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 「故」《楞伽「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就能成就。「心滅種種法滅。」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滅,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義的人,自我覺察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學禪宗的人,他的心觀照能力很強,對自己的觀念察覺也很銳利,那就是覺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們要培養這種功夫,讓自己很清楚地看到自己。 「若欲成就種智,」即,如果你要成就佛圓滿的智慧。「須達一相三昧」,即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境界「、一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響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內心不被影響,內心能夠得定,能夠自在。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在字典中是同一個意思,六祖將之分開有其道理。「一相三昧」談的是理,「一行三昧」談的是事。你需要達到這兩種境界。這兩種乍看好像差不多,但還是不同。我們不要說這兩個成就,光是一個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你坐著,看到外面現象的變化,你的內心還是很穩定,那叫「一相三昧」。又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開會,跟主管同事之間溝通,與客戶互動,下班之後回家,解決家裡的一些問題,一直到你晚上睡覺,整天過程中,內心都是清淨的,那叫「一行三昧」。 我們且不談「清淨」二字,光是不生氣這種比較簡單的,你都做不到。你要慢慢練習,先從不要緊張開始練習,接著練習不要懷疑。不懷疑表面上好像很簡單,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懷疑,你懷疑習慣了,只要一風吹草動,晚上就睡不著。 談到「一」,你就是要專,不要雜,否則你無法與「一」相應。古人曰:「事得一,萬事畢。」「一」即是實相。比如,一真法界,一心不亂。 「若於一切處,」即是在生活中。比如,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皆是緣起的現象。哪一個時間、哪一個地點比較重點?不可以這麼說,所以你時時刻刻應該保持正念。即,你每一秒、一分、一刻、一小時都不可以失去正念。以淨土而言,就是念佛,佛號二十四小時不斷;以南傳來講,則要時時刻刻不離開四念處。《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六祖說:「念念念真如。」你片刻都不可以離開真理,念念都不可以離開緣起,這就是最究竟的方式。 正念就是你念念清楚、明白,沒有離開因緣,何因何緣何果……有時候你知道,有時候你不知道,有時候只是你的習氣。我們講了老半天,繞來繞去,就是要告訴你諸法實相。接著,你就按照這樣的觀念活著。講得更具體一點,從有講到沒有,有即是你時時刻刻要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一切萬物,在善待的過程中,絲毫都不可以執著。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生活,而不是有一個什麼叫做生活。但是,對此大家反而不容易受持。對沒有學佛的人,你跟他講正念是沒有意義的。你只能跟他講:「每天的生活你都應該要珍惜、把握,你都應該認真地生活,愉快地活著。」他就好像能聽懂。 聞後思惟:你願意時時刻刻把自己的覺知拉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