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02 六月 2024 09:32

暢談六祖壇經(1608)心平行正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從更具體的角度來談,六祖在《壇經》無相誦中有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心平」即是平常心,即是清淨心。如果你不與空相應,你是不可能有平常心的。你是否證到空,我不管,我看你如何做,即「行直」。「行直」就是行正,具體表現即正語、正行及正業。你要不斷地練習講正語,把它講習慣。什麼場合講什麼話,你要有智慧,不要亂配亂搭。

  所謂正行,即「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前兩句其實就是持戒,後兩句其實就是修定。消極的戒是「諸惡莫作」,積極的戒是「眾善奉行」。「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是積極的戒,第一句講的是家人,第二句講的是眾生。從孝養父母開始,一直到兄友弟恭,一直到夫妻之間的恭敬。你若不能善待家人,以仁義來對待眾生就不必談了。

  問題在於,很多人不容易懂理與事。孝與順是不一樣的,孝是事,順是心。一開始講心行,內心與外在的行為。心行要合一,孝是行,順是心。有的人雖孝,卻不順父母親的心。行,即父母要你幫忙,他生病了,你載他去看醫生,他想吃什麼,你買回好吃的給他吃。但問題在於,你在做這些行為的過程中,你的臉色不好看,甚至說:「你總是這麼囉嗦,好啦,帶你去啦。」要順父母的心很難,有的人雖然表面上願意幫父母做事,卻沒辦法撫慰父母的心。一種人有孝不順,一種人有順不孝。比如,你跟媽媽說:「媽媽,你做的菜最好吃,我最喜歡吃你做的菜。」媽媽就會反過來孝順你,因為你知道媽媽的心,你會撒嬌,所以媽媽的心癢癢的,你把媽媽的心安撫得熨熨貼貼的,但問題是,媽媽得煮菜給你吃。

  「義則上下相憐」,義是仁義,心是仁,行是義。義就是適當的行為。我們要將心比心,仁代表人與人的關係,兩個人一長一短,就代表兩個人是不一樣。這談的是心,我們要體諒別人的心。每個人的想法、思想、觀念、做法都不一樣,我們要善解人意,要體諒別人,這是仁。但是,事情我們該幫忙就幫忙,不該幫忙就不可以幫忙,這講的是一種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為了義氣去做。從善待自己家人到眾生,你一定不會犯戒,這就是持戒。

  「讓則尊卑和睦」即是修定,讓是謙讓,謙是心,讓是行。你們會這樣讀書嗎?能把它分得這麼清楚嗎?我們講謙下,故尊稱他人為「上人」,上人不是只有指出家人。尊稱別人為上人,因為我在你之下。你雖然禮讓別人,你內心不一定謙下。有時候,你雖謙,但是也不做出來。只要理與事、內與外不合一,很多事情就行不通,就是心口不合一。能夠懂謙讓,當然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就是忍辱,忍是心,辱是行。你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內心卻不被影響。有的人將「忍」字解釋為心上一把刀,這不是忍辱,因為表面上不計較,但內心在滴血。心上有一把智慧的劍,即是文殊師利菩薩,故稱為無生法忍。你只要做到謙讓與忍辱,就是禪定,任何境界都不可能影響到你的內心。有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這就是禪定。以上即是正行。

聞後思惟:你能以恭敬的心對待一切人嗎?

 

閱讀 12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