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08 三月 2023 15:52

暢談六祖壇經(1334)慣性所致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道由心悟」之「道」即是佛道,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來體悟。雖然要透過實踐,但如果你只會傻傻地做,沒有體悟,你的實踐是有問題的。何為生活?生就是生命,活就是活動,生活即是生命活動。哪一個人的生命沒有在活動?或許,你認為自己在上班、在照顧家庭、在修行……但是,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嗎?

  你不要活在慣性,而要活在覺性。慣性即佛法所講的習氣,也就是業力。你不知不覺被一股力量推動,就是慣性。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種慣性,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是很自然地反應,那就是慣性。你喜歡的,心理學稱之為舒適區;不喜歡的,就是一種不舒服的區域,它是很強烈的,代表那種慣性強到能主宰你。

  你以為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地在活,可是並非如此。你時時刻刻都按照你的慣性,而沒有覺性。就像我們吃飯,是因為時間到了。我們不見得要吃宵夜,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著。我們不見得要吃零食,但有人認為,不吃零食的人生實在很無聊。就像我們認為要吃三餐,修行人卻只吃一餐,甚至過午不食。

  生活上的事,其實是沒有什麼絕對的,而是你自己的習慣動作所致。就像我們喝茶,很多時候不是口渴才喝,而是不自覺就拿起來喝,緊張拿起來喝,無聊也拿起來喝,或者剛好手碰到就拿起來喝。覺性是什麼?我口渴,所以我喝水。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還是喝一口就能止渴。有覺性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一般人不清不楚。

  同理可證,你在做早晚課也會有這種慣性,剛開始做還有感覺,做到最後卻沒有感覺了。你在做一件沒有感覺的事,你卻不知道!比如,你家裡有人往生,你剛開始念佛很有感覺。可是,棺材抬走了,叫你念佛,你就念不下去了。或者,家裡有人往生,念佛幫助他去西方極樂世界,你會認為:「他去了,我還念什麼?」又或者,家裡又沒有人往生,念佛太沒有意思了。

  我們上課前先合掌,念三聲佛號,念開經偈,你會不會感動?你如果沒有,就是慣性:「師父叫我們做,我們就做。」你每個動作都是慣性。學佛之人,吃飯前都要供養。但是,你內在有真正供養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嗎?你的心還是慣性,你所做的帶著一種形式,那就不是修行。你察覺不到,甚至做一輩子,卻沒有人告訴你。你做這麼久,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麼?你是在自欺欺人,或者只是一種形式化。那你怎麼會開悟?開悟的人是用心去領悟。

並非做早晚課,或念佛、拜佛、誦經、抄經、讀經,你才有心。你的心,二六時中,二十四小時都與你在一起,你卻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這樣的修行,不是索然無味,就是執著刻意的。比如,你參加禪七很認真,整整七天坐得像佛祖。禪七結束,回家放鬆四十九天,因為那七天你很累。你為什麼覺得很累?因為你是刻意的,你的潛意識不知不覺在執著,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尤其,你們《壇經》學了很久,有很多話,比如,怎麼修行,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或者好好照顧自己的心,你都會講。但是,你卻始終不會去做、去修,因為你並沒有這樣修,你所修的還是形式。

聞後思惟:你能夠改慣性為覺性嗎?

 

 

閱讀 38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