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上課,如果用心,你一定可以學習到你想學的:第一,你能學到如何看書,因為聽我講課,能聽到我是如何看書的;第二,你能學習到我是如何講課的;第三,你可以學習到法義。絕大部分人都鎖定一個概念,他是來聽課的,他可能只聽到法義,卻沒有看到我是如何教學,除非他以後要當老師、法師,他才會去觀摩。智慧是學不來的,現場互動是學不來的。沒辦法拷貝,你就只能去找公案,你就沒辦法信手拈來。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觀察的。一樣的概念,你的智慧我也沒辦法拷貝。但是,我們的愚癡卻可以拷貝。我不是能看穿你,而是我能夠看穿我自己。
你不要問如何清淨,只管用心。你的心用在哪裡,就成就在哪裡。比如,你用心在觀呼吸,你會成就在觀呼吸;你用心在念佛,你會成就在念佛;你用心在生活,你會成就在生活。這是不太一樣的。用心在生活的人,對生活的一草一木、一動一靜感觸是很深的,因為他把心用在生活,而不是用在一個技巧、方法。用心在經典的人,講經說法時會背一句話出自於哪一部經或某個公案出自何處,卻不容易舉一朵花、一個垃圾桶或一盞燈的例子。如果你用心在生活,你看到一草一木很有感覺,你就可以信手拈來舉例。
頓悟當然是從空性的角度來講,以事項的角度,我們談的是漸修的事。《楞嚴經》曰:「理當頓悟,事當漸修。」所謂漸修,即只要是事項,你都會不斷好好學習。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們談到《壇經》中神秀與慧能的兩首偈,認為它們存在很大的差異,其實它們是一個概念。「本來無一物」是從性空的角度來講的,「時時勤拂拭」是從緣起的角度來講的。這樣看,你會更客觀。不要論誰高誰低,而是這兩首偈應該是同時的。你的心本來無一物,你要無心,但是對於任何事情,你要很精進、努力,每一件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做。你不要把這兩首偈拆開,而是應該將之合起來,即性相不一。如此,你就可以更圓滿。否則,你可能沒辦法中道。
「煩惱即菩提」,菩提不可得,我們卻執著於煩惱。因為眾生有煩惱,以漸修的角度,我們如何轉煩惱?六祖曰:「著相即煩惱,離相即菩提。」最主要是對於一個現象執著與否的問題。六祖教我們以一句很重要的話來修:「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於一切法」就是緣起的現象,不論是什麼現象,你都應該不取不舍。那是因為你知道空性,否則,你何能不取不舍呢?你貪愛的,你一定會執取;你不喜歡的,你一直想要將之捨棄。你要取花開,可得嗎?你要取花謝,可得嗎?花開花謝,你要取捨嗎?
不是故意怎麼修,而是真理本來即如此,並非你的內心要與否,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即是這種狀態,你要看清楚。既然不是要與不要的問題,你何不好好觀察實相即是如此呢?有同學問我:「師父,如何修到一無所住?」我說:「不住不需要你修,因為你本來就無住。」我走路,可不可以住?如果住,我接下來就不能走。我是故意修到可以走嗎?那是我修的嗎?因為真相本來就停不住、留不住、靠不住。講話能住嗎?開口也不能住?我呼吸能住嗎?什麼能住呢?所以,不是修無住,而是本來就是無住,如此就好。
聞後思惟:你能體悟到本來清淨的概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