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日, 02 六月 2024 15:18

暢談六祖壇經(1610)感恩惜緣

作者  禪儒達觀 整理者:心燈 讀誦者:心音
 

  《壇經》中有很多概念,比如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壇經》所講的禪定並不是四禪八定,亦非出入定。又如坐禪,六祖曰:「心念不起名為坐。」坐即是不被影響;又,「內見自性」,就是與空相應,故「名為禪」,禪即是智慧。《壇經》之禪幾乎都是指智慧,而不是指定。實戰全部都可以通,但你不要太複雜,就用一個概念去修行,或用無相誦,或用三無的概念,或用知過、改過的方式,用任何切入點。最重要是要受益,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才有用。

  無過,如何才能夠無過,即離邊顯中,離兩邊才能夠顯中道義,但亦不執著中。故《壇經》談:「正邪俱不用,清淨至無餘。」《壇經》又談到,不但迷應該離開,連覺悟也不應該執著,最後又談真妄都應該破除,故除真除妄。六祖談到最後,並沒有執著有一個叫做真的東西,只是即見佛性,就是見到如來,見到空性,見到一切法畢竟空寂。

  《金剛經》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比如,我明明就坐在臺上,所以我有上臺、有下臺。你能看到我的身體,但是,你有看到我的佛性嗎?有來有去是凡夫,無來無去乃聖者。說有來有去可以,說無來無去也可以,就看你怎麼用。到底有沒有來去?修下去你就知道了。

  你的問題和心事都是現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怎麼講都是現象。現象永遠講不完,等於你人生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你當活在本體、活在自性當中,你要從見相體悟到見性。一個開悟的人則見性。有人以為,既然「煩惱即菩提」,那就不用修了,但他還是充滿煩惱,沒有智慧。談空說「沒有」,只是叫你不要執著;談「空」說「有」,就是叫你放心地去做。

  曾經有同學問我:「看《壇經》,是要用如來藏,還是般若的角度呢?」《壇經》是韋刺史請六祖到講堂開講的,六祖開堂就說他要講「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六祖本來就是因為般若而開悟的,他也要為大眾開示般若,所以才有了《壇經》。從歷史的角度,從六祖的開示來解讀《壇經》,用般若的角度來解釋應該比較適當。如果你要用如來藏的角度,我也不反對,就看你如何講,你講到最後不要前後矛盾即可。《壇經》的課程,我抛磚引玉,你們不見得要按照我所講的,我只是做一個示範,你會修比較重要。

  《六祖壇經》的課程圓滿結束,總回向之前,要感恩的人很多。首先感謝諸位給我機會講學;感謝善知識提供教室讓我們一起學習。除了感謝別人,你還要感謝你自己,感謝自己多生累劫的因緣,今天才有機會熏習《六祖壇經》。從今之後,你當依教奉行,不要辜負你的佛性,要自悟、自修、自見本性,亦要發願:「讓一切眾生,皆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以此報答佛恩及六祖大師的教導之恩。最後,祝福各位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聞後思惟:你知道如何依六祖的教誨修行了嗎?

 

閱讀 40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 02 六月 2024 15:45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