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
那個「時」候,六「祖」大「師居」住在廣東「曹溪寶林,」而「神秀大師在」湖北「荊南玉泉寺。」不論是神秀還是惠能,都是五祖弘忍的直系,而非旁系。當初,弘忍大師很有智慧,他本可以將法傳給神秀,但是他做了一個很有智慧的抉擇,他將法傳給了六祖,又將住持的位置交給神秀。如果他將法傳給神秀,而將住持的位置交給惠能,那一定是天翻地覆。縱使六祖是一個開悟的人,他的師兄弟是不服氣的,道場就很難平靜。而神秀,因為師兄弟們服他,由他當主持,則順理成章,法可以傳,禪宗的道場、祖庭又可以繼續發揚光大。這一段是歷史上沒有談的,只是我們額外來談,即:我們處理事情是要有智慧的。我跟一位學生說過:「有一天,你當住持了,到底是福報還是業障,我就不知道了。」我講這句話有很深的涵義。你突然之間遇到一件好的事情,你也不要高興得太早。
「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六祖在南,他又是直接傳承頓教法門,故稱為南頓;神秀在北,他是按照循序漸進的次第在修,故曰北漸。
「而學者莫知宗趣。」關鍵在於,一般人比較不瞭解頓悟。漸修不用介紹,因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學漸修。比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或天臺智者大師有一套體系,都是循序漸進。一般人皆如此,都是從一個位階到一個位階。
所謂頓,即頓除,當下就頓除你的妄想、執著。頓悟,就是在談你的知見、觀念。當你錯誤的觀念轉過來,在一剎那就叫做頓。但是,頓悟之後是不是佛?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就有人一直在爭論。我只能夠作一個簡單的敘述。
你看禪宗的公案,比如獵人去打獵,遇到馬祖道一大師,馬上就契入,就跟他出家了。但是他的悟,悟到什麼程度,也沒有表明。比如,我們讀《壇經》,六祖跟大眾開示,大眾當下就悟了。其實,悟才是修行的開始。即:我終於懂了。就像我們所講的文字般若。比如,我讀了《壇經》,我終於懂了它在說什麼,這叫做解悟,即文字上完全沒有問題。
你讀經,一開始就是要真懂得它。但是懂了之後,你還要起觀照,這叫做觀照般若。在觀照的過程當中,只要行深一分,你就多一分的悟境。這個過程,就像初一到十四的月亮。你行深多少,你的悟境就隨之越來越深。由此,你才能體會到趙州為什麼到八十歲還去參訪,他就是要讓他的功夫越來越深。初一到十四都是修行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很快,有的人很慢。這也是要看你過去是什麼因緣,即你的根基是什麼,你有沒有扎實。直到有一天,你見到十五的月亮,即,你已經全部見到了,就叫做實相般若。
公案的悟,並沒有標明一個人的悟境,你也沒有辦法替他回答,說他是悟到初一的月亮還是十五的月亮。為什麼說六祖之後,後人就不敢稱祖師?當然,六祖的悟境很高。高到什麼程度?怎麼講都可以。你說跟釋迦牟尼佛在樹下悟到的境界一不一樣?你可以說一樣,你也可以保留,因為你不是惠能。但是,我們不管惠能悟到什麼程度,我們只管自己悟到什麼程度。你是悟到初幾的月亮?你是悟到手指頭吧!
聞後思惟:你相信你能當下放下執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