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4 法眼 →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得之。菩薩→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看有(見平等性, 亦知差別相)
5 佛眼 →佛 → 眼無不極,看盡一切;照無不明,了知一切。依《金剛經講義》說:
(1)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
(2)以真諦言:聲聞定多慧少,故但照我空,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雖見佛性,而猶未盡明…然定慧既未均等,故菩薩但分證法空,分見佛性。唯佛與佛,定慧均等,了了見性,如觀掌中菴摩勒果也。
【五眼圓明】偈頌:「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行者當知「彼既丈夫,我亦爾」,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因此在「五眼圓明」上,我們要生慚愧心,勿自暴自棄,應精進去修證這五眼。
二、知無實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心印疏》偈頌:「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古人云:「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禍殃。」
1、心不可得:
舉達摩度神光之公案:神光說「弟子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你將心來與汝安。」此為「文字般若」;此時神光當下起「觀照般若」,良久說:「覓心了不可得。」祖師知其已悟,便說:「我已安汝心竟。」神光言下大悟,親證「實相般若」。
2、親自體證
舉香嚴擊竹之公案。智閑禪師性識聰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問,他都能侃侃而談。後來到溈山靈佑禪師那裡參學。
溈山禪師問他:“父母未生我們時候,我們的本來的樣子是什麼?”智閑禪師被溈山禪師這一問,感到茫然無對,感歎道:“畫餅不可充饑。”
他便屢次去方丈室,乞求溈山禪師為他說破,但是,遭到溈山靈佑禪師的拒絕。靈佑禪師道:“吾如果說出來,你以後會罵我的。”
絕望之余,智閑禪師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了,且作個長行頭陀僧吧,免得勞神費心。”
智閑禪師於是辭別了溈山靈佑禪師,開始四處行腳。一日,智閑禪師正在田間除草,不經意間,拋起一塊破瓦片,恰好打在竹子上,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於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歎道:“師父大慈大悲,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
3、知解宗徒:
舉德山點心之公案。唐代禪僧,俗姓周。法名宣鑑。年少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精究律藏,於大小乘諸經貫通旨趣,因常講金剛般若經,時人美稱為周金剛。後聞盛張於南方之禪法,倡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與所學不相類,不平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欲與彼等辯難,圖息其說。
乃攜《金剛經疏鈔》,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經婆指點,參謁龍潭信禪師。
初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遂棲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於此豁然頓悟,便禮拜。潭曰:「子見箇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