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問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 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 茫然趣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