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與短對、
你們日常生活中與別人溝通,為什麼容易起衝突?因為你沒有按照對方的角度思維,不知道他為什麼這樣講,而是按照你所知、所學的角度去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汝意不可信,你未開悟時,不要太相信你的想法。你當依他的程度,為他講正見,讓他不僅能聽懂,還能受益。不管他是你的同參道友,還是不同宗派、宗教,你都不會排斥他。一個人能與不同的人在一起,他就有功夫、智慧。
對於一般的佛弟子談正見,我們可以談五戒十善;對南傳或小乘人,講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都是對的;對行菩薩道的人講六度萬行;對學一佛乘的人講眾生平等;對學禪宗的人,也可以說自心是佛或談中觀。不是每個法師都像我這麼講,所以你聽別的法師講法,你要尊重他所講的。
雖然名相都是相對的,當智慧生起時,無明就會消失,當無明生起時,智慧就會消失。你要從這個角度看六祖所說的十九對。你知道你很多煩惱是怎麼來的嗎?你學佛,不要只是帶入公式。比如,你講妄想執著,要以你的角度去思維,之後再講出來,這樣才會感動你自己。
你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你的想法。你的想法不起,煩惱是不會起的。你的想法一起,就叫做煩惱。比如,你為什麼振作不起來?為什麼你不能精進?為什麼你不求上進?你要問你自己。你總是覺得:「我不求名,也不求利,我也不想幹什麼。」你滿足於現狀,無精打采,你的人生沒有方向,這不是正見,不是無所求,亦非空或知足常樂,而是胡思亂想。
你學到最後,腦袋會似是而非,以至於頹廢懶散。你就要問自己:「為什麼不能突破?」或者:「我今年已經七八十歲了,我為什麼還有煩惱?如果我才十七八歲,我煩惱找不到女朋友,那還說得過去;我都已經退休了,子女也都長大了,我在煩惱什麼?」
你的煩惱與你有沒有、順不順利或身體健康與否都不相干,你就是習慣性煩惱。這麼大的陷阱,你學佛這麼久卻看不到。沒有煩惱,你活不下去。原來,煩惱是你人生的養份!沒有煩惱的人,並不代表他事事如意。談修行,就是要談這個問題。
「長與短對、」尺與寸相比,尺比較長,寸比較短。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就是告訴你,沒有哪一個是絕對好。當你的因緣是尺,你就要善用尺;當你的因緣是寸,你就要善用寸。當我的因緣是健康的時候,我要善用健康;當我的因緣是生病的時候,我要善用生病。當我的因緣是我得勢的時候,我要善用我的得勢去幫助更多人;當我失勢的時候,我就應當潛龍勿用,韜光養晦。沒有一個絕對怎麼樣,這才符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才符合法無定法。
這個概念你懂了,很多道理你都可以通達。你學佛,如果只學相對的概念,你的智慧沒辦法生起。你會生煩惱,因為你的內在也害怕你那個所謂不好的概念。竹竿比較長,拐杖比較短,但是竹竿雖然長,它也有它不好用的地方。爬山應該是拿拐杖還是竹竿?一個人掉入湖中,你要救他,你應該拿竹竿還是拿拐杖?到底是竹竿好還是拐杖好?到底是健康好還是生病好?我們看別人,一定有長處與短處。有時候,你沒有看到他的長處,卻偏偏看到他的短處。
聞後思惟:你當下的因緣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