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
如果你對法清楚,你看到現象很容易解釋。否則,真理擺在你面前,你還是講不出所以然。你不要執迷不悟,就像六祖所講的「無端起知見」,莫名其妙生起很多知見障礙自己。我們想盡辦法開悟,但很多人想盡辦法讓自己不開悟,力量用錯了。
大乘佛法,能夠聽人一講,當下就信受不懷疑,這個人了不起。而我們不是:「哪裡有這麼簡單?我哪裡做得到?哪裡有可能?」我們的內在為什麼總是要朝著這個角度?縱使世間法,也告訴我們要正向思考,為什麼你卻要負向思考呢?
修行很實在,一點兒也不抽象,因為它時時刻刻都跟你在一起,只是人家叫做觀自在,你卻是觀不自在。我的心與我同在,六祖講得很清楚,心悟即是般若,其重點不離開心。每一部經的中心思維都是心,經律論所談皆是心。你若明白,經律論你都很容易懂讀。縱使有些章句你不明白,但是你可以提綱契領。
日常生活,你當「道在心悟」,你時時刻刻都有心,故要用心生活。《金剛經》亦是提倡這個法則。重點不在於修行的形式,不在於你在做什麼,而是你的心在想什麼。現今很多修行人一直專注於做什麼,而不注重自己在想什麼。消業障,怎麼不想想業障如何消?求福報,怎麼不想想福報如何求?無事一身輕,沒有比此更有福報的。要讓自心得定,怎麼不想想看,只要不亂就好了?要讓自己生起智慧,怎麼不想想看,你不障礙自己,智慧不就生了嗎?業障,是自己障礙自己。消業障,就是不再障礙自己。
表面上,你是知識份子,好像很聰明,但是你常常道聼塗説。經文沒有講錯,而是你不明白其內涵,是你錯解了。你們一直去學那個形式,去推廣它。問題是,你理事不圓融,你的相很壯大,但是理卻很微弱。六祖一語,已經道盡了修行的訣竅,若違反之,就一定是著相修行。
《金剛「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若坐若臥」指一種形相形式。你若認為佛是如此,你就誤會佛了。所謂佛,即是無所來、無所去。佛,講的是本體,本體豈有來與去?言有來有去者,即是著相,現象才有行住坐臥。
你看到別人在做早晚課、拜佛、念佛、打坐、放生等形式,你也跟著他們做。比如,你放那麼多魚和鳥,可就是不肯放過你自己。你心中的大鵬鳥為什麼飛不出去?你為什麼把佛法變成如此墮落?當然要救度眾生,但請你用一比一的比例。你做那件事的時候,你要能講法,不要把佛教變成一般民間宗教,不要把無上的佛道談成世間一般的宗教。佛法的無上,被你講成了無下。你要幫幫忙,不弘揚佛法,也不要讓佛法墮落。
道並非修來的,而是要悟的。你若在現象打轉,在形式上修,豈能悟道?我們不否認現象,而是要從現象中去領悟。就像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生老病死等皆是現象,你要從中領悟到究竟真實的法義。生命的本質就是無來無去,故本來就沒有痛苦和煩惱,本來就沒有生死。講得更坦白一點,本來就沒有菩提與解脫。你說:「明明有啊!為什麼沒有?」是因為你認為有個煩惱,我才講個菩提;是因為你認為有個生死,我才講個解脫。
如果你沒有那些事,也不用如此為你講。故,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字可說,因為沒有什麼好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就沒有事情,為什麼你創造那麼多事情,接著才去找答案、尋找解決之道呢?那還不都是你惹來的?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你很容易聽得懂。否則,你一定要慢慢學、慢慢修,到最後也不一定能到。為什麼?因為你很容易遇到挫折,如果你對真正的道理不懂,你是很容易退道的。
聞後思惟:你的煩惱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