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苦,我們要承認他的苦,不管他講的是否有道理。因為他只要這樣想,那就會變成他的困擾。比如,你覺得我的鼻子挺不挺?要不要去整形一下?我覺得不挺,不好看,這樣上課不莊嚴。你告訴我不用整形是沒有用的,你要隨順我,再問我為什麼。如果你以同樣的問題問我,我會回答:「你要整形,我也不反對。你整形的目的是什麼?我認同你,但是,請你告訴我原因。你現在想不出來沒關係,我們先來喝茶好不好?」比如,孩子說:「我要出國讀書。」你不要反對,而是問他:「我不反對你出國,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一定覺得出國讀書比較好嗎?」你要聆聽。一般人是沒有耐心聽別人說話的,一聽別人開口,就把標籤給他貼下去。
佛告訴弟子:「你有苦,你知道苦的原因是什麼嗎?」想知道原因的人,佛就教他四聖諦。經過七天,他就開悟了。一般人覺得自己有苦,這個苦就是經典所講的煩惱。世尊承認他的煩惱,這個煩惱要解決,故世尊教他滅道,即滅苦的方法。你若對頓教的概念不能契入,就請你好好通達四聖諦。自從學了佛法,我三十二歲就用四聖諦,一直用到現在,我屢試不爽,任何事物都可以應用這個方式。
佛教二乘人四聖諦,讓他能離苦得樂。但是,這樣的概念都是建立在「有」之上的。有煩惱,當然要有方法。故,有煩惱可斷,有涅盤可證,即是有修有證。為什麼它不夠徹底?因為都是你生起來的,它並非事實,並非真相,亦非究竟。然而,你們連四聖諦都不會。
第二,緣覺。緣覺的智慧比聲聞高一點,差別在於:聲聞是看到果,緣覺是看到因。聲聞人看到苦集滅道的苦,苦是一個結果。但是緣覺的人並非如此,他不僅看到苦,還看到人: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為什麼人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人會有煩惱?為什麼人會生老病死?為什麼人會憂悲苦惱?這樣的智慧更高,他想要去瞭解原因,所以佛很慈悲為這種層次的人說明原因,教他們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起點即是無明。無明,就是你不明白,就是你無知。其實,若要勉強說,你的內在只有一個問題,就是無明。眾生為何叫做眾生?只因為無知。佛為什麼叫做佛?只因為他從無知到達了已知,他徹底完全明白了。感悟一點覺,講破,你就可以自由自在了。
緣覺觀察到最後,他察覺到,他要探討的這些問題,他並不知道原因。這種不知道的狀態,就是他承認自己有無明、有疑惑,他不知道人類的生死輪迴到底是怎麼回事。當他承認有無明,佛就因他的話而說無明。佛說:「對,就是因為你的無知,所以借由你的身口意,造成你的六道輪迴。依此下去,生死永遠沒有盡頭。所以,你當破無明。」故,才有了流轉門和還滅門的說法。你要知道這些名相背後的動機由來就在於此。你要知道佛之所以這樣教、這樣說,是因為:你承認有無明。說苦,說無明,其實就是煩惱。既然你有煩惱,那麼我就教你破無明的方法,讓你去觀十二因緣。透過仔細觀察,直至無明破除。
總而言之,二乘人的知見,就是認為有煩惱,所以需要智慧來破煩惱。所以,佛按照他們的程度,各自教他們種種法門方法。他們有這些想法,你不能一開口就說他們不對,因為佛也沒有說他們不對,而只是按照他們的程度教他們。所以,你不要動不動說別人不對。如果他的程度可以提高,你要推他一把。否則,你不要破別人的道心,不要動搖別人的信心。他沒辦法突破,你就當順他的意。
聞後思惟:你認為自己有煩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