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沒辦法在生活中修行,他們的生活是慣性,是隨波逐流,並未念念覺醒、念念分明。你早上起來做早課時,要清楚你在做早課,要觀察你做早課的樣子,即你內心世界的樣子。假設一百個人在做早課,表面上一樣,差別就在於是否清楚。清楚的人,只要因緣成熟,有一天就會開悟。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講他有一天會開悟,而是要能夠明白,在瞭解的過程之中,時機因緣到了,他就會開悟。但是,你們話講太快了:「有一天你會開悟。」這麼講,會變成你懈怠的藉口,以為睡覺也會睡到有一天開悟。
不清不楚,怎麼會有開悟的一天呢?你清清楚楚,因緣到了,才有機會。我清楚我在做早課,做完早課,我清楚我在吃早齋。之後,我清楚我去上班或出坡。上班時,我待人接物、應對進退、處理事物的樣子,我都要清楚。下班開車,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回家之後,我清楚地做晚飯,打理家事,或教育小孩子,或和全家人一起喝茶,清清楚楚地看新聞報告。之後,清清楚楚地各自讀書、各自用功。晚上,心很安穩地睡覺。第二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第一步就能夠踩到地板。
你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尤其是冬天,有的人還沒有踩到地板,腰就閃到了。起床的姿勢不對,腰就會閃到。你以為起床之後,迷迷糊糊地坐在馬桶上就沒有問題了嗎?你應該先看看馬桶裡有沒有蛇,那天就有這樣的新聞報導。你卻不是,你處於迷迷糊糊、麻木不仁的狀態,你都是趕快起來,趕緊把早課做完,趕緊去上班。
你在緊張什麼?你的心不清楚,你到底在做什麼?你回去觀察自己,就會嚇一跳:你根本沒有能力清清楚楚地保持一天。不要說一天,一個小時你都沒有能力。更認真的人,清楚起來做早課,之後吃個早餐,散個步,回來清清楚楚坐在蒲團上。下午睡個午覺之後,到佛堂念兩個小時的佛號,「阿彌陀佛」每一句都很清楚。你真的有這個能耐嗎?當你清楚,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變成修行。
第二種形式是,假如下個月請每個人將這個月的心得講十分鐘,很多同學就會講:「我這個月沒有什麼心得。」一個月有三十天,那你這個月是怎麼活的?行屍走肉,慣性生活,麻木不仁,以為買了幾本佛經,跑了幾個道場你就怎麼樣了!或者,以為你家擺很多尊佛像,你就有修。
你居然講得出來:「我沒有心得。」這很可恥,很對不起自己。但是,你確實沒有心得,因為你沒有心悟。雖然活著,心卻不悟,你活著在做什麼?你就是透過慣性在過人生。你們看一看自己,就會察覺到這種生命、生活的模式。你豈對得起自己!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問題在於,你把它當作一種形式在騙自己。
我從第三個角度來分析。比如,你很喜歡看佛經,你一直在研究如何解釋經文,或查佛學辭典。但是,你對你的生命不見得會領悟。你是在研究學問嗎?對生命有所領悟的人,他可以講經典,卻不落經典的文字。甚至沒有經典,他也可以講出經典的內涵。你想聽淺,他就講淺給你聽;你想聽深,他就講深給你聽;你想聽理,他他就講空理給你聽;你喜歡聽事相,他就講事相給你聽;你喜歡聽因緣譬喻,他就講給你聽。他真懂,那是心悟,他心開悟解,故內心沒有局限,那就叫做修行。
聞後思惟:你能念念清楚當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