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12 十一月 2022 20:03

暢談六祖壇經(1268)不求一事

作者  作者: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我就是相信我自己可以改變,所以我才來學習。我這麼講,其實是很單純的。話講到此,本來就可以了。但是,你們很多人的內在卻並非如此的:「我是相信我是有佛性的,但是又何奈?總是要給我時間,讓我慢慢地改變吧!在改變的過程,我還是不太相信我自己。」有一些人,不管做什麼,他的內在都沒有信心。你來這裡上課,你會不會覺得你走錯路?可是有的人還是會。連這個都沒有信心,那就沒有辦法了。

  你相信你會改變,你多久的時間能改變呢?馬上改,就不用再拖了。孔子曰:「無可,無不可。」他講的是他自己,即他人生處世的態度,這就是一種中道智慧。我們的腦袋有時候也知道其實都可以,也就是,沒有什麼問題。你馬上改,偏於頓悟;隨時改,偏于漸修。漸修和頓悟都是不二,都對,做得到就好了。
如果佛性是常,那沒發菩提心的人永遠不發菩提心,因為他已經定形了,他已經是這種狀態。菩提心,從事相上說,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從真實意的角度,就是無所求的心。所以,縱使發菩提心,也實無眾生可度。發菩提心,只要有所求,就會出問題。

  我問過一個同學:「你用什麼心拜佛呢?」他說:「師父,我誠心誠意地拜佛。」我再問:「那麼,你誠心誠意拜佛,是為了什麼呢?」他說:「師父,因為我家人生病了,所以我誠心誠意求佛菩薩保佑。」我再逼下去,他講的話就開始偏離了。如果我只是想方便度化他,他這麼說,我不會說他錯。但是,你們希望我方便度化你們嗎?最好是直接告訴你們。

  那位同學說他誠心誠意地求,這就是不誠了。求,就失去了誠,就污染了這個誠。所以,誠心誠意地求,一定是不明。這到底有什麼副作用呢?萬一被你求到了,你掉入另外一個陷阱,因為你以後會常求。但是,你會求得到嗎?你每次求都會求到嗎?當然,這個答案是不能成立的。比如,你太太生病,你希望能夠她的病治好,病果然就治好了;你媽媽的腳受傷跌倒,你又求,結果就好了;你爸爸一百零八歲,你求他長生不老,結果他卻死了……

  你認為誠心誠意求佛菩薩就求得到,你就將這種經驗變成一種真理,接著一心信奉。當有一天,這些事情已經破滅了,你的內在會怎麼樣呢?而且,這個事情馬上就會印證。觀世音菩薩再怎麼靈,他也沒辦法每次都救得到你。如果你每次都求得到,你永遠不會開悟,因為你不會往你的內心去開發,你也不會開發你的般若智慧。如果每次都求得到,你已經著魔了。求到不對,求不到你也失望,所以你到底是在求什麼呢?求到、求不到,都必將產生障礙。並非如此,所以誠的意思,假設有求,那個誠就會失去。有求會遮蔽你的般若,它會障礙你。那個求拿掉,寂滅現前,那個清淨才能現前,那種般若才能夠展現。

聞後思惟:你是學佛還是求佛呢?

 

閱讀 132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