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5 十月 2023 10:31

阿含學 04-2 增上善學 2023.09.03

作者  釋達觀 講述

 

阿含學/第04講

增上善學

五、因果業報

(一)、善惡業報

古德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增壹阿含》:「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彼彼獲其報,終不有毀敗。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二)、業報差別

《業報差別經》:「佛告首迦,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縁,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三)、有無漏業

雜阿含1227經(佛光本1114經)「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四)、不能互代

《般泥洹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五)、不能抵消

    《增壹阿含》:「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穀,各獲其果實。」

(六)、定與不定

《成佛之道》:「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1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2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3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4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為輕,或不定受的希望。」

《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七)、重報輕受

1、增壹阿含:「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2、《中阿含11經》:「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甚短,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少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少水鹹叵飲耶?」答曰:「如是,世尊!」

  「云何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是謂:有人作不善業,必受苦果現法之報,猶如有人以一兩鹽投恒水中,欲令水鹹不可得飲,於意云何?此一兩鹽能令恒水鹹叵飲耶?」答曰:「不也,世尊!」

 六、生慚愧心

(一)無慚無愧

雜阿含1243經(佛光本987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卑之序,顛倒混亂,如畜生趣。以有二種淨法,所謂:慚、愧,是故,世間知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之序,則不混亂如畜生趣。」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世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

(二)慚愧定義:

長阿含經:「知慚,恥於己闕。知愧,羞為惡行。」對己缺少善行而生慚恥,對己所犯不善之過失而生愧羞。戒有止持(諸惡莫作)、作持(眾善奉行)二種。「知愧」,才有可能諸惡莫作;「知慚」,才有可能眾善奉行。

1你有對不起自己? 2你有對不起別人? 3你願意承認改過? 4你可以懺悔永不再犯?

(三)慚愧善護:

雜阿含1229經(佛光本1116經):「善護於身口,及意一切業,慚愧而自防,是名善守護。」

(四)解脫根本:

雜阿含346經(佛光本345經)「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戾語、懶惰;懶惰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1、「放逸」為不修習善法,對於惡法不加防護。心依止貪、瞋、癡以及懈怠,即稱為放逸。

2、「戒」與「律」之差異:戒是個人,防備和禁止身心發生不好的行為。律是團體,紀律規範,制定僧團的生活。戒的功能,清淨精進;律的作用,和樂無諍。

(五) 常習慚愧:

雜阿含578經(佛光本1238經):「常習慚愧心,此人實希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

 

 

PDF講義 阿含學 04 增上善學 2023.09.03

 

閱讀 373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