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與自己的關係處理不好,所有的關係都會處理不好。有人問:「《壇經》是頓教法門,不知道如何修?」修行一定要在生活中。從《金剛經》一開始,世尊從托缽一直到還至本處敷座而坐,這就是生活。禪一定沒有離開生活,故稱為生活禪。若不懂得生活禪,你的生活一定很淒慘。假如你不從「有」下手,而直接從「空」下手,常常都會空談,且不切實際,會變成狂禪或懶惰禪,好像什麼都不執著,其實你是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想做。
談不執著,要從「有」來談。譬如,你很有錢,你才有資格說你不執著錢;你很有名,你才有資格說你不執著名利。像陶朱公本來從政,後來從商,但他七次聚財七次散財。他有能力掙很多錢,也有能力將那些錢拿出去幫助別人,且還有能力再賺。七聚七散,你們誰有這樣的本事?比如,有一個人很有社會地位,他如日中天,有一天他甘願急流勇退,過著平淡、默默無聞的生活,他才有資格說他不執著名利。
你看看自己,假如你什麼都沒有,你說你不執著,那就糟糕了,那就變成一個藉口,因為你根本沒有出息、沒有用。十個學佛,有八個學偏。有學教理的人,可能會落於爭論,或落入一種學術的研究。沒有學教理的人,可能流落變成一種信仰,甚至讓佛法對社會大眾產生一種誤會和偏見。比如放生,到底是放生還是放死?有的人沒有生態的觀念,也沒有自然界平衡的理論,有時候放生等於放死;有時候連毒蛇也放,毒蛇咬到別人怎麼辦?有時候放生會破壞生態,反而讓生態失去了平衡,讓更多生命因無法生存而死亡;有時候因為有人要放生,才會有商機,有些商人會專門去抓來讓人們放生。這種種觀念,反而讓有些人對佛教產生排斥。
有修的人,都有可能修錯,又何況沒有修的人呢?比如,有很多同學常問我:「心如何才能夠靜下來?」我就問他們:「心靜下來的作用是想要幹嗎呢?」心是放在蒲團上的嗎?你們可能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修止不是目的,持戒亦非目的。你們可能不明白其真正內涵,心不是拿來靜在那邊,也不是拿來放在蒲團上的,心是拿來用的。
你要明白,你在修行的過程,你到底是為什麼。像六祖一開始就講「但用此心」,文殊菩薩講「善用此心」,心是拿來用的,但很多修行人害怕他的心亂動,所以希望心能夠靜下來。第一,靜下來不是目的;第二,此靜不是真正的靜,只是動靜的靜,而非清淨的凈。
善用這一顆心,把這一顆心用對,你就是修行人。折磨自己一定是不對,折磨別人更不對,傷害一切萬物就更不用談了。用錯,就是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一切萬物。若用這一顆心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一切萬物,你就是用對,而且你已經直接在行菩薩道了,只是用的層次分為有住與無住。
福德與功德是不一樣的。有同學問過我:「為什麼寺院都寫功德箱,不寫福德箱?」如果你佈施一千元,希望家人能夠平安,就叫做福德。另一個人看到菩薩,合掌頂禮三拜:「一拜供養佛,二拜供養法,三拜供養僧。」拜完,看到口袋中有一千元,就投下去,這算是功德,但還不能算是自性功德。如果你要有所區別,你在做一件事情,就看求還是不求。
聞後思惟:你做事有全心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