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觀察自己:他越觀察,越難過,眼淚越掉下來。本來不覺得自己很可憐,越觀察越可憐……他也在觀察,但是他觀察錯誤了。還有一種人,本來還好,越觀察,越自戀,越自得……有的人,越觀察越空泛,越呆滯。這些都是觀察錯誤。 學佛不離開身心世界,你不要學到最後變口頭禪,說什麼都是假的、空的。那麼,有人罵你,你為什麼還要生氣?證明你對於空的定義是錯誤的。不是講「五蘊皆空」就了事了。五陰即五蘊:用陰來講就是障礙,它障礙了你的自性。如果用蘊,五蘊是累積而成,緣起而成的。般若的解釋不像唯識那麼複雜。 一般人認為色蘊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嚴格來講,五蘊皆是心,五蘊本空指的是心,六塵指的是境。電風扇非色蘊,身體亦非色蘊。電風扇假如跟你沒有關係,假設你不起心去認識它,它是什麼?就沒有名字。這一盆蘭花,假設你不看它,它跟你起不了什麼作用。你看了它之後,它就跟你起了作用。一見鍾情要不要看一下?不看,哪來的一見鍾情?如果不看,我管你是誰!你跟我是沒有關係。 佛法是很現實的,是分析得很細膩的。簡而言之,每個人都有五根,眼耳鼻舌身,不可以講六根對六塵,五根是你的身體。我的眼睛要看到蘭花,我才會跟它產生了關係,產生了變化,我跟它才會產生緣起。我不看它,就不會產生緣起。接著,你要看外面的世界,即為五塵。故,眼睛看色聲味觸,根要跟塵相接觸,兩兩接觸,一接觸,即叫色塵,或是境界或相。舉個例子,我眼睛看到,我只是看到,但我不知道它是什麼,這就叫做色塵。但是,它要經由意根,才能產生對法的認識,此即法塵。簡而言之,色塵與法塵一定要透過意根。 很多人覺得法塵的概念很抽象。法塵就是對法的認識,比如:「這叫做蘭花。」這個法才真正完成。這樣的過程,色塵要經過意根的認知、作用,才能產生對法的認識,才完成色法。當我看了,知道這盆蘭花之後,我有過去的知識、經驗、概念,即阿賴耶識的種子,但是每個人阿賴耶識的種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對這一盆花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個色法一定要你的心跟它相應。若不相應,這只是色法,色蘊還沒有形成。這個色法要經由心,心指的就是你過去的概念,你阿賴耶識的種子,你個人的經驗、成長背景等,心與色法相應了,色蘊才成立。所以,此蘊是因緣合和而形成的。事實上,五蘊跟外面的世界是不可以拆開的。若拆開,它形成不了,即它的緣起,少一個動作、概念就生不起來。 從色塵一直到法塵,一直到形成色法,一直到形成色蘊。你們常常會把它分開,好像色法和心法是分開的,這是不對的。色法和心法相應,五蘊才能形成。故,五蘊和空的關係是可以拆開。就是因為透過這樣的關係,你才可以知道。比如,他在罵我,我就生氣。我很不甘願,我決定把他罵回去,結果造惡業。沒有色蘊的生起,後面都不能成立。 透過這些複雜的因素而形成色蘊,即所謂的「被境所轉」。單純將這個境叫做色法當然是不對的,你沒有心跟它相應,它如何產生?如果我從未看過這一盆蘭花,你就不可以說我被蘭花所轉。我看到蘭花,我說:「怎麼這麼美!」你說:「師父,你被蘭花所轉了。」就是我要與它相應。你所講的一切都是在談這個,比如:「師父,我的孩子不聽話。」「師父,我們夫妻常常吵架。」「師父,我的事業做得不好。」「師父,我怎麼修都沒辦法進步。」「師父,我生病了怎麼辦?」「師父,人會死怎麼辦?」你反應太快了,你應該停下來,慢下來,靜下來。當你透過這些觀察,再來看這些境界,那個時候會比較不那麼衝動。過去,他罵你,你馬上就回罵。而當你知道了它的來龍去脈,你說不定要想五分鐘,才說:「原來他在罵我。」你當知道:是因為什麼條件,才形成他罵我,這個概念對你的衝擊性就比較淡。就像海岸邊有削坡塊,沖上來再反沖一下。如果沒有讓它反沖,你可能會馬上發生問題。 聞後思惟:如何看穿五蘊是非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