至少要建立信解。信解建立,修行才不會盲修瞎練。比如,你把學佛理解為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樣也對,但問題是如何學?你認為學佛就是學覺,這樣也對,但是要如何覺?什麼是佛?心就是佛,學佛就是學認識自己的心。三種層次,三種看法,你自己的切入點就完全不太一樣。 你信解,你理解的佛、法是什麼?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那麼修行方法就有天壤之別。比如,有人跟一個人講:「你還沒有資格學佛,因為你業障深重,所以你應該要先消業障,你應該持咒持一百萬句,你應該拜《梁皇寶懺》一千零八部,你應該誦《地藏經》九百九十九部,接著你應該把《大藏經》從頭到尾抄一遍,你才有資格學佛。」我沒有說他這樣講對與錯,如果他乖乖去做也不錯,這就是他的因緣,他所學的就是這種概念。但是,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學佛就是學習認識自己的心,我修行就會直接了當從內心切進去,因為「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從內心切進去,一定要知道心的障礙。心是緣起性空,這是一種理論,但是要如何從內心的障礙一直進去呢?所以,你所得到的資訊不一樣,你學習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樣,這與你的聞思是有絕大關係的。 你具足前面這三個,這三個就是因緣,自然就有這樣的結果。如果你想改過,從今起,你應該好好學習。但是,你一開始所接觸的,會影響你以後的結果。有時候,我們看人而教,他是什麼樣的程度,就會教他什麼樣的法。有的人一輩子學一個法就好,而有的人從一個地方切入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我們卻要讓他不斷提升。 你要往前走,不可以停留在一處。我過去先教三本經:第一、《論語》;第二,《道德經》;第三,《易經》,後來才教佛經。我們要透過聞思修證教理行果,而達到信解行證。不可以說哪一本經典最好,也不可以說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因為諸法平等。其實六祖談頓悟已經談得很清楚了,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是人的程度問題。有的人一聽當下就契入,有的人聽了老半天也沒辦法懂。 你應該常問自己,一件事情的發生,你悟到了什麼。常問自己,你才會漸漸開發你的覺性。失敗並不可怕,不懂並不可恥,你得到什麼教訓比較重要,即你悟到了什麼。比如,你以為你很懂,你被別人問倒了,你就悟到原來你不懂。知道自己不懂才有救,連自己不懂都不知道,你就沒有機會突破。面對任何事情,都需要領悟。 我們談過相有與性空,六祖在開悟時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把《壇經》如來藏的學說與空宗結合,很多人似乎覺得很困難。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即一切萬法不離緣起。不離自性即是空義,若無空義,一切法何得生呢?六祖也講:「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如果你不從此處下手,你對緣起性空的法義是對不上的。其實,講一個緣起足矣,但後人為了要解釋緣起,就不斷延伸緣起的理論,比如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其實簡而言之就是緣起。 我們為人說法,一開始講「有」比較好聽,別人比較聽得懂。比如,每個人都有一顆心,其實是方便說,是為了表達。我們的心產生了很多障礙,所以我們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直到有一天明心見性。這樣的說法比較好說,讓人感覺到好像有一顆真實的心。 聞後思惟:你能不斷打破思想的局限性,直到圓滿嗎?  
暢談六祖壇經(1603)淵思寂慮

暢談六祖壇經(1603)淵思寂慮

  佛門可分為空宗與有宗,假如你的重點是開悟,懂一宗就可以開悟。假如你要全部懂,你有這個能耐,也沒有問題。怕是怕你沒有一宗懂,假如你所學的是般若,有人問你般若的問題,講到最後,你卻用唯識的角度或如來藏的思想來回答。你學得太雜了,哪一家都不通,外行人聽了,還以為你是通才。比如,你本來在講緣起性空,有人問你:「怎麼投胎?」你回答:「阿賴耶識去投胎。」我就知道你般若不懂,才用唯識來回答。所以,透過檢測,你才知道你是否真懂。但是,只有自己會學習的人,才能夠察覺到自己的問題。就像一些科學家研究到最後,不得不承認有個神,就是他們從科學的角度變成神學的角度。 聞教,你聽的是人乘、天乘,還是聲聞、菩薩或一佛乘,你要明白你到底在聽什麼。聽聞了道理,你才能夠真正建立信。你不可以不透過聽聞、學習就輕易相信,否則你就是迷信。唯大部份的人都是迷信,有學佛的人學得不清不楚是迷信,而沒有學佛的人不相信佛法也是迷信,因為連學都沒有學,他就妄加評判。很多學佛法的人就是停留在迷信的階段。他相信佛法,相信三寶,但他就是不相信他自己,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此生能開悟,這樣學習是沒有用的。 聽聞的時候,你要思考其中的義涵。談到此處,就很深了。比如,佛性是本有還是本無?還是先無後有?又如,阿賴耶識是常還是無常?如果是無常,那它是實還是虛?如果連阿賴耶識都站不住腳,那麼阿賴耶識的種子站得住腳嗎?就像假如倉庫站不住腳,倉庫裡的種子站得住腳嗎?這些問題,你們都要自己去思考。 同理,你想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比較早到這個宇宙還是你?如果是一起到,當阿彌陀佛還沒成佛時,他還未創造他的極樂世界,那時候你就在學佛,你要死去哪裡呢?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說法,那釋迦牟尼佛是為他母親誦《地藏經》超度嗎?你會這樣思考嗎?你所學的,你要思考為什麼佛要這麼說,你要去理解如來真實意。你所理解的,是否會扭曲或錯覺呢?假如你不會這樣思考,那麼你就思考得不夠深入。 很多同學完全等師父自問自答。即,師父自己提一個問題,自己回答,你們就把它抄起來錄起來,這樣你們的思維沒辦法進步。比如,佛經一開頭講「如是我聞」,那個「我」指的是誰?是指阿難還是指我們?是指結集者,所以是「我們」比較恰當。有很多概念,你看別人翻譯是這樣寫,你至少要自己思考,不要別人寫什麼就認定是什麼。能如此讀書,讀下去才會深入你的心。你透過思考,你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就像《般若經》常講:「沒有作者,沒有受者。」你會奇怪:「那個是誰?」這個問題是人類共同問的,這個問題能夠想開,你才能夠懂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你透過思維去理解,你才能真的懂。 聞後思惟:你是如何思維佛法的呢?  

最新影音

金剛經實踐 77-3 2024.06.16 午

金剛經實踐 77-3 2024.06.16 午

  金剛經實踐77 《壇經》:「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智愚(根器)→正邪(知見)→善惡(行為)→迷悟(結果)】 1、智愚:《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老實必成! 2、正邪:世間法,出世間。 3、善惡:身、口、意。 4、迷悟:凡聖、大小、菩薩諸佛等差異。 一、釋人無我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我為迷本/憨山大師:「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即眾生之知見,眾生知見,即生死知見。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斯則聖凡知見無二,而有迷悟不同者,過在立不立耳。祖師道:『若立一塵,國破家亡。』以其知見本無凡聖,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則諸障頓起,無我則萬法平沈,是知我為生死之本也。」 2、無我無見/有我,即有我人等四見;無我,豈有我人等四見。佛為眾生,方便說四見。 3、不執知見/《壇經》:「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4、開佛知見/《壇經》:「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二、釋法無我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諸相虛妄/前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2、方便引導/《法華經》:「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金剛經實踐 77-2 2024.06.16 早

金剛經實踐 77-2 2024.06.16 早

  金剛經實踐77 《壇經》:「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智愚(根器)→正邪(知見)→善惡(行為)→迷悟(結果)】 1、智愚:《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老實必成! 2、正邪:世間法,出世間。 3、善惡:身、口、意。 4、迷悟:凡聖、大小、菩薩諸佛等差異。 一、釋人無我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我為迷本/憨山大師:「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即眾生之知見,眾生知見,即生死知見。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斯則聖凡知見無二,而有迷悟不同者,過在立不立耳。祖師道:『若立一塵,國破家亡。』以其知見本無凡聖,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則諸障頓起,無我則萬法平沈,是知我為生死之本也。」 2、無我無見/有我,即有我人等四見;無我,豈有我人等四見。佛為眾生,方便說四見。 3、不執知見/《壇經》:「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 4、開佛知見/《壇經》:「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7…
金剛經實踐 77-1 2024.06.16 早

金剛經實踐 77-1 2024.06.16 早

  金剛經實踐77 《壇經》:「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智愚(根器)→正邪(知見)→善惡(行為)→迷悟(結果)】 1、智愚:《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老實必成! 2、正邪:世間法,出世間。 3、善惡:身、口、意。 4、迷悟:凡聖、大小、菩薩諸佛等差異。 一、釋人無我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7 2024.06.16  
金剛經實踐 76-3 2024.05.19 午

金剛經實踐 76-3 2024.05.19 午

  金剛經實踐76 一、離相亦離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一)、福慧圓滿: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眾生是修福。 (二)、離相非滅:佛說無相,只是教人離相,不是教人滅相。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三)、理事無礙/石頭希遷《參同契》:「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1、「参」,是指参差不齊的萬事萬法,即森羅萬象,各守其位,互不相犯,是事。 2、「同」,意為萬法雖殊,同歸真如、本性、本體,是理。 3、「契」,是指現象眾事與本性之理之間,相互契合,圓融無礙,也就是理事無礙。 (四)、不斷不常:發無上菩提心,要修行菩薩道,不應於佛法上生起「斷滅」之「見」。古德說:「寧教執有如須爾,不教著空如芥子。」常見斷見皆邪,不斷不常乃正。   二、無住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一)、菩薩證悟:前文「若人…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用布施」,此為「若菩… 持用布施」。此菩薩較量功德,非凡夫較量福德。 (二)、修慧無我:證得無生法忍,勝於七寶布施。菩薩不受福德故。…
金剛經實踐 76-2 2024.05.19 早

金剛經實踐 76-2 2024.05.19 早

  金剛經實踐76 一、離相亦離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一)、福慧圓滿: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眾生是修福。 (二)、離相非滅:佛說無相,只是教人離相,不是教人滅相。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三)、理事無礙/石頭希遷《參同契》:「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1、「参」,是指参差不齊的萬事萬法,即森羅萬象,各守其位,互不相犯,是事。 2、「同」,意為萬法雖殊,同歸真如、本性、本體,是理。 3、「契」,是指現象眾事與本性之理之間,相互契合,圓融無礙,也就是理事無礙。 (四)、不斷不常:發無上菩提心,要修行菩薩道,不應於佛法上生起「斷滅」之「見」。古德說:「寧教執有如須爾,不教著空如芥子。」常見斷見皆邪,不斷不常乃正。   二、無住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一)、菩薩證悟:前文「若人…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用布施」,此為「若菩… 持用布施」。此菩薩較量功德,非凡夫較量福德。 (二)、修慧無我:證得無生法忍,勝於七寶布施。菩薩不受福德故。…
金剛經實踐 76-1 2024.05.19 早

金剛經實踐 76-1 2024.05.19 早

  金剛經實踐76 一、離相亦離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一)、福慧圓滿: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眾生是修福。 (二)、離相非滅:佛說無相,只是教人離相,不是教人滅相。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三)、理事無礙/石頭希遷《參同契》:「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 1、「参」,是指参差不齊的萬事萬法,即森羅萬象,各守其位,互不相犯,是事。 2、「同」,意為萬法雖殊,同歸真如、本性、本體,是理。 3、「契」,是指現象眾事與本性之理之間,相互契合,圓融無礙,也就是理事無礙。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6 2024.05.19  
金剛經實踐 75-3 2024.03.17 午

金剛經實踐 75-3 2024.03.17 午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一、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你們不要以為,如來在度化眾生時,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 (一)、當作之事:1 善惡分明。 2 隨順因緣。 3 做好此事。 (二)、作時之心:1 不執此事。 2 不執過程。 3 不執結果。 (三)、人生要事:1 人生 2…
金剛經實踐 75-2 2024.03.17 早

金剛經實踐 75-2 2024.03.17 早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一、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你們不要以為,如來在度化眾生時,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 (一)、當作之事:1 善惡分明。 2 隨順因緣。 3 做好此事。 (二)、作時之心:1 不執此事。 2 不執過程。 3 不執結果。 (三)、人生要事:1 人生 2…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