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10 五月 2023 19:39

暢談六祖壇經(1357)發不退心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如果你修的是四聖諦或八正道,談的正見是四念處,卻不問:「為什麼世尊叫我修四念處?為什麼世尊叫我行八正道?為什麼世尊叫我觀無常、苦、空、無我?」這樣,你就不能突破。你要有所突破,一定要悟。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證悟。沒有老實面對自己的心,你是悟不了的。你的重點可能都是擺在法上,而沒有擺在心上,所以你修很久不得力。

  「羊鹿等機,」即羊車、鹿車。這個概念出自于《法華經》,羊代表聲聞,鹿代表緣覺,即是二乘人的根器。「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利根上智者非此見解,他們能夠通達本體,明白究竟。以本體的角度,煩惱跟菩提都是多餘的,故曰能所雙亡。沒有那個能,豈有這個所?沒有那個所,豈會產生這個能?

  薛「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大乘的菩薩有很多差別,比如因地菩薩、果地菩薩及願地菩薩。也有權位菩薩及聖位菩薩之分,權位菩薩即還未究竟。有的叫菩薩,有的叫菩薩摩訶薩,即是以究竟與否來分別。曾經有經典提出:只要有人一發心,就勝過漏盡解脫的阿羅漢。這句話有很多人提出質疑,有的人認為發心菩薩沒有勝過阿羅漢,有的人認為他勝過阿羅漢,這些看法即是兩邊。

  《金剛經》中,一個人只要一發心,世尊就稱他為菩薩。一種是未發心的菩薩,一種是已發心的菩薩。層次不一樣,不過皆被稱為菩薩。發心菩薩是願地的菩薩。直接解釋他勝與不勝阿羅漢是不對的。龍樹菩薩的解釋:所謂勝,不是指全勝,只是指他發這個心勝過阿羅漢。比如,我是個阿羅漢,我這一輩子的理想就是要離苦得樂,只要自己解脫自在就好了。你想要成佛,發願成佛。雖然你現在能力不如我,但是如果你的心念不變,以後成就必然在我之上。故,初發心的菩薩勝過阿羅漢,講的就是如果他的發心不退,他以後的成就一定勝過阿羅漢。而就現在而言,他的能力是不如阿羅漢的。

  雖然發心菩薩尚未究竟,他還有很多執著,但關鍵在於他已發菩提心。這個概念對於學佛者而言很重要。比如,你聽人講話,可能會覺得有的人未來不可限量。有的人講話是真誠的,他從小就有大志,這樣的人值得你讚歎,你也要好好培養。

  只要是菩薩,常常會掉入悲心重,他修行是為了眾生。不論是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離不開壽者相。比如,這個是白板筆,這個是鬧鐘,這個是鉛筆盒,三者都有使用年限。無論是我相、人相、眾生相,當他們執著的時候,他們會執著他們的存在,他們的存在是有時間的,壽者相即是念念不忘那種存在的概念。之所以有使用年限,是因為他們存在。迷失的眾生即是如此,他還未開悟,故認為有那個存在。有存在,就有時間。所以,此三者離不開壽者相。

  一位離開執著的聖位菩薩,則已無四相。《金剛經》告訴我們:你不要有這四相,你不要迷失在現象之中。權位的菩薩為了度眾生,他會勤修六波羅蜜。如此,就不是真的菩薩,因為他還是活在有修的六波羅蜜。這一種,不叫做般若波羅蜜。所以,修波羅蜜的目的,就是有眾生可度,這樣就會起煩惱。

聞後思惟:你的願力能持久嗎?

 

閱讀 33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