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頓修,
六祖大師的法不是悟後起修,而是「頓悟頓修,」這種境界很高,這是最上乘人;第二種人是頓悟漸修;第三種人是漸修而悟;第四種人是漸修漸悟,層次不太一樣;還有第五種人,怎麼修也不會悟。當然,如果把時間拉長,他有一天也會悟。我們不要放棄這種人,因果絲毫不爽,他有下功夫,有一天也會醞釀成熟。
整部《六祖壇經》談的法,都是頓悟頓修的法。我們過去談過這種概念,大部分人比較認同頓悟漸修,好像頓悟頓修只有六祖有辦法,其他人都沒辦法。比如,有一天,你說:「我有煩惱,我終於領悟了,接著我再漸修。」你漸修是要修什麼?你可能會說:「師父,我有脾氣、毛病。」可是,你的脾氣、毛病,究根就底還是從心事而來的。所以,你這樣講比較標準:「師父,我有所領悟,但是我領悟不夠深。」比如:「師父,我終於領悟到無無明!我要漸修,要破枝末無明,再破根本無明。」還破什麼無明?你既然悟到了「無」無明,怎麼還有枝末呢?怎麼還有塵沙無明呢?你悟了,這些還需要破和不破嗎?無明,你認為有,它才存在;你認為有,它才障礙著你。
我不是叫你否認你內在的種子。你內在的種子就像陰影,比如有樹必然有樹影。你未開悟時,就是把樹影當樹;開悟之後,樹影可以乘涼。那些樹蔭不會變成你的障礙,你只要會用,轉過來就好了。比如,你的內在有刀的種子,開悟後,你還是有刀的種子,只是你的那個種子拿刀會去救人,而非殺人。一轉過來,就是妙用。樹也好,影子也好,又何妨呢?樹是皮,影子是相用,那又何妨呢?樹不可得,影子亦不可得。此即六祖講的頓悟頓修的概念。比如,你很喜歡吃辣,你開悟之後,並不是要修到不喜歡吃辣的,只是縱使你吃辣的,你也不會怎麼樣而已。
開悟之後,不是趕盡殺絕。一個聖人,如果要趕盡殺絕所有惡人,那他就不叫做聖人。同理可證,你內在也有惡人,你開悟之後,惡人都被你善用,你能夠駕馭它。如果你要掃掉它,它是虛妄不實的。為何轉名不轉體?名詞變了,就代表你的用途不一樣了,你就是妙用,從念念無明變成念念般若。
如果按照你的角度,把八識田中所有不好的種子都去除,你要折騰到什麼時候?那些種子都有它的作用,你只要會用就好。它並非真實的存在,但你要用就有,就是這麼妙。我不管頓悟頓修,我就是要你悟。佛法即領悟之後好好生活,這就是修行。「師父,我開悟之後是不是要行六度波羅蜜?」好好生活就包括六波羅蜜,就已經包含戒定慧了。
聞後思惟:你的無明是真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