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
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
(三)、家庭:1 享受 2 付出 (四)、事業:1 自利 2 回饋
(五)、行善:1 助人 2 化人 (六)、團體:1 參與 2 承擔
(七)、學習:1 自用 2 他用 (八)、修行:1 自覺 2 覺他
三、差異
(一)、第三分/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降伏己心 2、妄心實無 3、離一切相 4、無有定法
(二)、第十七分/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1、大悲度生 2、離相度生 3、無相無念 4、實無有法
四、大意
此段,不但能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能觀的自身,即發心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五、引經
(一)、無相
1、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2、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3、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4、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5、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6、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7、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二)、無念
1、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2、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6 2023.03.19 無相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