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15 五月 2024 16:14

暢談六祖壇經(1600)自性妄想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何為認識自己?我認識了我,才終於明白無我。我以前不認識我,一直在問我是誰,在尋找一個我:「我是什麼?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我迷的時候在六道輪回,我開悟的時候去哪裡?」有「我」,你就會存在兩難。比如,救與不救,這是一個真實的實例。每年有很多人要去登喜瑪拉雅山,要等到適合的季節和氣候,他們才能夠攻頂。有一些人,縱使等到了那個季節,可是氣候變了,他們也無法攻頂。有一次,時節因緣條件都很好,有一個團隊正準備攻頂,卻看到路邊有一個喇嘛,躺在通往頂峰的路上。他們七八個人停下來商量:「到底要救還是不救?」你有沒有可能救了那個人,害死更多的人?因為你沒有到喜瑪拉雅山,所以你不知道。你到喜瑪拉雅山,你會循著白骨屍體走。

  救與不救,你就會掉入兩難,救不是,不救也不是。怎麼做呢?因緣適合救就救,不適合救就不救,這就是因緣,而不是有一個「我」在救。有一個「我」,你就掉入兩難;沒有一個「我」,道理你反而看得很清楚。諸法是因緣生,他有救的因緣,我一定救;他沒有救的因緣,我當然就不救。不如此觀,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兩難。
從今之後,你講話要如理而生,要懂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要把「我」的概念拿掉。牽涉到道德的問題,就是有「我」的概念。絕大部份學佛的都會想要救,也是有「我」的概念,就會落入兩難,因為他們所看到的因緣已經完全不客觀了。

  以上這個案例曾在國外各個大學有過很激烈的討論。談這個案例,是想要告訴你,如果你有「我」,那就很困難。就像有一位母親,她有一個孩子,已經二十歲了。每次,孩子一有問題,都要向高利貸借錢。於是,她問我:「這樣的孩子究竟該幫還是不幫?」所有的問題都應該把「我」抽離。如果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她就會掙扎。如果你不能夠以無我的角度來觀因緣,你站在各種角度,都會有問題,因為你的判斷不客觀,有時候你的善反而是惡的。而智者有時候看起來是無情,其實那才是有情,才是慈悲,而一般人看不出來。

  假如有「我」,你必然掉入泥淖。任何問題都一樣,只要把你丟下去,你就會覺得很痛苦。談一個案例,就代表人生所有的案例都是兩難。何為中道?離兩邊,為中道義。你要有這樣的智慧,這不是空談,而是在人生中遇到,你要用你的智慧去處理,而不是以你的角度來看。我們為什麼不能開悟?因為我們一直有一個真實東西的存在,佛法中稱之為自性妄想,妄想有一個真實的「我」,且執著那一個「我」,故接下來產生佛法要談的我執和法執。我們談佛法,就是要談這二執。

  有的人學了般若的空義之後,不知不覺就會掉入空執,所以才說「法尚應舍」,講的是有,「何況非法」,講的是空。有尚且不可執著,何況是空呢!這樣的解釋,才符合《金剛經》的意思。因為我們執著我、法,所以我們活在有一個「我」與我所:「我」就是我執,法就是法執,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有一個真實的我的家人、朋友、財產、自尊心、名利等。因為我們活在這種狀態,所以內心才生起貪嗔癡。假如你沒有「我」,就不可能生起貪嗔癡;如果你沒有我所,就不會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你想要財產更多,影響力更大,這些概念都是從「我」與我所而來的。

聞後思惟:你是否把自性理解成了「我」呢?

 

閱讀 14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