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15 一月 2023 11:46

六祖壇經 2022.10.30(無相頌)5

作者  釋達觀 講述

 

有相 ─────────────────────────────────────────────> 無相

緣起→緣生→緣滅→變化→順相→逆相→無常→苦→性空→無我→無生→無滅→實相

xyz1wr jvn r2c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此言修行目的。經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1、心為何不平?為什麼要持戒?
2、行為何不直?為什麼要修禪?
3、《壇經》:「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4、《壇經》:「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此言為人本分。古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心地觀經》裡說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

1、誰對我有恩?雖已知恩,有報恩嗎?
2、誰對我有仇?
3、佛家:恭敬三寶,悲憫眾生。儒家:敬天愛人,敬事愛人。學生:尊師重道。
4、做人要知恩,做事要適宜。此指仁義之心,來憐憫眾生。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此言處世之道。

1、「讓」/古云:「退一步海闊天空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君子無所爭」老子說:「夫唯不爭,故無尤。」六祖說:「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忍」/古云:「忍一時風平浪靜。」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周易》曰:雲上於天,需。
佛教講「忍」,分三類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是名生忍。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於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是名法忍。把心安住於不生不滅,真如實相,原無生滅,故曰無生法忍。
《百忍歌》:「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3、古云:「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太一真人曰:「予有經三部,共只六字,儒者誦之成聖,道士誦之成仙,和尚誦之成佛,而功德甚大,但要體認奉行。一字經曰『』,二字經曰『方便』,三字經曰『依本分』是也。三經不在大藏,只在靈台。」
6、達觀心得;《易經》,《道家》,《佛家》,《儒家》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此言功不唐捐。

1、精進: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2、深入:以一經為主、精研一註解、其他經佐證、於日常應用。
3、面對:《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煩惱即菩提」
4、受用:過失越來越少、煩惱越來越少、智慧越來越增、慈悲越來越起。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此言虛心接受。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法華經》:「如來能種種分別(知事),巧說諸法(知理),言辭柔軟(知言),悅可眾心。(知人)」
3、為何不接受,他人的規勸?(1)不認同他言(2)不想改變現狀(3)選擇逃避
4、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虛則能容,不虛則礙。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此言認錯改過。

1、知過:《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改過: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子曰:「過,則勿憚改。」
3、少過:孔子:「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經上常說:「少欲知足」。
4、無過: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唯覺行圓滿之人、方能無過。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此言福慧雙修。

1、在生活中修行。
2、珍惜因緣,善待一切。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此言自心自度。

1、你想成為什樣的人?
2、你想要什樣的身體?
3、你想過什樣的生活?
4、你想過什樣的人生?
5、你想要什樣?
6、你不想要什樣?
7、你在害怕什麼?
8、你在生氣什麼?
9、你在高興什麼?
10、你在難過什麼?
11、你在追求什麼?
12、你到底在想什麼?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此言心淨土淨。

1、信解修行
2、親證目前

 

 

PDF 講義  無相頌

 

閱讀 33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 15 一月 2023 13:10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