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談禪宗的心時,不要談得太複雜,也不要跟別人辯,知道他們在講什麼就好了。《大乘起信論》言:「一心開二門。」能作用,能反應的就是你的心。此心沒有問題,是因為你這一顆心起了念。你的心遇到境界,自然就會起念。你的六根對著六塵就會起念,你遇到任何境界也會起念。縱使晚上睡覺,你的獨頭意識也會起念。 苦是苦在,這個念頭會干擾你的心,故真正的關鍵是這個念頭。你們來上課,是正念,因為你來求法,這個念的動機也是正確的。如果你早上起來,想來上課,忽然覺得:「反正不去上課,經過一個禮拜網上也會有。」這就是邪念。你們來聽課,不是為了你們自己,因為你們來聽課,別人才會來聽,大家才會成就。你們不要小看你們來聽課這件事,它有無量的功德。 我們有心想要幫助別人,比如,看到南洋海嘯或九二一大地震,我們要伸出援手,這叫做善念。如果我們下課看到一個人,覺得他走路很沒有水準,那就是惡念。這些都是假名,都只是為了表達而安立的。管它是什麼念,皆統稱為雜念或妄念。你想要修行的念、想要成佛的念,也還是妄念。包括你現在起個念頭,它依舊是妄。 要讓你看到你心的狀態是如此,沒有一個人能離開這種狀態。所以,一開始就要提出「無念為宗」,因為真正的核心就在於此。你的念在作祟,故才提出以無念為宗旨,叫你從此處下手。但問題是,無念不是沒有念,就像空亦非空空如也。你看佛學的關鍵字,比如空或無,千萬不要誤會。 眾生有雜念、妄念,故六祖才提出無念。祖師把他們一生的體會用很簡單的話講出來。無念是無雜念、無妄念,自然就念念清淨。菩薩叫做覺有情。我們是有生命的,一定有作用,故一定有念。修行人不害怕自己起什麼念。你不可以約束自己時時刻刻起什麼念,比如:「我時時刻刻要生起正念。」這就叫做刻意,在唯識中稱為作意。同理,修行人看到女人也會起念,你不要管他起什麼念,只是他當下就不執著那個念頭。在《楞嚴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當處升起,隨處滅盡。」你要百分之百通達,妄念本來就空寂,而非去研究那是什麼念,你不需要給它貼標籤。不管起什麼念,當處升起,隨處就滅盡。一個修禪的行者,假如沒辦法時時刻刻與空相應,是入不了道的。 很多人很痛苦他的念頭。一般的教法,屬於三乘的教法,即有為的教法,都是從「有」入手的。為了去對治、降伏這個念,所以提出種種方法,叫你念佛、持咒、誦經或參禪。這樣不是不行,但是你不可以停留太久。因為一下子沒辦法入無為,所以很多人只能夠從有為下手。法無定法,我只能全部講給你們聽,就看你們自己。你可以直接從無為入手,也可以從有為修三至五年,再從有為轉入無為。那是你的生命,我完全沒有意見。 你很習慣抓個東西,但是禪宗不是叫你放下那個東西,因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放。說放下是方便,有什麼東西可以放呢?說提起,又有什麼東西可以提起呢?只是因為你認為有那個東西,佛、菩薩、祖師才權巧設立方便。所以,所有的修行都是對治念頭,不管你修的是什麼。一個心裡有疾病的人,就是受不了自己的念頭,所以才產生了精神的疾病。 聞後思惟:你為什麼會被自己虛妄的念頭困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