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一帆風順。亦非身邊的每個人都通達事理,都是好人,都是正人君子。而是,什麼樣的人都有,但你不被影響。以現象的角度來講是如此,但以本體的角度來思維得更透徹一點:小人跟君子,其實是你內心所創造的。本來沒有君子,本來也沒有小人,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創造了這個問題。接著,你才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如何留下君子、驅除小人?」你才去尋找這個答案,但這種尋找,事實上是不究竟的。
你有沒有一直去領悟呢?你在修行,你的內心世界掉入了很嚴重的陷阱:第一個陷阱,你在動亂當中想去求個寧靜;第二個陷阱,你想在逆境當中去求個順境。遇到逆境你想逃避,你的內心想要順境,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順利、事事如意。
你的心很亂,你想透過念佛、拜佛、靜坐,來讓你的心靜下來。這個靜不是真的,而是假的,但是你卻只能夠這樣做。我改個字,在動中不要去「求」那個靜,而是去「悟」那個靜,去領悟那個真正的靜,這叫風雨中的寧靜。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在紛紛擾擾的紅塵中,在是是非非的人生裡,去體悟到那一種寧靜,那個靜就是真正的禪定。為什麼叫靜?靜就是不被影響。為什麼不被影響?那是你真正的領悟,不是你修來的,所以是心悟,而非心修。
接著,在逆境當中,不要求個順境,而是去悟它是順境,這個順不是順利的順,而是隨順因緣的意思。凡夫的人生一定會遇到陷阱,所以常常會跌倒,跌倒要爬起來,但爬起來之後又遇到障礙,越過障礙之後,還是會遇到麻煩的問題……人生的狀態,是不可能沒有這些問題的。你會因為跌倒就自甘墮落嗎?你會因為遇到障礙就選擇逃避嗎?
什麼叫修行人?一般人認為:「只是不能夠順我的,就叫逆境。」修行人並非如此,在逆境中要領悟那個順,隨順任何的因緣,不就自在了嗎?而不是沒有這個因緣。這個因緣還是會產生,因為多生累劫以來,我們跟別人難免會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緣,在生命之中,時機到了,它就會呈現出來。你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不要以暴制暴、冤冤相報,而是:「我明白了這個因緣,在逆境當中我能夠悟到這個順,在順境當中我也能夠悟到這個順,所以順境與逆境是沒有那個境的,我只是隨順因緣而已。」
隨順因緣,你就是個明理的人。如果你在因緣中分順、逆,那你就是個凡夫。如果你能夠「無順無逆」、「隨順因緣」,你就是真修行人。你沒有這樣的知見,無論修任何法門,終究是自欺欺人的。你懂這個概念,各門、各宗、各派皆是平等的,什麼法門都可以成就。六祖大師所說的心,我們不要說得那麼抽象,說什麼真心跟妄心。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應該用心。用心領悟,你自然就能領悟到佛道,領悟到真理,你自然就能夠開悟。如果不這樣領悟,在那邊呆坐,坐破蒲團也枉然,跟喊破喉嚨也枉然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六祖說「道由心悟」,即在日常生活中悟;「豈在坐也」,非拘泥於一種形式。
聞後思惟:你能在各種境界中隨緣展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