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的關鍵在於:你如何止息?如果你沒辦法如陳惠明一般「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你就要用手段。接下來,你要自己去試一些方法,不能只聽不試。 我先談幾個概念,會讓你的妄念生不起來。比如,你的腦袋有個影像很強烈,你眼睛閉起來就會看到。那個影像生起來,你的妄念起不來,以修行的角度就叫做觀想。人們的觀想物件,有如太陽、佛像等,淨土也有人觀想念佛。比如,你的眼睛一閉起來,就看到西下的太陽。夕陽的像起來之後,你的妄念就生不起來,只有那個像停著定格。你沒試過,光聽我講理論是沒有意義的。你若去實踐,你會看到,當你處於某種狀態時,你粗糙的念頭會生不起來,但是你微細的念頭還是存在的。密宗有很多修法是這樣修的,淨土的觀經亦這樣修。 禪宗的祖師,最善用的就是參話頭,其理論為:你生起一句話,讓它堵住你所有的妄念。比如,你的念頭就像一條河流奔騰不息,突然之間,有一塊很大的石頭堵在了水的中央,讓念頭猛地停住,流不過去。參話頭即如此,你參到極深之處,連細微的念頭都生不起來。 參話頭有很多的細節,我盡我所能與大家分享。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但你還是要注意某些概念:你要參一個你不會去想的。比如,你不要參「這一盆是什麼花」,它當然是蘭花;你也不要去參「我是誰生的」,你當然是你媽媽生的。你要參一個你的腦袋很難推理的,否則你會坐著一直推理。 參話頭不是思維,你一推理下去,就不叫參話頭了。比如,很多人參「念佛是誰」,但這句話不見得對所有的人有用,如果你沒有念佛,你就不容易相應。如果我念佛,念到一定程度要開始起參就可以。比如,你可以先念阿彌陀佛,將此當成修止。你念了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心漸漸寧靜之後,才參念佛是誰。因為是你在念佛,所以你參念佛是誰,你會比較容易相應。參的時候,你不要想:「念佛是誰?當然是我。我是誰?當然是心。心從哪裡來?當然是自性。」最怕你這樣推。 我談的是參話頭真正的內涵,我不談話頭、話尾。念還沒起之前叫話頭,我就是要讓你阻斷你的妄想、妄想。我一般都是參「誰是我」。這個時候你會突然愣在那裡,因為:身體不是我,心不是我,這個世界也不是我,這個虛空也不是我。那我是誰呢?參話頭就是不知道怎麼樣,無語問蒼天,心事全世界都不知道,因為連自己都不知道。那個內心世界是個什麼世界?你不要小看這個動作:你怎麼想都想不出來,就是不要讓你想。如果你想了,念頭就起來了。就是透過這一句話,讓你的念生不起來。你要參一句最相應的,你只要想到這一句就愣在那邊,就停住了,那這一句就適合你。如果那句話讓你停不住,你還是會繼續想下去。 剛開始,如果你選的這句話頭,你覺得相應的話,你剛開始或許才三分鐘。比如,你參「誰是我」,話頭一提起來,你可能愣在那邊三分鐘,之後就好像有醒的感覺,然後你再重新提,再進入那種狀態。然後,時間會越拉越久。比如,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天……你只要讓它時間拉得越久,你就進入狀況了。但是,你在開車或煮菜,即你在做危險的事情時,不可以參話頭,當你靜下來的時候才可以參。一般初學者,旁邊的人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不要緊。你參下去,處於一種呆呆的狀態,旁邊的人就應該要知道你在做什麼。 聞後思惟:你願意下手去實踐而找到適合你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