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515)因緣使然

暢談六祖壇經(1515)因緣使然

    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 「不生憎愛,」我們很容易在現象中產生喜歡跟討厭,喜歡起貪,討厭起瞋,這是在學佛當中相當強烈的概念。但是,你只要能夠在此處修就了不起,「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開悟了。離開貪與瞋,就是愛與恨,就是喜歡與討厭,這樣就開悟了。 你著相生起貪嗔癡,你再問我如何解決貪嗔癡。心是內因,境是外緣,因緣合和產生無明塵勞。當你不執著這個現象,你在逆境的時候不起嗔心,在順境的時候不起貪愛。 「亦無取捨,」你還需要產生取與捨嗎?六祖曰:「於一切法不取不捨。」此即是隨緣的狀態。能夠隨緣的人,就能夠恒順眾生。比如,有兩個同學去你家,你的重點是把他們倆打倒嗎?還是讓他們皆大歡喜?同學有時候在一起就會爭論,但是你的重點應該不是爭論,而是讓他們皆大歡喜。如果他們彼此打倒,你還是給他們泡茶,然後做和事佬。 你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不簡單,因為有一個是孫權,有一個是劉備,有一個是曹操,三權鼎立,你已經忘記你到底要做什麼。其實,有很多人常常去講堂,我都是談笑風生,讓所有來的客人都皆大歡喜。我從來沒有想到要把對方放倒,縱使對方要把我放倒,他也沒有機會,因為我一開始就舉白旗,說:「講佛法我不懂,不好意思。」他要跟我辯也沒有機會,因為我一開始就投降了。 和別人聊一會兒天之後,就知道他是不是內行人。比如,我對一個法師說:「你講淨土,你要注意,有的同學會問你:師父,你所講的淨土是方便說還是究竟意?」我故意給他演練,其實我就是要問他。法師也很老實,他問我:「達觀法師,這個問題你要如何回答他?」我說:「我尊重你的看法。」他聽了就很高興,其實我沒有放過他。他說:「師父,那是我的看法,我也要聽聽你的看法。」當我這樣問,他就知道這個人內不內行。 「不念利益成壞等事,」隨著因緣。世間有成敗興衰,《三國演義》剛開始就講:「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世間的人沒有辦法看清楚這個概念,都想「利」,想「成」,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不能接受敗,就好像接受花開、不接受花謝一樣。很多東西可以叫一個週期,一個循環,我們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嗎?時間到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佛法還不是在印度滅亡?但是釋迦牟尼佛並非因此就出來捶胸頓足,因為這是因緣條件。佛法在印度滅亡反而在中國興盛,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權利,法是普遍的現象,它並不屬於誰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創造真理,而是發現了真理。 你盡心盡力幫助別人,能成就、利益別人最好。萬一盡人事而不能盡人意,因為涉及到因緣的問題,你問心無愧就好了。就連釋迦牟尼佛也沒辦法救他的國家,你已經盡心盡力,結果不盡人意,或不能夠成就,你也不要放在心上。身為父母亦是如此,好好栽培孩子;問心無愧,好好對待別人。不過,你不要誤以為你每一件事都問心無愧,因為你並沒有盡心盡力。 聞後思惟:你有盡心盡力幫助自己和別人嗎?  
暢談六祖壇經(1514)誤會一場

暢談六祖壇經(1514)誤會一場

    你的心好,不是因為聽我上課,不是因為聽別人讚美,不是因為有好吃的東西,不是因為身體健康,也不是中樂透,而是因為心中沒有牽掛,這才能徹底地好。否則,你的那個好是會消失的。唯有徹底沒有牽掛,才能夠究竟。所以,學佛法要體悟這種道理。 你這個人在做夢,你在做一場生死的大夢。在夢中,你覺得有生也有死。在生死的過程中,你每天都在生活。你在任何生活中,會遇到順境與逆境,你就會生起煩惱。你不知道生與死是虛幻的,也不知道順逆、煩惱也是虛幻的。你到處想要去解決虛幻的煩惱。所謂虛幻的煩惱,不可以偏空,因為它緣起的現象有,所以你還是要培養實力。明白這個概念,當下叫做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頓教法門其實是可行的,所以我才不斷地提倡。但是,有些人覺得它不可行,因為他們覺得沒辦法做到。比如,有一天,我聽到兩個同學在講我的壞話,我聽到就一肚子火,但為了代表師父是一個有修之人,所以不生氣。可是,在南投的路上,我一路都很生氣。同學問我:「師父,你的臉為什麼這麼紅?」我說:「火大。」 我氣了好幾個小時。等回到南投,我就問同學:「你為什麼在背後說我的壞話?」他說:「師父,你誤會了。還好,剛好我有錄音。」結果,他錄音一放,原來他並不是在罵我,而是在罵另一個同學。我當下就頓悟了。也就是,我生氣的煩惱還需要修行嗎?原來是誤會一場。你對生命產生誤會一場,你解開了,當下不就頓悟了!你不相信我,也請你相信六祖。你明白了,當然就可以不住相。你知道緣起如幻,是假、是空、是中。不要任何名相都帶過,你要真的懂得一個名相。 你的心,不但恐懼是你生的,各種概念都是你生的。你只要怎麼想,它就會呈現什麼樣子。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有這個經驗,應該很強烈。你的心真的很可怕。就像一個失戀的人,一看就知道他失戀;一個談戀愛的人,一看就知道他談戀愛。失戀的人,一進來就像冬天,談戀愛的人,進來就像春天。兩個人的心有如天堂跟地獄。你的心在想什麼?談戀愛好嗎?失戀不好嗎?談戀愛一次就OVER,失戀繼續談,不是很好?談成功一次就沒戲唱了。標準答案,其實沒有好跟不好,這才是如實的答案。 好不好,都是你自己胡說八道。不管你講好還是不好,都沒有意義。你只是在自尋煩惱,在干擾、困擾自己,讓自己的心不得清淨。說穿了,是你的心生起了恐懼,你的心無限地擴大,從「我」擴大到家人,從家人擴大到朋友,從朋友擴大到族群。說穿了,是哪一個概念觸動你變成這樣的?就是這個概念——「我」。 你的潛意識有一個根深蒂固「我」的存在。所以,學佛法,你要開悟一定要破我執,破我執就是認識「我」,即《心經》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即六祖所言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聞後思惟:你為什麼要對自己虛妄的想法言聽計從呢?  
暢談六祖壇經(1513)超越局限

暢談六祖壇經(1513)超越局限

    上兩集談到,世間影響人的現象,第一是身份,第二是財富,第三是背景,第四是實力,第五是學問,第六是專長。 第七,則是口才。口才很重要,人與人相處就是講話,不會講話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讀臺灣的佛學院,他們要求學生一定要選一門外文,比如日文、英文或梵文,他們卻沒有安排一個專業弘法的課程。包括師範學校,也不見得有安排如何教學的課,都是偏向於理論學術。有的人滿腹經綸,就是教不出來。 有的人口才比你好,你就會覺得自己很遜色。其實,每個人都是老師,你有因緣,要啟發你的孩子和另一半,要啟發與你有因緣的人。你要學習如何表達,不要學那麼多卻講不出來,或講出來大家都跑掉。 第八,文筆。文筆包含文書,企劃案、海報、公文、課程、論文和書籍等你都會寫。你會產生分別心,或是你某部份很強,你的內在就會產生傲慢。你會落兩邊:自卑與自傲,你沒辦法不卑不亢。 你要觀察你自己,哪裡不能突破,把它記起來,就從那裡突破,不要跳開你的問題。有一些同學聽我七年課,從來不來跟我聊天,那就是他們內心的障礙。有的同學會不好意思,或不知道如何問,或不知道如何跟師父相處。你要看到自己的內在,要突破。 第九,才華。才華與專長不一樣。有的人看到別人多才多藝,自歎不如。我不是指你每項都要學,當你不會、別人會,你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去欣賞、讚美、肯定他,這樣你的內心就不會有障礙。而不是嫉妒、羡慕,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第十,身體。有的人天生四肢就不健全,便因此從小就很自卑。你講話,記得不要傷到別人,要看場合,不要講「因為業障」。 第十一,長相。美醜胖瘦。 第十二,健康。健康狀況很差,我們也會覺得很自卑。比如,做什麼都不行,要幫忙都沒有體力。久了,甚至會造成憂鬱症。 第十三,做人。做人的重點在於人緣。要結佛緣,先廣結善緣。你要得善果,要具備善緣與善因。如果沒有人緣,你就要如是去觀察為什麼。 第十四,做事。會做事,就是看你做事的能力。做事的能力與實力,實力的範圍較廣,做事的能力比較狹隘。比如,有人交待一件事情,你能辦得很好。 世間的現象歸納起來,就是順、逆二字。不要執著順境,也不要執著逆境,這就是修行。但是,處於順境時知道順境,面對逆境時知道逆境。知道順境的因緣,知道逆境的因緣;知道順境緣起性空,知道逆境不可得。 出世間的相,歸納起來有兩句話:你現在執著煩惱,希望得到菩提;你覺得自己在生死輪迴,希望能證得涅盤。這四個都是執著,不管你是執著哪一邊。頓悟與漸修的最大差別在於:現在煩惱,想慢慢修證得菩提;現在是生死輪迴,希望涅盤寂靜,這都是屬於漸修的概念。我不能說你錯,但是你執著,你著相,著煩惱的相,著生死的相,也著菩提的相,著涅盤的相。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不會害怕煩惱。你不要害怕煩惱,這就是你的覺,你不可以離開煩惱而覺悟。在煩惱當中覺醒,就叫做菩提,而非煩惱是假、菩提是真。 聞後思惟:你有哪些觀念需要突破呢?  
暢談六祖壇經(1512)自我栽培

暢談六祖壇經(1512)自我栽培

    上一集,我們談到了世間的現象對一個人的影響,第一是身份,第二是財富。我們接著來談: 第三,背景。身份是出身於什麼家庭,背景則是一個人過去的經歷,他到底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他曾經作奸犯科、殺人或打父母。只要有人知道你過去的背景,對你的影響就會很大。就像有的人有前科,連社會或企業都不見得會被用。 佛門中,有兩種人最容易開悟,大善與大惡。有一個關鍵,他要壞很壞,但是他要改過,他的心會下定決心。你的內在如果魄力不夠,你不容易成就。你過去做過不好的事,分兩種情形:第一種,勇敢地跟別人說;第二種,過去就過去了,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知錯能改,則可以展現出新的因緣。 第四,實力。假如前三者你都不好,擁有實力,你也可以起來。實力分強與弱,實力是綜合體,不是指某一方面,那是專才。我過去在公司當主管,應徵都只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實力?」他說有實力,我就說:「你講給我聽。」一般人都講得不太好,所以很少被我錄取。我不問他工作經歷或學歷,一般人聽我這麼問,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比較恰當。這就是考一個人的反應,反應就是實力之一。一般人講出來,我說:「你講的是專長,是才華。我要聽的是實力。」 你教你的孩子,要教兩個:術、德。德是會做人,術是會做事,就是要培養他的實力。那一天,我看一個電視節目:有一對年輕父母,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父母很開明,跟孩子說:「你們的爸爸媽媽不是來自于顯赫的家庭,沒有很多錢,也沒有雄厚的背景。爸爸媽媽能給你們的只有兩個字:栽培。」這樣的父母,在社會上算是很用心了,也很了不起。 重點在於,不是父母指定孩子去學,而是孩子們想學什麼,父母也陪著他們學。這樣學雖然是很好,但不見得能夠讓孩子建立真正的實力。比如,一台車有四個輪胎,我也很清楚這四個輪胎,我把這四個輪胎打氣打滿,我的實力就滿了。有的人到山上學功夫,師父也會教他,但學功夫不只是有技術,而是要有實力。實力就是一個結果,這是從因緣來的。你要具備什麼因、什麼緣,才會有實力呢?你們已經沒有機會讓父母栽培了,所以請你們好好栽培自己,就是自己要知道如何學習,這樣你所學的才能夠扎實。 我也很想教這種課,就是沒有人要讓我教。實力不是單項,而是全方位的。如果你的內在有所偏執,你就不可能全方位。比如,會寫書的人,不見得會教書;會寫書、會教書,不見得會依教奉行;會寫書、教書、修行,不見得有辦法幫助別人。佛就是全方位的。你栽培你的孩子或你自己,你還是要這樣栽培,這就是我所說的實力。 你雖然現在沒有實力,但沒有關係,因為這樣你才不會傲慢。從現在開始好好去學習。 第五,學問。學問有高有低。要完成一件事情要看因緣,因緣不具備就不能成。 第六,專長,這較偏向於專業知識,一般的人不見得有專業。這時候,你應該補強你的實力,因為實力是整體的。 聞後思惟:你懂得如何栽培自己嗎?  
暢談六祖壇經(1511)不卑不亢

暢談六祖壇經(1511)不卑不亢

    我們要從世間的現象一項一項來談: 第一項叫做身份。在韓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賤民與貴族之分,世尊那個時代亦是如此。連日本這種先進國家,聽說他們還有三百萬賤民,即他們的身份及出生背景低賤,比如過去是殺豬的、劊子手或黑道。他們的大企業中還有一本手冊,看人們的出生地在哪裡,如果在手冊中的,一般都不錄取。 身份,就是一般所講貴踐。我們從小到大,都活在貴踐之中。你內在的自尊心很強,假設你一直不能擺脫這個概念,你是不可能不著相的。以前在學校讀書,我們感覺好像有幾個同學比較尊貴,或家世比較顯赫,或家人是做官的,我們從小內在就有這樣的自卑。但是,你如今已經為人父母,甚至為人爺爺奶奶,你的內在不知不覺也會生起這樣的概念。有很多高檔超市或針對某些人的購物中心,你不敢進去,除了沒有錢,你的內在有自卑感。比如,你在散步,看到一個人從你對面走過來,你覺得他比你貴氣,你不知不覺就退避三舍。 我們內心的機制都不能騙人。你遇到各種境界、現象,你的內在世界就開始著相。你不要以為自己學佛就沒有事。如果避此不談,就沒辦法談平常心。你要突破,你有這個心結,你要去解開。自古以來,一定沒有自卑的人開悟。信自心是佛,你才有機會開悟。你不要執著貴的相,也不要執著賤的相。 你真的要從內心世界去問自己。我們不要活在比較,而是要活在互相欣賞。一個人穿得很貴氣,你可以勇敢地欣賞他。他從你前面走過來,你就站在他前面勇敢地欣賞他。你不但不退避,他走過來時,你還微笑地說:「我很欣賞你的穿著。」你不躲避他,看到他不自卑,不會故意視而不見,而是勇敢地站在他的面前,你是很大方的,是面帶笑容地讚美他。他雖然很高貴,但他會被你震撼住,因為一般人不敢。 空不是沒有,而是要用得出來。不執著,才能用得出來,才能坦蕩、自然,用平常心與別人應對。你若不是空,就沒有善巧和能力去鼓勵別人。你真懂,你就講出來,你就表現出來。比如,面對乞丐,你幫助他,又要保留他的自尊,又要對他有所啟發。你就在此修行、悟道,在此改變你的人生。 第二個,財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遇到比自己強的,自卑的心就會生起。什麼是比你強?並沒有定義。不著相,不是叫你不分別,而是善分別,又不執著這個現象。你比我強,我要知道。該肯定、欣賞你,我就要肯定、欣賞。你不要以為讚美別人高一分,你就矮一分。世間人追求名與利,名與身份地位有關,利與財富有關。對於身份,自尊心容易生起;對於財富,嫉妒心容易生起。 我們有個學生,孩子很優秀,讀到了博士。但是,他們不見得能突破開悟的概念,他們的概念就是要有錢。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已經全部都亂掉了,有一些人,他們的媽媽就是電腦,他們的爸爸就是手機,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玩抓寶遊戲。一個人要有錢沒有錯,這也是他的理想。問題在於,人生到底是為什麼活著?我這是針對你們講的。表面上你不在意,但是老了怎麼辦你就很在意。 你不要騙自己,不要以為錢對於你是身外之物,名利如天上的浮雲。你發現你在意還好,知道在意,就趕快突破你所在意的,不要自我催眠。每個人都有弱點,你要看到你哪裡經不起別人碰觸。這就是內觀,看到自己內在的障礙。 聞後思惟:你願意勇敢地面對你的內心嗎?  
暢談六祖壇經(1510)不住於相

暢談六祖壇經(1510)不住於相

    而不住相,于彼相中, 你應該用什麼心態活在生活之中呢?「而不住相,」這是重點。做不到,後面都免談;做得到,後面自然就做到。你想要除貪嗔癡,是因為有這樣的因緣才生起的。若沒有這樣的因緣,你的貪嗔癡如何起呢? 你所有的問題,就在於「住相」,即「著相」。故《金剛經》曰:「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達摩祖師著有《破相論》,談的亦是「相」。「相」是怎麼來的?緣起而來的。我講很多名詞,比如心、緣起、空,其實內涵都是一樣的,你不要被這些名相所騙,只是我換個假名施設,或談它的作用方式而已。「相」解開,你可以悟道;否則,你修到死也沒辦法。你不懂緣起,你沒辦法破相、離相而證得實相。 「于彼相中,」談相就談到緣起。龍樹菩薩說:「眾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果談現象,一切現象皆是畢竟空寂。所謂空,有幾個涵義:一,否定的涵義;二,不實在的涵義;三,不執著的涵義。一切現象都是不實在的,不管如意與否,不管順與逆。根器好的人,只要知道身心世界都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當下就悟道,當下就不再執著。從總相的角度,一切的現象都是畢竟空寂,故《金剛經》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接著又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後面還要繼續分析,因為一般人沒有那麼利根。 大家可能會認同世間法非真實,即把佛法當成真實的,故世間法空、佛法不空。一切有為法你可以承認空,一切無為法你卻不承認空,因為《金剛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差別。」這就是認知的問題。有些人認為有些東西是不能空的。比如,唯心所造,故心不可以空,所造的空;為識所變,識不可以空,所變是空;一真法界,一真不可以空,十法界可以空。《大般若經》怕你執著任何一邊,就講:「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有為空、無為空、一切法畢竟空。」這就是十八空。講一個空就好,為什麼要講十八空?因為你不悟空,就一定要使出十八般武藝,十八般都給你破,東講西講就是要讓你悟。 假設理上是這麼說,而你並不習慣,所以就需要詳細來說。要囉嗦地一再告訴你道理,因為你內在的執著太多、太複雜,跟你說一樣,但你聽不下去,就一定要一一給你抽絲剝繭,你才會心甘情願。 你要勇敢地看出你的執著,看出你內在的障礙、心結,你內心世界的陰影,你不為人知的世界,看到你內在被別人傷害了。談到什麼,你的內在自動會起分別。我們所講的是妄分別,而非善分別。我們內在的分別,就是我們的妄想執著。你分別就是著相,就是執著那個現象。開悟的人,他是不執著生相,也不執著滅相,而不悟的人兩邊都執著。我們不悟,所以我們都是有生有滅,我們執生也執滅,執著我們所看到的任何現象。 聞後思惟:如何觀察現象如夢幻泡影?    
暢談六祖壇經(1509)常保覺心

暢談六祖壇經(1509)常保覺心

    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 「故」《楞伽「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就能成就。「心滅種種法滅。」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滅,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義的人,自我覺察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學禪宗的人,他的心觀照能力很強,對自己的觀念察覺也很銳利,那就是覺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們要培養這種功夫,讓自己很清楚地看到自己。 「若欲成就種智,」即,如果你要成就佛圓滿的智慧。「須達一相三昧」,即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境界「、一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響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內心不被影響,內心能夠得定,能夠自在。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在字典中是同一個意思,六祖將之分開有其道理。「一相三昧」談的是理,「一行三昧」談的是事。你需要達到這兩種境界。這兩種乍看好像差不多,但還是不同。我們不要說這兩個成就,光是一個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你坐著,看到外面現象的變化,你的內心還是很穩定,那叫「一相三昧」。又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開會,跟主管同事之間溝通,與客戶互動,下班之後回家,解決家裡的一些問題,一直到你晚上睡覺,整天過程中,內心都是清淨的,那叫「一行三昧」。 我們且不談「清淨」二字,光是不生氣這種比較簡單的,你都做不到。你要慢慢練習,先從不要緊張開始練習,接著練習不要懷疑。不懷疑表面上好像很簡單,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懷疑,你懷疑習慣了,只要一風吹草動,晚上就睡不著。 談到「一」,你就是要專,不要雜,否則你無法與「一」相應。古人曰:「事得一,萬事畢。」「一」即是實相。比如,一真法界,一心不亂。 「若於一切處,」即是在生活中。比如,一天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皆是緣起的現象。哪一個時間、哪一個地點比較重點?不可以這麼說,所以你時時刻刻應該保持正念。即,你每一秒、一分、一刻、一小時都不可以失去正念。以淨土而言,就是念佛,佛號二十四小時不斷;以南傳來講,則要時時刻刻不離開四念處。《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六祖說:「念念念真如。」你片刻都不可以離開真理,念念都不可以離開緣起,這就是最究竟的方式。 正念就是你念念清楚、明白,沒有離開因緣,何因何緣何果……有時候你知道,有時候你不知道,有時候只是你的習氣。我們講了老半天,繞來繞去,就是要告訴你諸法實相。接著,你就按照這樣的觀念活著。講得更具體一點,從有講到沒有,有即是你時時刻刻要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一切萬物,在善待的過程中,絲毫都不可以執著。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生活,而不是有一個什麼叫做生活。但是,對此大家反而不容易受持。對沒有學佛的人,你跟他講正念是沒有意義的。你只能跟他講:「每天的生活你都應該要珍惜、把握,你都應該認真地生活,愉快地活著。」他就好像能聽懂。 聞後思惟:你願意時時刻刻把自己的覺知拉回來嗎?  
暢談六祖壇經(1508)用於生活

暢談六祖壇經(1508)用於生活

    你在學習,要知道你的程度,要知道你哪裡不懂,才能夠更上一層樓。如果你連知都不能真正知,就馬上跳過去:「我只欠親證。」這是有問題的,你沒辦法突破。從文字,你要一直用到生活。比如,佛講「見緣起」,就是要在生活中見。見緣起之前,你就要在生活中正觀緣起。 緣起是因緣,感覺上比較簡單,好像有因有緣;說緣起是空或中道,就好像比較抽象。所以,我才會建議你們,一定要從生活中去觀察。譬如,你來上課心情好,何因何緣?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何因何緣?這些問題,你不用問我,而是要問自己。你只要能夠找出答案,你就有所突破,就會感覺自己比較有智慧。你的問題是要靠你自己解決的。那一天,我跟一位同學講因緣,另一位同學問我:「師父,為什麼你講因緣,還有那麼多同學搞不清楚?」我說:「我沒辦法舉所有的例子給你們聽,所以我只能夠舉一個例子給你們聽,你們要能夠以此類推。但是,你們都不推。我沒辦法把你們家的每一件事情都舉例子給你們聽,比如,你家的小狗為什麼失蹤?你家的母雞為什麼不下蛋?我沒辦法這樣講。我舉的是比較大眾化的例子。你們每個人遇到的問題不太一樣,你們每個人回家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你們的功課,不是我的問題。聽我的課,下課才是剛開始而已。」 你們不要紙上談兵。你們要真的下手,如果一個觀念可以清楚地講,可以舉出各種例子,在生活中就可以看得到。這是你的生命,你應該如此去學習。如果你還沒辦法,你就看到原來你的程度只到某個階段,你就從此處突破。所以,文字是一種知識,生活是一種智慧。但是你不要把知識當作智慧。知識是要透過思維和實踐,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智慧。你學佛不法喜,就是你學了之後用不上。學習,比如你學英文,本來不會講,第一節課上完也會說I’m sorry;你不會做麵包,學了一節課之後,你就會做麵包了。但是,你學佛卻不是如此,你就會越學越沒有成就感。所以,有的人寧可去拜懺,雖然拜懺能否消業障他看不到,但他會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他認為比上課更直接、更能受益。 知識與智慧互為因緣。你對道理不夠清楚,所以你用不上。不是要百分之百懂道理,你才用得上。般若有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你懂一分文字般若,你就可以觀照一分,接著你就可以證一分。佛法有言:「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三者是可以同時的。問題在於,你至少也要懂一分。懂一分,是要正確的懂,而非不正確的。心如意足,法喜、願意學習,自然就會精進,心自然就會得定。心得定之後,思維即是觀,在生活中就能夠觀察,就能夠生起智慧。所以,關鍵在於法喜。 聞後思惟:你願意深入一個概念直到融會貫通嗎?  

最新影音

金剛經實踐 71-3 2023.10.22 午

金剛經實踐 71-3 2023.10.22 午

  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住心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四分/「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1、以是因緣:心是「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緣」。行者當正觀, 諸事何因?何緣? 2、無住布施:前不住外六塵境界,後不住內在三心。行者當知道:我們最執著的是自己的心(想法),最在意的是別人的看法,而習慣日常之行為及做法。 3、境易心難:《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行者當正觀:受、想、行、識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4、有限無限:有即有限,無即無限;常即有限,無常無限。《道德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王弼認為《道德經》的宗旨為:「以無為用」。 一、見佛無住 (一)、見身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1、具足身見:前文「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是指佛之應化身。本段「色身具足」即是圓滿報身佛。色身,是諸法和合的一合相;諸相,如三十二相,是色身上某一部分的特殊形態。如來法身,是無相。 (二)、見相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具足諸相:前面「具足色身」,指圓滿報身佛的總相。本段「具足諸相」,指圓滿報身佛的別相,即一相中也有無量相好具足。…
金剛經實踐 71-2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2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住心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四分/「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1、以是因緣:心是「因」,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緣」。行者當正觀, 諸事何因?何緣? 2、無住布施:前不住外六塵境界,後不住內在三心。行者當知道:我們最執著的是自己的心(想法),最在意的是別人的看法,而習慣日常之行為及做法。 3、境易心難:《傳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行者當正觀:受、想、行、識無常;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4、有限無限:有即有限,無即無限;常即有限,無常無限。《道德經》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王弼認為《道德經》的宗旨為:「以無為用」。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1 2023.10.22…
金剛經實踐 71-1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1 2023.10.22 早

  金剛經實踐 71 前言: 能力非本事。「能力」是指單一條件,「本事」是指綜合各種條件,如具備:德行、智慧、學問、才能、知人等。故有能力的人,別人不見得喜歡;有本事的人,大家都能欣然接受。望行者當潛龍勿用,培養自己的本事,利樂有情;有朝一日飛龍在天,且能功成身退,涅槃寂靜。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1 2023.10.22  
金剛經實踐 70-3 2023.09.17 午

金剛經實踐 70-3 2023.09.17 午

  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4 法眼 →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得之。菩薩→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看有(見平等性, 亦知差別相) 5 佛眼 →佛 → 眼無不極,看盡一切;照無不明,了知一切。依《金剛經講義》說: (1)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
金剛經實踐 70-2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2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4 法眼 →以後得智,照見差別之事得之。菩薩→看近→看遠→看內→看外→看往→看來→看空→看有(見平等性, 亦知差別相) 5 佛眼 →佛 → 眼無不極,看盡一切;照無不明,了知一切。依《金剛經講義》說: (1)以俗諦言:河沙世界雨滴點數,悉知悉見,其他可想矣。故自無始來窮未來際,遍虛空,盡法界,一切眾生,乃至一極微細眾生,死此生彼,根性族類,以及起心動念,前因後果,千差萬別極微細之事相,無不悉知,無不悉見。…
金剛經實踐 70-1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1 2023.09.17 早

金剛經實踐 70 知見離相 一、見無定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1 肉眼 →由四大血肉之軀。人道→看近(什麼都看不清楚) 2 天眼 →由福業、定力得之。天道→看近→看遠→看穿(看得比一般人遠些) 3 慧眼 →以根本智,照見真空之理得之。二乘→看近→看遠→看內→看外→ 看往→看來→看空(見到現象的本性)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70 2023.09.17  
阿含學 04-2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 04-2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第04講 壹、增上善學: 五、因果業報 (一)、善惡業報 古德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增壹阿含》:「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彼彼獲其報,終不有毀敗。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二)、業報差別 《業報差別經》:「佛告首迦,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縁,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三)、有無漏業 雜阿含1227經(佛光本1114經)「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四)、不能互代 《般泥洹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五)、不能抵消     《增壹阿含》:「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穀,各獲其果實。」 (六)、定與不定 《成佛之道》:「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1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2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3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4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為輕,或不定受的希望。」 《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七)、重報輕受 1、增壹阿含:「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阿含學 04-1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 04-1 增上善學 2023.09.03

  阿含學/第04講 壹、增上善學: 五、因果業報 (一)、善惡業報 古德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 《增壹阿含》:「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彼彼獲其報,終不有毀敗。夫人作善惡,行本有所因,為善受善報,惡受惡果報。」 (二)、業報差別 《業報差別經》:「佛告首迦,一切衆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縁,有上中下差別不同。」 (三)、有無漏業 雜阿含1227經(佛光本1114經)「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惡業墮地獄,為善上昇天,修習勝妙道,漏盡般涅槃。」 (四)、不能互代 《般泥洹經》:「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五)、不能抵消     《增壹阿含》:「為惡及其善,隨人之所習,如似種五穀,各獲其果實。」 (六)、定與不定 《成佛之道》:「業又有『決定或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1有的業,要感什麼報,是決定了;而在什麼時候受報,現生或來生,是不決定的。2有受報的時間是決定了;而所感的什麼報,還沒有決定。3有所感的果報,受報的時間都定了;這如造作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來生一定要墮落地獄。4也有時與報都不決定的,這大致是輕業。依古德說:「一切業,都是不決定的。」換言之,一切業都有改善可能性的。所以只要能痛下決心,什麼惡業,都有化重為輕,或不定受的希望。」 《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七)、重報輕受 1、增壹阿含:「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息,罪根永已拔。」…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