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你至少要建立信解。信解建立,修行才不會盲修瞎練。比如,你把學佛理解為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樣也對,但問題是如何學?你認為學佛就是學覺,這樣也對,但是要如何覺?什麼是佛?心就是佛,學佛就是學認識自己的心。三種層次,三種看法,你自己的切入點就完全不太一樣。
你信解,你理解的佛、法是什麼?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那麼修行方法就有天壤之別。比如,有人跟一個人講:「你還沒有資格學佛,因為你業障深重,所以你應該要先消業障,你應該持咒持一百萬句,你應該拜《梁皇寶懺》一千零八部,你應該誦《地藏經》九百九十九部,接著你應該把《大藏經》從頭到尾抄一遍,你才有資格學佛。」我沒有說他這樣講對與錯,如果他乖乖去做也不錯,這就是他的因緣,他所學的就是這種概念。但是,如果一開始就知道學佛就是學習認識自己的心,我修行就會直接了當從內心切進去,因為「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從內心切進去,一定要知道心的障礙。心是緣起性空,這是一種理論,但是要如何從內心的障礙一直進去呢?所以,你所得到的資訊不一樣,你學習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樣,這與你的聞思是有絕大關係的。
你具足前面這三個,這三個就是因緣,自然就有這樣的結果。如果你想改過,從今起,你應該好好學習。但是,你一開始所接觸的,會影響你以後的結果。有時候,我們看人而教,他是什麼樣的程度,就會教他什麼樣的法。有的人一輩子學一個法就好,而有的人從一個地方切入之後,經過一段時間,我們卻要讓他不斷提升。
你要往前走,不可以停留在一處。我過去先教三本經:第一、《論語》;第二,《道德經》;第三,《易經》,後來才教佛經。我們要透過聞思修證教理行果,而達到信解行證。不可以說哪一本經典最好,也不可以說哪一個法門最殊勝,因為諸法平等。其實六祖談頓悟已經談得很清楚了,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是人的程度問題。有的人一聽當下就契入,有的人聽了老半天也沒辦法懂。
你應該常問自己,一件事情的發生,你悟到了什麼。常問自己,你才會漸漸開發你的覺性。失敗並不可怕,不懂並不可恥,你得到什麼教訓比較重要,即你悟到了什麼。比如,你以為你很懂,你被別人問倒了,你就悟到原來你不懂。知道自己不懂才有救,連自己不懂都不知道,你就沒有機會突破。面對任何事情,都需要領悟。
我們談過相有與性空,六祖在開悟時講:「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把《壇經》如來藏的學說與空宗結合,很多人似乎覺得很困難。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即一切萬法不離緣起。不離自性即是空義,若無空義,一切法何得生呢?六祖也講:「自性真空亦複如是。」如果你不從此處下手,你對緣起性空的法義是對不上的。其實,講一個緣起足矣,但後人為了要解釋緣起,就不斷延伸緣起的理論,比如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和法界緣起,其實簡而言之就是緣起。
我們為人說法,一開始講「有」比較好聽,別人比較聽得懂。比如,每個人都有一顆心,其實是方便說,是為了表達。我們的心產生了很多障礙,所以我們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直到有一天明心見性。這樣的說法比較好說,讓人感覺到好像有一顆真實的心。
聞後思惟:你能不斷打破思想的局限性,直到圓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