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一、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你們不要以為,如來在度化眾生時,會有『我應當度化眾生』的念頭。
(一)、當作之事:1 善惡分明。 2 隨順因緣。 3 做好此事。
(二)、作時之心:1 不執此事。 2 不執過程。 3 不執結果。
(三)、人生要事:1 人生 2 做人 3 做事 4 身體 5 交友 6 學習 7 修行 8 修為
二、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因為眾生之心,本來空寂,其般若智慧,原本各自具足。如果他們聞經悟道,自可度化自己,實在沒有眾生被如來度化的。
(一)、從事上說:眾生自度。
「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二)、從理上說:《中論》云:「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能度所度,所度之法,唯是性空假名罷!《法華經》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三)、付出之心:1、不認同,故不願付出。 2、雖認同,卻不願付出。 3、認同,只願相對付出。 4、認同,卻無條件的付出。
三、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如來雖口稱有我,實際上卻無我見,而在凡夫看來,則執著有我,以為只有我能度化他們。
【無我之探討】:人的個體生命裡有沒有具有「常、一、主宰」之義的「自我」或「靈魂」存在呢?在《阿含經》裡,佛陀運用了「依因待緣而生起的東西,是處於變動不居的無常狀態」,以及「個體生命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聚合體」這兩種觀點,來說明對個體生命的觀察,此結果否定了在我們個體生命之中,沒有具有「常、一、主宰」的東西存在。
(一)、分析方法
《雜阿含經》第109經/「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是我、異我、相在(我中色、色中我)。凡夫執著認為在五陰中有「我」,例如,色與「我」的關係而言,凡夫可能誤認:
(1).色是我:身體是「我」,受、想、行、識,都是由這個「我」所擁有的東西。
(2).色異我:身體之外有「我」,以為識或靈魂是「我」,而身是「我」所擁有。
(3).我中色:身體處於「我」中。以為有造物主是永生的「大我」,創造宇宙及我。
(4).色中我:「我」處於身體之中。以為識是「我」,遍布於身體內的腦及腦神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