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14 十一月 2023 20:23

暢談六祖壇經(1496)契入大乘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佛法難聞今已聞,而且你聽到的是大乘的佛法,尤其是大乘中的最上乘——頓教法門,「莫於大乘門」,你莫要錯過上乘的妙法。我講頓教,不是叫你離開因緣。如果你懂了,接下來你的人生就看你怎麼過。你為什麼始終不能突破?答案就在於,你沒有辦法對一個法或一個概念真懂。一個氣球不管有多大,拿一根針刺下去就破了。

  即,你對這個法很精進,任何法都可以破。比如,你真的懂得空、心或中道,你就能知道原來都是一樣,緣起即是空,即是中道。最主要的因不離開心。雖然在談心,但是你不要當成「一」的角度。因緣,因還是來自於因緣,不可以用「一」的概念來看,它有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如果你過去什麼都沒有學,你直接學到佛法,你當然不珍惜。如果你過去尋尋覓覓摸索很久才學到佛法,你就會覺得很可貴。在國中時代,我就觀察到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就開始去買一些紫薇鬥數或八字的書來看,因為我從小就有興趣瞭解人。但是,我看很多書之後都把這些書推翻掉,因為它不是普遍真理,而是有例外的。我尋尋覓覓,從命理學找到心理學,再找儒家的書,又學老莊,最後學佛法,我才覺得無懈可擊。

  你一路走來,你才會珍惜。否則,你學佛,學《壇經》,你也不會覺得有什麼稀奇的。若是你錯失了,豈不是很可惜!你接觸了佛法,卻誤解了。有的人學了大乘佛法,心量卻很狹隘,連小乘都不是。 你不要學錯大乘佛法,也不要認為它很困難,或是執著那一個教理,卻不懂得其內涵。比如,大乘佛法常跟你講學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經典確實有這麼說,但是你不可以死在這種文字上的概念。浪子回頭沒有時間表,每個人的時間表都不一樣。

  祖師大德或禪師在解釋三大阿僧祇劫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指的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第二種指的是貪嗔癡。比如,在大乘經典中記載,要成佛要透過五十二位階。原來五十二位階都是一場夢!這聽起來很爽快,你要會這樣讀。我們同樣在講大乘,效果不太一樣。說不定有的人說他是保守派,說我是開放派,我二者皆不是,我是快樂派。你在讀經典,你看文字的看法和別人差很多。誰對誰錯?不要爭。你「卻執生死智」,卻覺得有生有死,覺得生死是對應的,那是二法、是對治。生死即有生有滅。大乘門是本來就沒有生死,所以不要執著在生死的對應,也就是不要落入二乘。學佛一定要以智來疏導自己的情執。一般人的情執重,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感情不用學,與生俱來。就像法國人有三慢:浪漫,久了就變成散漫,又因為長期有種族的差異,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不知道就變成一種傲慢。你不要以為生是一邊、死是一邊,生即是生滅。不二,不落生亦不落滅,才有中道道的智慧。如果一直活在生滅中,就是六道輪迴。

聞後思惟:什麼是大乘的心量?

 

閱讀 23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