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住法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
一、「心住於法」:
指行菩薩道,執著利益眾生。廣義意思,指執著一切現象。《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外境)。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內心)。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分別)」故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貪名);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貪利);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貪心)」
1、凡夫/根(感官)→塵(現象)→識(認識)→妄分別(煩惱)→執著→貪瞋→迷失
2、觀行/身只是身 →境只是境 →心只是心 →善分別(般若)
身是緣起 →境是緣起 →心是緣起 →緣起正見(身心世界)
身是無常 →境是無常 →心是無常 →正觀無常(諸行無常)
身即是空 →境即是空 →心即是空 →大乘空觀(諸法無我)
不執著身 →不執著境 →不執著心 →自覺自利(涅槃寂靜)
善用此身 →善用此境 →善用此心 →覺他利他(菩薩行者)
二、住「行布施」:住財施、住無畏施、住法施。有漏福田,無有智慧,實無功德。
三、「如人入闇,即無所見。」:光明自性本來無住,因心住於法相,無明遮蔽,如人入闇,不見實相。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一、「心不住法」:不住兩邊,不執諸相。1以實相觀2本來無相3緣起假相4相本無名5方便安立假名6如實說出假名7無分別對待8不執諸相(兩邊)9善用諸相。
二、不住「行布施」:財施、無畏施、法施。《老子》第2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何謂無為?「無」所妄行,順道而「為」。心不「妄想」,行不「妄為」,言不「妄語」。天道無為,順應自然;人心有為,違逆大道。天道無為,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為,眾人自由發展。
(一)如何無為?
1、盡其本分。2、知彼性情。3、不求回報。
(二)、行不言教
1、多說無益:人心叛逆,不喜人說,多說反感,故不言說。
2、改不因說:對方改變,不因人說,而是自覺,方能改過。
3、因人而說:人有差異,根器不同,當說才說,不可妄說。
4、以身作則: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默默而行,人必感之。
三、「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見性之人,善分別諸法相,善解眾生,善用諸相,妙用無窮。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1 2022.03.20 心不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