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住心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四分/「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1、以是因緣:心是「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緣」。行者當正觀, 諸事何因?何緣?
2、無住布施:前不住外六塵境界,後不住內在三心。行者當知道:我們最執著的是自己的心(想法),最在意的是別人的看法,而習慣日常之行為及做法。
3、境易心難:《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行者當正觀:受、想、行、識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4、有限無限:有即有限,無即無限;常即有限,無常無限。《道德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王弼認為《道德經》的宗旨為:「以無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