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08 三月 2023 14:47

暢談六祖壇經(1333)由心而悟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六祖大「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我這一輩子就是依這一句話的,它對於我內在的影響是很深的。道者,即為佛道,即為實相,即為本心,即為真理。既然道在心悟,一切都是由心而領悟的,世間法亦複如是。無論你從事的是音樂、藝術還是創作,你都是在有意無意間忽然明白什麼道理,或者恍然大悟。你這一輩子在一念之間轉過來,整個世界會因此而不一樣,這指的是你的世界,而非現象界的世界。

  「豈在坐也」之「坐」,指的是盤腿坐在蒲團上。六祖大師不是說坐禪不好,在蒲團上坐禪是個修行的形式,沒有對與錯。就像你拜佛、誦經,亦是一種修行的形式。但是,你要注意,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他怎麼會開悟?怎麼會改變自己?六祖的意思是:你不要拘泥于修行的形式,你不要被這個形式所綁,你不要誤會這個形式才是修行。故,這句話可以延伸為:豈在坐禪,豈在拜佛,豈在誦經,豈在念佛,豈在早晚課。

  換個角度來講,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個時間性。比如,你做早課,做得很認真,從早上四點到六點,做兩個小時。那麼,做早課之前或之後,你在做什麼呢?或者,你說:「我在念佛。」縱使你每天念十萬句,十個小時用功的念完,其他十四個小時,你在做什麼?我就光問你做早晚課的事情,你做早晚課做多久了?你說:「師父,我從二十歲開始做,直到現在八十歲,我做早晚課已經做了六十年了。」但是,很多人做了那麼多年的早晚課,脾氣、個性卻沒有改變。這是佛的意思嗎?你對不起你自己。你早晚課做了六十年,可以得一個全勤獎。但問題是,你的內心世界並沒有改變,煩惱依舊煩惱,貪瞋癡依舊存在,這樣不是很冤枉嗎?說你不認真,你又認真,你付出了六十年。但是,我並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課。

  在現象界,不管你是怎麼做,怎麼說,怎麼修,關鍵只在於:你的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讓你不能夠活在當下?為什麼讓你不能夠知足常樂?為什麼讓你的欲望好像不能夠滿足?為什麼你的心總是蠢蠢欲動?為什麼你不能夠享受當下的清淨?你就是不瞭解。有人說:「師父,我很怕沒有錢。」我說:「不是。」「師父,我很怕別人瞧不起我。」我說:「不是。」「師父,我很怕沒有人愛我。」我說:「不是。」你最怕的就是「無聊」兩個字,因為你沒有辦法停留在那種狀態。只要你一停留在那種狀態,你就會產生「無聊」二字,你就要想辦法有聊。你在精進,也是怕無聊才精進。

  一個人,要有能力不怕無聊。「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無聊到極致,你才能夠突破。所以,你的內在時時刻刻都是抓,你沒有一刻不攀緣。你不要以為你沒有攀緣,你休假只有乖乖在家看《壇經》。你就是攀《壇經》,否則就是攀電視,或攀打電話,或攀發資訊。你可以告訴自己,你的心發生什麼事情嗎?你的心為什麼不平靜、安靜?你一直想要去求平靜、求安靜。有一種人,他說他不要求,其實他是放棄與無知。有一種人,覺得有一種很好的東西,所以想要求,這樣也不對。因為明白,所以無所求,這樣才是正確的。

聞後思惟:你願意不斷地去觀照自己的心嗎?

 

閱讀 46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