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張講義,是我為解釋「無求」二字的內涵所準備的。講義提出十點,其中第一點就提出一個概念:一個修行人不怕病苦,即一個修行人不求無病。很多學佛的人一生病,就念觀世音菩薩、藥師如來、大悲咒,馬上就與修行的原則違背,因為他們是凡夫,他們的表現就與凡夫一樣。接下來,講義告訴你,為什麼一個修行人不求沒有病苦。即,一個人身體若是沒有病苦,很容易起貪欲的心。你生病,造業才會造得比較少。比如,你的身體強壯如牛,精力充沛,你晚上九點睡不著。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種氣氛約會很好。若不約會,就跑去夜店。接著,最好到陽明山看流星雨。到最後,吃完宵夜再去睡,因為身體不疲勞,既不會火氣上升,也不會肝硬化。你的身體很健康,你的內在會蠢蠢欲動,這樣生病對你不好嗎?因為生病的狀態,要造比較不好的因緣也沒有條件。這種思維模式叫做反向思考。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你的優點也可以稱為你的缺點。比如,有的人口才很好,他就敗在他的口才好;又如,有的人因為學習能力很強,他的學習才不能深入。你的思維,常常沒辦法從兩邊的角度來看。如果有人跟我請法,我常常跟對方講:「我只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道我所有的缺點。」
你不要著相,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真正的關鍵不在於現象。貧富、健康生病、貴賤、得勢失勢、成敗皆是現象,你為什麼要在現象中打轉呢?你的苦,是因為你對這個現象產生錯誤的看法,這個看法會一直不斷折磨你。
跟自己的生活貼切的佛法才實用。早上一路開車,我跟同學講:「難得有機會讓你們講,你們平常要講給別人聽,別人也不想聽。我現在坐在車上,我要跑也跑不了,所以就讓你們闡述你們所認知的正見吧!」講兩三句話,講五六分鐘,他們就講不下去了。我說:「如果你們真懂,你們要講到我說不要再講了。那是你生命的經驗,你怎麼講不出來?那是你生活的體悟,你需要再準備嗎?你準備的,都不是你的體悟,而是知識。」
談到正見,你會察覺到,當我問你問題的時候,你常常答不出來。為什麼?因為你不明白我真正的意思。比如,你是如何修行的?你回答:「沒有修行。」我從兩個角度來講:假設你真的沒有修行,你不是辜負師意嗎?如果你談的是不用修的境界,也是不對的。亂修也一定是不對的。
我問的問題不深,為什麼你們的回答總是讓人感覺到模棱兩可?你要從自己的問題去體悟,比如你懈怠,不慈悲,或無法真心待人,你都要去悟為什麼。這種問題,你不需要問別人或請教善知識,你根本沒辦法騙你自己。有某些概念把你卡住,你要問誰呢?做了,不一定要開悟,你只要快樂就好。問題,你不快樂,因為你的內在就是卡住。
我們不是故意要做聖人,而是因為我們內在那些問題讓我不快樂,我的那些概念讓我不得自在、不得清淨。那些是什麼事情,你也不需要去問神明,去卜卦。你只要問自己,不斷問,朝也問,暮也問。問到最後,你的良心會苛責你,你就會說:「我再也不做那種人,不再做痛苦的人,我再也不要做虛偽造作的人,因為這讓我不快樂。」如果你修到別人怎麼對你,你也不會有包袱,你就得自在了。
聞後思惟:你為什麼不能放過你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