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若可言說,則非是真常不變之道。故《莊子‧知北遊》云:「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本無形無相,乃不可言說,佛則曰:「不可說。」非佛吝法不說,而是言即乖,說即差矣!故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有『體』必有『用』,體無形而用有相,故《周易‧繫辭上傳》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指道之體;形而下者,指道之用。
『道體』無形無相,『道用』卻有跡可尋。道用則為:在天謂之『天道』,如一年有春、夏、秋、冬之運行;在人謂之『人道』,如人有生、老、病、死之循環。道體則是:在天謂之『天心』,見不到,摸不著,但能生一切萬物;在人謂之『人心』,看不到,找不著,但能生一切萬法。此為道之『體』『用』也。
因此,智者當觀天道以明人道,故《周易‧繫辭上傳》云:「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仁者當悟天心以知人心,故老子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若可定名,則非是真常不變之名。道本無名,強名為道;人本無名,強名為人。萬物之名,皆由人心妄起分別;萬物之相,皆由人心妄起對待。
『名』本無名,是由人付予之『假名』。智者深明此理,故不與人爭名,不與物爭強,因為一切盡是『虛名』。故在《莊子‧逍遙遊》有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常人言:「我不爭名。」實非然也!是人不知其爭?爭名爭利,爭先爭強,爭權爭勢,爭是爭對,爭尊爭貴,爭寵爭豔等,無時無刻無不爭。
智者因不被名相所縛,故內心無所罣礙;愚者抓住名相不放,則內心患得患失。《壇經》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體無形無相,陰陽未分,天地未成之前,便有此道;道用已有形相,陽清上升為天,陰濁下沈為地,天地以成,陰陽交合,故一切萬物由此而生。
『無』指道體,因體本無相無名。未有天地,便有此道,故名:「天地之始。」因此老子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指道用,因用已有相有名。既有天地,則陰陽交合,而後萬物生矣,故名:「萬物之母。」因此《周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故常於虛無體中,要觀道用之妙有;亦常於妙有用中,要觀道體之虛無。
於無中,要觀其妙有。正如《心經》所言:「空不異色。」其意為,空不離有,有因空而成。於有中,要觀其虛無。則是:「色不異空。」其意為,有不離空,空因有而立。
修道之功夫,唯在『觀』字。如觀身:生、老、病、死之變化;觀心:生、住、異、滅之無常;觀境:成、住、異、滅之變遷。因透過觀照,方能徹底瞭解真相;如憑意識想像,只不過是個人之推理,莫能徹見真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有、無兩者,名雖有異,卻同出於道,皆是玄奧。
有無非二,體用一如,故《心經》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體如地,用如屋,有地始可建屋,無地一切不立;心是人之體,言行是人之用,無心何能言行,言行必從心出。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道之深奧難測,實為一切變化之門戶。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萬物由道而生。
俗云:「萬變不離其宗。」宗為根本之意。不離其宗是『無』的本體,萬變是『有』的妙用。所有事物之演變,不離此道矣!
佛經言:「萬法由心生。」六祖惠能證悟時,曾云:「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由此歷歷可證明,『道』為眾妙之門,『心』為人之樞紐。故修道,當識本心,方是真修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