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無相)→名(無名)→想(無欲)→心(無求)→迷(無二)
一、莫起分別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元旨,徒勞念靜。
二、勿落兩邊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三、息妄顯真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四、不住真妄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信心銘/第十講
(一)、斷妄為本
憨山大師:「聖人教人以安命,佛教人以隨緣,其道一也。安命則一毫不必強為,隨緣則一念不容妄想。故佛法教人,一以斷妄想為本,妄想乃貪瞋痴種種惡業之本也。
即菩薩修行以至成佛,報得天上人間最勝莊嚴廣大福田,皆從斷妄想始,以妄想斷則惡業消,惡業消則百福集,此所謂自求多福也。故示之以偈曰:世事皆從妄想生,妄心消處業緣輕。不須更覓菩提路,只要當人退步行。
退步者,乃休心斷妄之最上工夫也。以人心本來光明廣大,為萬福之源,但由妄相惡業遮障,故禍日生而福日減。今苟妄消業斷,則一性圓明,受用無邊,得受用處,是為真福。是知福由己作者,政非智巧機詐可致耳。且佛以斷妄心,則感人天之福。」
(二)、斷妄次第
佛說修行之路,方便多門,歸源無二。即參禪提話頭,與念佛、持咒,皆無二法。借助話頭、佛號或咒語來磨煉習氣,破除妄想。返本還源。此事如用瓦子敲門,只是要門開,不必計手中瓦子何如也。
第一階段,萬念歸一。「即參禪的只有話頭、念佛的只有佛號、持咒的只有咒語,而別無它念的境界,通常稱為粗念歇息,亦稱功夫成片。」
第二階段,一歸於無。「進入一念不生,寂而照、照而寂的境界,細念歇息,功夫落堂。」
第三階段,念歇見性。「在一念未生前,深深覷看:如何是本來面目?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如此拼命做去,一旦微細念歇,本來面目徹現而明心見性。」
五、心境如幻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