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360)八不中道

暢談六祖壇經(1360)八不中道

  既然萬物皆有現象,都處於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它一定是會變動的。龍樹菩薩是直接叫你看到這個普遍性的真理。請你不斷地觀察、思維,去論證、證明它。我不需要講很多概念,問題是你要懂。 一,你看到一個東西,就會問它存在與否。 二,它是否永恆?常即是永恆,斷即非永恆,這需要透過時間的推移才能觀察出來。比如,我把一支筆放在這裡,你短時間可能看不出所以然。但是經過長時間,有一天它會毀壞、消失。你並沒有從頭看到尾,比如你今天看到它,明天也看到它,你就認為它是永恆的。就像我小時候就看過月球,現在我快死了也看到月球,經過我一生的經驗,我可以肯定地告訴我的子孫:「月球是永恆的。」 你們有很多類似的錯誤經驗。你為什麼認為事物是永恆的?因為你觀察的那一段時間,它還是存在。你自己亦如此,你認為:「我從小至大都存在,所以當然有我。」你觀察錯誤,觀到死還是錯誤,所以你不要相信你的經驗,也不要有任何的知見,你要放下你的知見。 三,一與異,即它們到底相同與否。比如,眾生與佛到底一不一樣?你和我到底一不一樣?首先,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比如,我是一個人,這是相同的,但是我的耳朵、鼻子和手是不同的。這個同與不同並沒有離開你這個人,這是從小的地方來看。從整體的地方來看,我跟他是人,這是相同,但是他長得比較英俊瀟灑,我長得比較尖嘴猴腮,這是不同的。就像我們所講的,煩惱與菩提是否一樣,明與無明是否一樣,眾生與佛是否一樣,娑婆與極樂是否一樣,大家都有這種困惑,這就是空間的概念。 一個物體的產生,必然離不開時間與空間。接下來,它一定會變化。明明有來,明明有去,為什麼說不來不去呢?你還沒出生的時候,心在哪裡?不來。你往生之後,你心在哪裡?不去。你現在還活著,你的心又在哪裡?本來就沒有離開。你要參!甲和乙的關係,甲走到乙,跟乙走到甲,誰來誰去?你來我家,對我來講是不來;我去你家,對你而言是不去。談來與去,都是因為相對的概念而產生的假名。原來,所有的概念透過緣起的現象,各種因緣相待合和,而產生各種假名。我們就是活在萬物因時間、空間的運動而產生的種種概念之中。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把這些概念弄清楚,故產生了很多妄想、執著,導致我們的煩惱很多,很痛苦。 因為沒有體悟到八不的概念,每一個人都只看到單項的,沒有從整體、緣起的角度看這個世間。相對的概念還可以繼續說,但是以「不」的角度,它都不能成立,這就是要破你的執著。我只是簡單論述,而龍樹菩薩寫出一部《中論》。我不是叫你去看《中論》,而是你要深入觀察思維瞭解「八不」的概念,切勿以研究學問的角度來看,因為重點在於破除你的執著,止息你的妄想。從這個角度,只是為了告訴你一個概念:一切都是因緣,故你不當執著。就在你徹底不執著的當下,你就大徹大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無所得,內在一塵不染,其中卻又是包羅萬象。你悟道之後,連「八不」也不可以執著。 聞後思惟:如何以「不」字來破你的執著?  
暢談六祖壇經(1359)因緣生滅

暢談六祖壇經(1359)因緣生滅

  諸法既然是因緣所生,你就要看到一個「有」的現象;既然諸法因緣滅,你就會看到一個「無」的現象、消失的現象。故,世間所有的論述皆從有與無的概念而來。有,即是存在;無,即是不存在。世間萬事萬物,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論到最後,靈魂存在還是不存在?心,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從這樣的思想概念,洐伸出各種思想學說,人類的思想皆是如此而來的。所以,當你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掉入一種陷阱:有的人認為它確實存在,有的人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八不中道提出「不」,即:說不存在不正確,說存在也不正確。 你不要從兩邊的角度看待所有的問題。佛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念是生滅,故一天也是生滅,一生也是生滅。佛教講一生,即是講一起,如果更大,則是大起,即無數的生死輪回。從任何概念來講,小至微塵,大至宇宙,都沒有離開生滅的概念。因為有生的概念,大家才會產生「有」的概念;因為有滅的概念,大家才會產生「無」的概念。《阿含經》曰:「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就是「有」;「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即是從緣起的角度而產生的。但是,世間人看到兩端,或是邪觀,即是錯誤的觀念,看到它的存在,就認為它的實有的;看到它的消失,就認為它沒有了。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是一個存在的生命還是不存在呢?你的思維與觀察是要交織的,你要不斷地思維、觀察,要去探究為什麼。你若要瞭解「中」,即中道,你不可以只透過聽課,因為聽課是屬於聞。你要思,思包含思維與觀察。最後,你會得到一個論證,這不是你單純靠聽課而想像出來的。你要觀察:是否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狀態? 既然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麼,你是誰?如果說你是五蘊,還不夠標準。我是因緣所生法,假名為我。如果我是這樣回答,我還能問我是誰嗎?你以後想要死去哪裡?諸法因緣滅,假名死去。明白真相的人,不會害怕死去哪裡。你有怕死的問題,就代表你對八不中道、對真相不明白。 從這個角度,你既然認同諸法是因緣生,你就不應該單獨談一個「我」的概念,因為「我」是主宰義,是一義,不符合緣起,是違反緣起的概念的。你講「我」,就是自性的概念,這是單一的,而緣起是眾緣合和的。對於某些概念,你是衝突、矛盾、似是而非的。你不能夠安穩,因為你的內在就是有疑惑,那就是無知。那個疑惑你沒有解開,所以你的問題是存在的。那個存在的問題會障礙你開悟,讓你不得解脫。 聞後思惟:你觀察過萬事萬物的生滅無常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8)觀察法體

暢談六祖壇經(1358)觀察法體

  祖大「師曰:明與無明,」此是分別心,是差別相,是對待的知見,西方稱之為二元對立。「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即是絕對的,即超越相對,亦是假名。「無二之性,」是平等性。「即是實性。」即實相、空,即《涅盤經》所言之佛性。 一切法畢竟空,故自性空,但不可以講:空是自性。空即是緣起,透過緣起來證明其性本空。自性的意思,即是不需要緣起。故,自性與緣起是衝突的。比如,我們有《涅盤經》的思想,即如來藏的思想。我們既有般若空性的思想,又有唯識的思想。你若解釋不通,你就會有衝突,就會產生誹謗。六祖除了唯識的思想較少涉及,般若空性及如來藏的思想他都談,因為他之前聽無盡藏比丘尼誦過《涅盤經》,而五祖弘忍為他講《金剛經》。你對緣起要深入,否則你對一些概念會似懂非懂。比如,煩惱即菩提,不可以講菩提即煩惱。 迷者,在於不知道真理;悟者,在於已知真理。釋迦牟尼佛透過深入的觀察,知道宇宙人生種種的現象都不離開緣起,故提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凈。而《涅盤經》又講無生。三法印,即一切以此為印證,三法印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即任何事情都不離開此法則。但是,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談的是一切都不離開心的問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出八不中道。中道即實相,即為一切法畢竟空寂。一般人觀察事情,與智者太不一樣了。一般人會觀察一件事情對自己有利或無利,是好還是壞。天底下森羅萬象的事情,若一件一件觀察,你要觀察到什麼時候?龍樹菩薩將世尊的教理深入解釋,世尊最常講的概念就是不生不滅。《心經》談「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六祖也常談不生不滅。龍樹菩薩之所以談相對的概念,是因為世間人活在相對的世界,他就是要破世間人的概念。生與滅、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去皆是相對的,龍樹菩薩以「不」字來破除這些概念,告訴你,那些概念不是真理。他透過八不中道,來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法不可得。 智者是站在一個很高、很全面的角度,來看世間的法則。即世間所存在的林林總總的一切,有何規律、有何特性,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龍樹菩薩提出八不,而《心經》提出六不。八不涵蓋所有概念。我們談事情,一定要有一個物體。比如,我說「它」,「它」就是一個物體。但是,這個物體從何而來?諸法因緣生,故統稱之為法體。心理學以個體的概念來論述。談「我」,也是一個法體。你為什麼能夠知道一切的現象?因為它是諸法因緣生而形成的,它就是一個法體。 你要觀察,要從法體開始觀。「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個法體。你要深入觀察「我」是什麼,五蘊是什麼,「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你要觀空,一定要從色來觀;你要悟性,一定要從相下手;你要識真心,一定要從妄心來。我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法體。你深入去瞭解它,你才能夠體悟到畢竟空寂的概念。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談所有的概念,都是從這個問題而來。其實,不生不滅懂了就懂了。 聞後思惟:你深入觀察過五蘊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7)發不退心

暢談六祖壇經(1357)發不退心

  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如果你修的是四聖諦或八正道,談的正見是四念處,卻不問:「為什麼世尊叫我修四念處?為什麼世尊叫我行八正道?為什麼世尊叫我觀無常、苦、空、無我?」這樣,你就不能突破。你要有所突破,一定要悟。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證悟。沒有老實面對自己的心,你是悟不了的。你的重點可能都是擺在法上,而沒有擺在心上,所以你修很久不得力。 「羊鹿等機,」即羊車、鹿車。這個概念出自于《法華經》,羊代表聲聞,鹿代表緣覺,即是二乘人的根器。「上智大根悉不如是。」利根上智者非此見解,他們能夠通達本體,明白究竟。以本體的角度,煩惱跟菩提都是多餘的,故曰能所雙亡。沒有那個能,豈有這個所?沒有那個所,豈會產生這個能? 薛「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大乘的菩薩有很多差別,比如因地菩薩、果地菩薩及願地菩薩。也有權位菩薩及聖位菩薩之分,權位菩薩即還未究竟。有的叫菩薩,有的叫菩薩摩訶薩,即是以究竟與否來分別。曾經有經典提出:只要有人一發心,就勝過漏盡解脫的阿羅漢。這句話有很多人提出質疑,有的人認為發心菩薩沒有勝過阿羅漢,有的人認為他勝過阿羅漢,這些看法即是兩邊。 《金剛經》中,一個人只要一發心,世尊就稱他為菩薩。一種是未發心的菩薩,一種是已發心的菩薩。層次不一樣,不過皆被稱為菩薩。發心菩薩是願地的菩薩。直接解釋他勝與不勝阿羅漢是不對的。龍樹菩薩的解釋:所謂勝,不是指全勝,只是指他發這個心勝過阿羅漢。比如,我是個阿羅漢,我這一輩子的理想就是要離苦得樂,只要自己解脫自在就好了。你想要成佛,發願成佛。雖然你現在能力不如我,但是如果你的心念不變,以後成就必然在我之上。故,初發心的菩薩勝過阿羅漢,講的就是如果他的發心不退,他以後的成就一定勝過阿羅漢。而就現在而言,他的能力是不如阿羅漢的。 雖然發心菩薩尚未究竟,他還有很多執著,但關鍵在於他已發菩提心。這個概念對於學佛者而言很重要。比如,你聽人講話,可能會覺得有的人未來不可限量。有的人講話是真誠的,他從小就有大志,這樣的人值得你讚歎,你也要好好培養。 只要是菩薩,常常會掉入悲心重,他修行是為了眾生。不論是我相、人相、眾生相,都離不開壽者相。比如,這個是白板筆,這個是鬧鐘,這個是鉛筆盒,三者都有使用年限。無論是我相、人相、眾生相,當他們執著的時候,他們會執著他們的存在,他們的存在是有時間的,壽者相即是念念不忘那種存在的概念。之所以有使用年限,是因為他們存在。迷失的眾生即是如此,他還未開悟,故認為有那個存在。有存在,就有時間。所以,此三者離不開壽者相。 一位離開執著的聖位菩薩,則已無四相。《金剛經》告訴我們:你不要有這四相,你不要迷失在現象之中。權位的菩薩為了度眾生,他會勤修六波羅蜜。如此,就不是真的菩薩,因為他還是活在有修的六波羅蜜。這一種,不叫做般若波羅蜜。所以,修波羅蜜的目的,就是有眾生可度,這樣就會起煩惱。 聞後思惟:你的願力能持久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6)成就在心

暢談六祖壇經(1356)成就在心

  有人問我:「師父,只要是人,就一定要學佛法嗎?」我說:「不一定。」他本來以為我是出家人,出家人賣的產品當然是佛法。我卻偏偏老王種瓜不賣瓜,我賣的是你想吃的。我種的雖然是絲瓜,但是如果我有其它東西,我也可以賣給你。有人這樣問我,我只會反問他:「你有心事嗎?你有困惑嗎?你有煩惱嗎?你有怨恨嗎?你有不安嗎?你自在嗎?……」他的內在這些狀況全部都有,那我會問他:「你該應該辦呢?」他就會說:「師父,你可以慈悲教教我嗎?」這時候,不是我要教他,而是他要我講的。你說他學不學呢?「你什麼都可以教我,你只要不教我佛法。」我就會教他沒有一點佛學名相色彩的佛法,可他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佛法。 人的腦袋就是死腦筋,會貼標籤。比如,《易解人生》、《佛解人生》及《禪解人生》,其實這些題目是一樣的,但是很多人就是有所選擇。你們想聽什麼,我就方便善巧講什麼給你們聽。所以,我不應該只知道中國文化,卻不懂得佛法;或只懂得佛教,卻不懂得世間法。如果你的智慧是紙上談兵的智慧,那有用嗎?將軍上不了戰場,算什麼將軍?廚師下不了廚房,你還能夠算大廚嗎? 世尊曾經在《遺教經》講過:日月可以改變,四聖諦不可以改變。何以故?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讓一個人解脫。你若真懂,就一定是個解脫的人。佛法不是一直學,而是要問自己是否會。所謂會,即你自己打開了,也會用四聖諦幫助別人。我以前做諮商輔導,或企業診斷,都沒有離開四聖諦。你的問題必然有原因,你應該去解決它,所以我提出我的方法。 從個人一直到家庭,一直到團體,一直到社會,皆是如此。國家有國家的問題,個人有個人的問題,個人形成家庭,家庭又有家庭的問題。家中的人,比如,你家中有五個不明理的人,所以你當明理。你若明理,你的影響力就很大。不問別人明不明理,要問自己。你學佛學這麼久,你明理嗎?你好相處嗎?你會生氣嗎?你會嫉妒嗎?學這麼久,還不明理,你越學,別人越不想跟你相處,你就知道你學錯了。如果你越學,很多人越想跟你相處,你又不會被他們粘住,這樣學就不會偏差。 以上所講,皆是二乘人的知見,即是相對法。只要是相對的,一定是用對治的概念,就必然是有修有證。這樣的修行,一定需要長時間。但是,他修行到最後的那一剎那,我們說他真的滅苦、破無明,這是指透過這些方式,他不見得會悟道。 所謂老實修行,重點在於老實而非修行。老實與修行不太一樣。比如,你已經參加過十次禪修,你修到什麼層次?你參加過幾百次共修,或多到不計其數。比如,你每天都誦經,或做早晚課,這些都是事,即,你確實在做修行的這件事。但是,成就的為什麼這麼少?因為成不成就不在於事,而在於心。解脫,不是開悟之後會飛,而是心沒有障礙了而已。故,重點在於心。你沒有擺平你的心,你帶著妄想、執著、有求,甚至貢高我慢的心去修行,你要修什麼?你騙不了明眼人、開悟之人。不是看你修多少,而是看你是什麼心。你是清淨心、平常心嗎?心不清淨,也不平常,你修什麼呢?這個問題就很嚴重。   聞後思惟:你所學的佛法實用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5)因人施教

暢談六祖壇經(1355)因人施教

  別人有苦,我們要承認他的苦,不管他講的是否有道理。因為他只要這樣想,那就會變成他的困擾。比如,你覺得我的鼻子挺不挺?要不要去整形一下?我覺得不挺,不好看,這樣上課不莊嚴。你告訴我不用整形是沒有用的,你要隨順我,再問我為什麼。如果你以同樣的問題問我,我會回答:「你要整形,我也不反對。你整形的目的是什麼?我認同你,但是,請你告訴我原因。你現在想不出來沒關係,我們先來喝茶好不好?」比如,孩子說:「我要出國讀書。」你不要反對,而是問他:「我不反對你出國,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為什麼一定覺得出國讀書比較好嗎?」你要聆聽。一般人是沒有耐心聽別人說話的,一聽別人開口,就把標籤給他貼下去。 佛告訴弟子:「你有苦,你知道苦的原因是什麼嗎?」想知道原因的人,佛就教他四聖諦。經過七天,他就開悟了。一般人覺得自己有苦,這個苦就是經典所講的煩惱。世尊承認他的煩惱,這個煩惱要解決,故世尊教他滅道,即滅苦的方法。你若對頓教的概念不能契入,就請你好好通達四聖諦。自從學了佛法,我三十二歲就用四聖諦,一直用到現在,我屢試不爽,任何事物都可以應用這個方式。 佛教二乘人四聖諦,讓他能離苦得樂。但是,這樣的概念都是建立在「有」之上的。有煩惱,當然要有方法。故,有煩惱可斷,有涅盤可證,即是有修有證。為什麼它不夠徹底?因為都是你生起來的,它並非事實,並非真相,亦非究竟。然而,你們連四聖諦都不會。 第二,緣覺。緣覺的智慧比聲聞高一點,差別在於:聲聞是看到果,緣覺是看到因。聲聞人看到苦集滅道的苦,苦是一個結果。但是緣覺的人並非如此,他不僅看到苦,還看到人: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為什麼人會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人會有煩惱?為什麼人會生老病死?為什麼人會憂悲苦惱?這樣的智慧更高,他想要去瞭解原因,所以佛很慈悲為這種層次的人說明原因,教他們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起點即是無明。無明,就是你不明白,就是你無知。其實,若要勉強說,你的內在只有一個問題,就是無明。眾生為何叫做眾生?只因為無知。佛為什麼叫做佛?只因為他從無知到達了已知,他徹底完全明白了。感悟一點覺,講破,你就可以自由自在了。 緣覺觀察到最後,他察覺到,他要探討的這些問題,他並不知道原因。這種不知道的狀態,就是他承認自己有無明、有疑惑,他不知道人類的生死輪迴到底是怎麼回事。當他承認有無明,佛就因他的話而說無明。佛說:「對,就是因為你的無知,所以借由你的身口意,造成你的六道輪迴。依此下去,生死永遠沒有盡頭。所以,你當破無明。」故,才有了流轉門和還滅門的說法。你要知道這些名相背後的動機由來就在於此。你要知道佛之所以這樣教、這樣說,是因為:你承認有無明。說苦,說無明,其實就是煩惱。既然你有煩惱,那麼我就教你破無明的方法,讓你去觀十二因緣。透過仔細觀察,直至無明破除。 總而言之,二乘人的知見,就是認為有煩惱,所以需要智慧來破煩惱。所以,佛按照他們的程度,各自教他們種種法門方法。他們有這些想法,你不能一開口就說他們不對,因為佛也沒有說他們不對,而只是按照他們的程度教他們。所以,你不要動不動說別人不對。如果他的程度可以提高,你要推他一把。否則,你不要破別人的道心,不要動搖別人的信心。他沒辦法突破,你就當順他的意。 聞後思惟:你認為自己有煩惱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4)聞聲救苦

暢談六祖壇經(1354)聞聲救苦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 「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很多人在學佛法,都是按照教科書讀。佛法的重點在於人本主義,都是以你自己及你的人生為出發點,因此,你要從你的內在讀出來。既然是聲聞,就是聽聞而來的,即聽佛的開示或看經典。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是聲聞,而非無師自通。縱使你沒有老師,你也是透過佛經的因緣而接觸到法的。 我們從聲聞人開始來講,因為每一個人雖然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第一個看到、感受到的都是他自己。他是以他自己為中心來看待這個世界,所以,他所想、所考慮的,都是以「我」的角度為出發點。你們學佛,也是從「我」的角度來學。 釋迦牟尼佛這麼有智慧,他當然也知道你的心態。比如,你來學佛,不外乎是有苦、有煩惱,不外乎是有疑惑,不外乎是想要知道什麼或求什麼。這些概念,佛都知道。所以,佛針對你的想法,來問你講法。比如,你來問我親子的關係,當然你們最喜歡聽我回答你這個問題,而不喜歡我繞來繞去。一個失戀的人,也希望我針對失戀的問題回答他。 大家心中有問題,不管是什麼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一種苦。你有苦的現象,所以佛很慈悲教你四聖諦,就是從「苦」字開始教。我不敢否認你的苦,我只問你:「什麼是苦?」讓你知道你不正常就好了。但是,世尊很慈悲,你認為你有苦,他承認你的苦,並隨順你的想法而為你說法。 作為佛子,你不僅僅要聽課,也要學習為人說法。當有人跟你說他有苦,你就要很誠心誠意,靜靜地聽他對你訴苦。你不要一開始就跟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是有層次的,你要會用。比如,你的孩子問你:「我想出國讀書。」你如果跟他講:「讀書為什麼要出國?在這裡讀不是很好嗎?」其實你的概念就是反駁他。你的孩子去上班,他說:「我不想在製造業上班,每天都弄得髒兮兮的。我想要在公司吹冷氣上班。」你卻罵他:「不爭氣的孩子。」你的概念就是反駁他了。 我們只要一開口,就是要把圓形的東西壓扁,我們就是要打壓別人。你有你的想法,別人有他的想法,你怎麼不順他的想法聽聽看呢?雖然他的想法不是百分之百正確,難道他的想法是絕對的錯嗎?也不是。聽的人要不要有想法?聽的人只要有想法,一定聽不懂對方說什麼。你說:「師父,這樣很難。」那難怪雞同鴨講。世間那麼多誤會,就是你聽不懂別人在講什麼,所以一天到晚都是誤會。 順別人的意思,他說有苦,你就說有苦。曾經有人跟我講:「我最近都一直被外星人干擾。」我就問他:「他是火星、木星還是土星的?有機會也幫我介紹一下。」你不可以一聽他這麼說,你就說:「瘋的。」我們只有上課時才可以這樣開玩笑,我平常不會這樣,我平常看起來是很正常的,就是對於問人的來說看起來正常。上課才告訴你們,那個正常是不正常,因為我上課不能騙你們。我上課是幫助你們,其實也有意無意告訴你們,應該如何幫助別人。 聞後思惟:你願意接受別人各種不同的想法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3)深觀緣起

暢談六祖壇經(1353)深觀緣起

  如果你願意一直深入去觀察,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原來不是我喜歡與否,而是我安住與否的問題。因為,如果我不安住,我在現象就會掉入喜歡與不喜歡的取捨。而我一旦突破這個概念,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像這樣的概念,你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去思維、突破,這不拘於任何形式,也沒有任何時空背景,只要你願意就不得了。 在道場裡,常常會發生很多讓人覺得是是非非的問題。前一段子,有一位同學跑來告訴我,他去一個道場幫忙。那裡在打佛七,廚房人手不夠,那個同學就跑到佛堂問大家:「各位菩薩,現在廚房人手不夠,能不能請幾位發心出來幫忙?」講完之後,大家都異口同聲回答道:「我們今天是來打佛七的。」他就把鼻子捂著,那一口氣往內在吞進去。他對我講:「難道切菜不能念佛嗎?一定要在固定的地方才能念嗎?難道要念給那幾尊聽嗎?念給青菜蘿蔔不行嗎?」我說:「對啊!你這麼有智慧,你早就應該開悟了。」他說:「師父,我的觀念跟你一樣。」我說:「不太一樣,你氣得滿肚子火。你的觀念是正確,但是你的心態是不對。你那個正見有用嗎?」 我們內在會掉入時空的概念。你為什麼一直活在那種狀態?你一直在做夢,所謂癡人做夢,你認為夢中什麼狀態是最好的,是你想追求的。「師父,假設我坐著,我不念佛,我坐不下去。」或:「師父,如果我坐著不觀呼吸,我坐不下去。」那麼,你就是等而下之的人,你不能夠活在當下。你不知道活在當下是什麼狀態,所以你永遠都只做你知道的事情,這就是一個沒有開悟的人在做事情。 有些心靈成長課程常講:「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都是你最好的功課。」這種話還未達到「善能分別諸法相」。有的概念是鼓勵的話,但以實相的角度不可以這麼講。所謂活在當下,是因為如果沒有因緣,則不能夠呈現那個現象、境界。你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你應該隨順那個因緣。隨緣的緣是很深的,是隨緣起。隨順每一個緣起,必然就是活在當下。有一些名詞,雖然不是佛學的用詞,但是你要知道它的意思為何。所以,當你在談事情時,你要懂得深觀廣行。你們雖然在觀察,但是不深入。或者,你比一般人深入,但是你還不徹底、究竟。故《心經》曰「行深」,即是一種深觀。 你談四聖諦,為什麼卻不能解脫?因為你不能真正深入地懂。你學佛,一定不能騙自己。騙別人,可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尚且可以接受。但是,你是什麼程度,對自己要老實。你觀察到一定程度,可能會遇到瓶頸,但切莫把瓶頸當究竟。你觀到某處,若沒辦法觀下去,那就是你的瓶頸。你當重複,再重複;重複,再重複……直到真正通達。 聞後思惟:你能接受當下的因緣嗎?  

最新影音

金剛經實踐 67-3 2023.04.16 午

金剛經實踐 67-3 2023.04.16 午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見道位):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 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 註:《學佛三要》說: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有了信願,還要能夠實行,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此願行二種菩提心,還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由此而更進一層的,名【勝義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 「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這樣,菩提心統攝著信願、大悲、般若,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 4、出到菩提(修習位):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
金剛經實踐 67-2 2023.04.16 早

金剛經實踐 67-2 2023.04.16 早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見道位):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     PDF 講義 …
金剛經實踐 67-1 2023.04.16 早

金剛經實踐 67-1 2023.04.16 早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阿含學 02-2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 02-2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第02講 壹、增上善學: 雜阿含788經(佛光本800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成佛之道》:「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普通人→改惡向善→廣結善緣→樂善好施→善男女→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善知識→修一切善→善巧度化→善護念→善付囑→至善至美 一、建立道德 1、有因有果 2有善有惡 3有聖有凡 註一:佛證緣起。雜阿含299經(佛光本337經)  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二、不信道德 1、無明生惡。雜阿含749經(佛光761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云何無明。雜阿含298經(佛光本336經)  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阿含學 02-1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 02-1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第02講 壹、增上善學: 雜阿含788經(佛光本800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成佛之道》:「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普通人→改惡向善→廣結善緣→樂善好施→善男女→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善知識→修一切善→善巧度化→善護念→善付囑→至善至美 一、建立道德 1、有因有果 2有善有惡 3有聖有凡 註一:佛證緣起。雜阿含299經(佛光本337經)  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二、不信道德 1、無明生惡。雜阿含749經(佛光761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云何無明。雜阿含298經(佛光本336經)  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金剛經實踐 66-3 2023.03.19 午

金剛經實踐 66-3 2023.03.19 午

  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三)、家庭:1 享受 2 付出 (四)、事業:1…
金剛經實踐 66-2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 66-2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三)、家庭:1 享受 2 付出 (四)、事業:1…
金剛經實踐 66-1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 66-1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     PDF 講義 …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