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最新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1365)相依共存

暢談六祖壇經(1365)相依共存

  因緣的第二種概念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即它不是同時的。這所涉及的是因與果的關係,故:「此」指的是因,「彼」指的是果。因果並非同時。當然,你講到最究竟則是同時,但是我們現在講的是緣起的現象。此生故彼生,因為有父母才有我,這不是同時的關係。 因緣的前三種概念,你自己要分清楚:它是從因果的角度來談的,還是從主客彼此的關係來談,還是談這個東西是如何組成的。因緣還有第四種概念:這一盆蘭花會影響到我們,這個冷氣會影響到蘭花,這個冷氣會影響到會館,會館會影響到館長,館長會影響到他的家人……這樣講下去,根本就講不完。這就是每一個因緣與每一個因緣的關係,即每一個事物與每一個事物的關係,彼此重重無盡的因緣,稱為無盡的緣起。 《華嚴經》就專門談這個概念,談四個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何謂事事無礙?代表彼此相互依存的關係。比如,我們開車,車子中有四個人,其中一個同學講:「師父,我的身與心都不可以融合。」我說:「你這樣講其實也沒有錯,以凡夫界的角度,是不可以融合,是把身心分離的。」我們車上有四個人,你和我們三個人分割;我們四個人和外面的人分割;臺灣的人也和世界的人分割;有情的眾生與無情的眾生分割;地與天分割……這都是迷失的狀態。但是,以真理的實相並非如此,而是:你和我沒辦法分,因為我們互相依存。我跟任何人都有關係,我與法界都有關係。如果你能如此懂很深入的緣起,你看佛經,不管是什麼系統,除了名相不懂需要查,你會看到法義都是圍繞著這種概念在談的。 我們之所以迷失,有迷失的緣起;要開悟,也有開悟的緣起。你不懂緣起,你如何開悟?你要開悟之前,一定要先懂你是如何迷失的。要治好你的病之前,一定要知道病因。你不可以說:「師父,我莫名其妙就迷失了。」或:「師父,我一投胎就變凡夫了。」請你講清楚。如果你沒有時間,比如,下課你送我到捷運去坐火車,我沒時間和你講話,我只有五分鐘,我就會跟你講:「你是因為無明而迷失的。」但是,我們有五個小時相處的時間,我這麼講,你就會說:「廢話,我也懂。」我就不會跟你談這麼簡單的,因為我有的是時間,我會慢慢講給你聽。 你要問你自己,你會好好跟自己說嗎?先教自己,以後你就懂得教別人。所以,一開始是教自己,不是教別人;一開始是管好自己,不是管別人。你既是學生,也是老師,你要跟你自己教學相長。有人說:「打破砂鍋問到底。」我說:「這樣不究竟。因為沒有打者,也沒有鍋,也沒有破它的工具。」法看你如何講。如果你真的懂道理,你一定是個善於譬喻的人,你信手拈來都是譬喻。 談緣起的目的,就是要讓你悟到性空。所以,你要開悟,不是從性空下手,而是要從緣起下手。也有人從性空下手,但是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龍樹菩薩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兩者是同還是不同?不一不異。如果兩者是一樣的,你也不用修了,也不用悟了。 聞後思惟:如何以各種角度觀緣起?  
暢談六祖壇經(1364)眾緣合和

暢談六祖壇經(1364)眾緣合和

  既然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為何《壇經》不談緣起而只談心呢?你們是誤會了。所有的東西皆是緣起,即依什麼因緣而起。《壇經》所談的心,一切因緣皆是依心識而起,不離開心。 依心而起的學說,就稱為如來藏緣起。依阿賴耶識的學說,即唯識,也就是阿賴耶緣起;不以一個主體來說的,就是般若經,一切皆是因緣所生之法;依業力來談,就是業感緣起,即為《阿含經》;依法界來說,就是法界緣起,即《華嚴經》;密宗講的是六大緣起。不管你學什麼,皆不離開緣起。緣起如果你懂了,你能夠滅諸戲論。 聽完我的課,你一定要捫心自問。如果你不懂,你要自己用功。你也不見得要問我,現在經書、網路資料那麼多,你若用心,那是可以的。我所講的,我儘量講清楚。佛法有個概念:了義與不了義。了義基本的解釋就是究竟與否。但是《解深密經》對此的解釋不太一樣:講清楚叫做了義,講不清楚叫做不了義。這個論點很有意思,其實跟究竟與否不衝突。明白一分,你才有辦法講一分;明白十分,你才有辦法講十分。你不是為別人講,而是為自己講。你對自己講,講不清楚,因為你真的不認識、瞭解它。如果你承認,你就要趕快補強、加強,你趕快看看經典、資料,看你哪裡出了問題,哪裡不知道。如此,你對這個概念會有很深的瞭解,就代表你真懂。 緣起,簡而言之,緣一定包括因。緣起當然就是因緣而起,故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此緣又是眾緣,眾緣合和而生起。這個解釋是針對一個東西如何形成的。緣起的概念沒有這麼膚淺,但一般人會先懂這個概念。 緣起的第一個概念是講所有現象如何產生;第二個概念是講所有事物之間彼此的關係,是互相依存依賴的。這個關係講下去,就叫做法界緣起,就很複雜。緣起就如一個蜘蛛網,環環相扣,都連在一起。就如骨牌效應,一個骨牌倒下去,產生連鎖反應。科學家有一個術語,叫蝴蝶效應。一隻蝴蝶扇動翅膀,竟然對整個環境都有影響。你會覺得太不可思議了。真是如此,故緣起甚深。 此有故此有,此無故此無,講的是同時的概念,即主與客的關係。比如,我一個人在教室,我不會講彼此彼此。必須有個物件,有個同學在:從我的角度,我叫此,他叫彼;從他的角度,他是此,我是彼。二者可以互換,彼此不一定,主可變客,客可變主,角色不太一樣。比如,你到我家作客,我是主人。當你正式在講話,就以你為主,你變主,我則變客。當我在講話,我就變主,你卻變客。這個概念是活動的、變化的,是互為依存的關係,才可以成立。所以,它們是同時的。 什麼叫有為法?所謂有為法就是無為法。有了「有為法」這個名詞,才會創立「無為法」這個名詞,這叫彼此關係,是相待的名詞。你要會活潑應用,而非死記硬背。當我在講的時候,我是主,你是客,你要專心聽我講。當你發問時,你是主,我是客,我要專心聽你講。很多人,他是主人,他的內在永遠都覺得他是主人;他是客人,他永遠都覺得他是客人。你的想法不會變,你就是常見。佛法,尤其是般若經及禪宗,常常用這種手法。比如,有人問:「佛在哪裡?」禪師就回答:「問我的就是佛。」「那我是佛嗎?」「你沒有佛性。」你表面上聽起來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其實他並非胡言亂語,他所講的都很有道理。有的人學習一邊就會掉入一邊。比如,他認為實相即無為法,就否認有為法的概念;他認為實相是不生不滅,就否認有生有滅。而離兩邊,不執中間,這才叫中道的實相。 聞後思惟:你深入思維過「緣起」這個概念嗎?  
暢談六祖壇經(1363)掌握核心

暢談六祖壇經(1363)掌握核心

  如果你真的對學習佛法用心,你一定不一樣,你不可能前一年如此、後一年皆如此。你聽一節課,你若是真懂,足以讓你思維一個月。你來聽課,並不是來學一些概念或名相的。所謂概念,即你大概知道師父在說什麼。師父說要在生活中修行,你就以為你聽懂了,以為你會了。 修行人有兩種層次,一種是會修行;一種是有辦法很清楚表達出來如何修行。所謂開悟,也有很多層次。但是,你這一輩子至少要到達一個層次:你一定要證初果。初果就入聖人之位,你這一輩子就不白來了。初果也是一種開悟,是你對佛法用心,對自己用心。 如果你沒有證初果,你一定要具足正見往生。在你的生命之中,只要有那個因緣,你就有機會開悟。具足正見,你就不會墮惡道。這就是退而求其次,是最低的門檻。比如,同學跟我講:「師父,我只會理論。」我說:「你講,我聽你講理論。」可是,你理論都講不清楚。縱使你沒有修,你這一輩子研究什麼叫正見,你往生了也不墮惡道。你帶著你的正見,經過很多時間之後必然會開悟。 學佛,有一把鑰匙,開了就開了。以後,你聽人家講任何佛法,就會完全懂得他在說什麼。學東西,一定有根本核心思想。比如,法達誦《法華經》,誦了三千部,六祖問他《法華經》的宗旨是什麼,法達卻答不出來。同理,你佛法學了一輩子,佛法的中心思想你也答不出來。我過去在家時教《易經》,有人要聽我的課,問我上到哪裡,我說上到太極,他說太極太淺了,要等到上得比較深才來聽。他的所謂太淺,因為他覺得太極是基礎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接著再講六十四卦的內容,接著再講理相數占,他才要來聽。就像大家學佛法,不想聽緣起、因果、三法印,而是想聽第一義諦。 那位同學講這些話,他前後都搞不懂,他講的概念就是邪見。其實,如果《易經》你懂太極,《易經》就能全部懂。同理,佛教的核心就在談緣起,離開緣起就不是佛教所談的東西。你學過緣起,你還是不懂。你若是不懂,你學過還是沒有意義,與沒有學的人相比,你只是多了一些概念上的認識,但是對於你一點幫助都沒有。那你學來做什麼?你是學來吵架與辯論的嗎?緣起懂了,你就開悟了。四聖諦懂了,你就證阿羅漢。 曾經有一個網上的同學,有一天他遇到我,說:「師父,我好喜歡聽你的課,最喜歡聽你罵同學的那一部份。」我說:「你都不聽真理,都聽我在罵人。」我不是在罵人,我講的是圓成實性。我不是負責把課程講完。我常常在思考,要如何講,你們才聽得懂,才能受用。我沒有固定的教材與教案,也不用固定的PPT。如果你比較苦,我就講得比較高興一點;如果你比較樂,我就講得比較嚴肅一點,因為怕你得意忘形。 聞後思惟:這一輩子,你有把握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  
暢談六祖壇經(1362)借教悟宗

暢談六祖壇經(1362)借教悟宗

  當你對某個部分用心,你就一定比別人強。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不要一直認為你學不好,你不用心才學不好。你說:“我每天都有誦經,我怎麼不用心?”有個概念你要修正,常常有人跟你講:“一本經你只要一直誦,有一天你就會懂。”這個觀念不符合因果。你只誦而不去瞭解它,你就不會懂。 我聽到一個慘痛的經驗,我真的是嚇一跳:有一個人已經出家三十年,直到最近一年跟我認識,他才跟我講:“我出家這麼久了,生命無常,我想要解脫,怎麼辦?”我就告訴他無相誦。上個禮拜,他跟我說:“我學錯了,我應該去學南傳的。”我問:“你為什麼這樣說?難道北傳不能讓你開悟嗎?”他說:“你看人家南傳講得很清楚,我們北傳不講清楚。”我說:“你可不可以講個實例給我聽?”他說:“比如,我誦《法華經》,只是一直誦。比如四聖諦、十二因緣,我這一輩子只是誦這個名詞,都不知道這些名詞在講什麼。”我聽到嚇一跳。我覺得:“你怎麼有可能不明白四聖諦是什麼。”但他事實上就是不知道。直到有南傳的人告訴他四聖諦怎麼修,他才知道。我說:“你出家三十年都在做什麼?”他說:“就是每天誦經啊!”所以,你不要以為你每天誦經,你就清楚瞭解,否則就不需要釋迦牟尼佛講課了,就不需要聞思修了。 聽那位法師這麼講,我的內在是很震撼。但是問題要拉回來,你知道嗎?比如,你讀了《壇經》,其中沒有談及四聖諦、十二因緣、三法印、六波羅蜜這些概念。學一學之後,大家一問,你就覺得你不懂。你知道你是在學什麼嗎?其實,這些名相的內涵,六祖大師談過了,只是他已經消化了,用他的話講出來給你聽,而非直接說出那些名相。 借教悟宗,是達磨祖師在《十行觀》中提出來的。教是經教,宗是禪宗。真正懂禪宗的人,一定懂教理,故無相誦曰:“說通即心通。”說通即是教,心通即是禪,故“如日處虛空”。學禪的人,一定要切記禪教合一,學禪宗才不會偏差。如果你不懂經教而談禪,你一定會走偏。六祖不識字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為因緣如此。看字不會死,也不會迷失,否則看什麼都會迷失。所以,既不是字的問題,也不是經典的問題,而是你自己不懂、迷失、執著的問題。你以為你每天在誦經就叫做用心嗎?有的人一句佛號念到底,以為這樣就叫做用心。凡事要符合因果,你能分辨一個人講話正確與否、圓滿與否,是可以檢測的。你專心做一件事情,心會比較靜,但是你不會開悟,也不懂得真理。 什麼是用心?比如,這一盆花,你不可以說你用心研究葉子而不研究花,或用心研究枝葉而不研究根本。學佛,只用心誦經而不懂經義,就不叫用心;或只坐禪而不看經書;或只看經書而不坐禪;或只看經書和坐禪卻不與別人互動,那就是不圓滿。你的心不是狹隘,就是被自我概念困住走不出來,不願意突破,所以你的心沒辦法跟法界一樣。 聞後思惟:如何才是真正用心呢?  
暢談六祖壇經(1361)貴在用心

暢談六祖壇經(1361)貴在用心

  你摸索佛法摸索了好久,就好像有的人走入森林繞不出來。但是,森林到底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始終在林中,沒辦法見到森林的全貌。你在上課,是在空中看整個森林。有的人學佛法學了一輩子,還是搞不清楚佛法。佛法就像大海一般浩瀚,所以有的人窮極一輩子,還是沒辦法瞭解佛法。 曾經有個過去的學生,他已經很久沒來上課了。有一天,我碰到他,他跟我講:「師父,你知道我為什麼不再上佛法了嗎?」我笑笑說:「應該是我教得不好吧?」他當然回答:「不是師父教不好。」我問:「那你為什麼不再研讀佛法?」他說:「佛法講得太複雜。」我就笑笑跟他說:「我是一個不太喜歡跟人家解釋或辯論的,但是你,我應該跟你講一下。不是佛法很複雜,你要簡單,我講給你聽。」他說:「好。」我說:「一切法畢竟空寂。這一句話,因為你不懂,所以再說:所謂一切法,就是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之法。什麼叫做有為法、無為法、不可說之法?這一切法講到死都講不完,這一切法就是宇宙種種的現象。一切法講完了,再講空。」我跟他講:「其實不是佛法很複雜,而是你聽不懂,所以我們才麻煩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幾年。」 剛才有同學在車上時問我:「師父,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聽得懂?」我說:「如果你聽不懂,我應該講三大阿僧祇劫。因為你聽不懂,所以就一直說,說的東西千變萬化,因為諸行無常,我講過的,我都已經忘記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實相只有一個。所以,不是佛法複雜,是我們人心複雜。」 佛法雖然是應機說法,對不同的根器說不同的法,但是你不要一天到晚找藉口,說你是什麼根器。比如,你會的,我不見得會;我會的,你也不見得會。那麼,我們倆的根基誰比較好?你不要用根器的問題來障礙你自己。我不管你過去是什麼人,我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來說的。當你用心,這個東西你就會比別人更清楚、更瞭解。我們有一個同學,他很會種盆栽,他種的盆栽都很漂亮。而我種的盆栽,沒有一盆活過,我怎麼種就怎麼死,就怎麼差,我實在很不會種。那你說問題出在哪裡? 你們來聽《壇經》,有人全勤嗎?只有我全勤。你們不要有一種錯誤的概念,縱使你是全勤,縱使你每節課都來聽,你並不等於用心。那位會種盆栽的學生問我:「師父,你的盆栽是怎麼種的?」我說:「我每天給它澆水。」就像你們每節課都來聽,因為你們是來聽課,跟用心不相干。你叫我澆水,我就澆水,並不代表我用心,因為我不想用心去研究、瞭解它。是我不用心,不是我是什麼根。你這一個根叫做懶惰根,所以,你要把根器的概念丟掉。你認為我佛法比你強,因為我比你我用心。你對盆栽比較會照顧,是因為你對盆栽更用心。你對什麼用心,你對那個東西就會越來越瞭解,你也會比別人更瞭解它。我們學佛法也是這種道理。 聞後思惟:你把心用在什麼事情之上呢?  
暢談六祖壇經(1360)八不中道

暢談六祖壇經(1360)八不中道

  既然萬物皆有現象,都處於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它一定是會變動的。龍樹菩薩是直接叫你看到這個普遍性的真理。請你不斷地觀察、思維,去論證、證明它。我不需要講很多概念,問題是你要懂。 一,你看到一個東西,就會問它存在與否。 二,它是否永恆?常即是永恆,斷即非永恆,這需要透過時間的推移才能觀察出來。比如,我把一支筆放在這裡,你短時間可能看不出所以然。但是經過長時間,有一天它會毀壞、消失。你並沒有從頭看到尾,比如你今天看到它,明天也看到它,你就認為它是永恆的。就像我小時候就看過月球,現在我快死了也看到月球,經過我一生的經驗,我可以肯定地告訴我的子孫:「月球是永恆的。」 你們有很多類似的錯誤經驗。你為什麼認為事物是永恆的?因為你觀察的那一段時間,它還是存在。你自己亦如此,你認為:「我從小至大都存在,所以當然有我。」你觀察錯誤,觀到死還是錯誤,所以你不要相信你的經驗,也不要有任何的知見,你要放下你的知見。 三,一與異,即它們到底相同與否。比如,眾生與佛到底一不一樣?你和我到底一不一樣?首先,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比如,我是一個人,這是相同的,但是我的耳朵、鼻子和手是不同的。這個同與不同並沒有離開你這個人,這是從小的地方來看。從整體的地方來看,我跟他是人,這是相同,但是他長得比較英俊瀟灑,我長得比較尖嘴猴腮,這是不同的。就像我們所講的,煩惱與菩提是否一樣,明與無明是否一樣,眾生與佛是否一樣,娑婆與極樂是否一樣,大家都有這種困惑,這就是空間的概念。 一個物體的產生,必然離不開時間與空間。接下來,它一定會變化。明明有來,明明有去,為什麼說不來不去呢?你還沒出生的時候,心在哪裡?不來。你往生之後,你心在哪裡?不去。你現在還活著,你的心又在哪裡?本來就沒有離開。你要參!甲和乙的關係,甲走到乙,跟乙走到甲,誰來誰去?你來我家,對我來講是不來;我去你家,對你而言是不去。談來與去,都是因為相對的概念而產生的假名。原來,所有的概念透過緣起的現象,各種因緣相待合和,而產生各種假名。我們就是活在萬物因時間、空間的運動而產生的種種概念之中。但是,我們一直沒有把這些概念弄清楚,故產生了很多妄想、執著,導致我們的煩惱很多,很痛苦。 因為沒有體悟到八不的概念,每一個人都只看到單項的,沒有從整體、緣起的角度看這個世間。相對的概念還可以繼續說,但是以「不」的角度,它都不能成立,這就是要破你的執著。我只是簡單論述,而龍樹菩薩寫出一部《中論》。我不是叫你去看《中論》,而是你要深入觀察思維瞭解「八不」的概念,切勿以研究學問的角度來看,因為重點在於破除你的執著,止息你的妄想。從這個角度,只是為了告訴你一個概念:一切都是因緣,故你不當執著。就在你徹底不執著的當下,你就大徹大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無所得,內在一塵不染,其中卻又是包羅萬象。你悟道之後,連「八不」也不可以執著。 聞後思惟:如何以「不」字來破你的執著?  
暢談六祖壇經(1359)因緣生滅

暢談六祖壇經(1359)因緣生滅

  諸法既然是因緣所生,你就要看到一個「有」的現象;既然諸法因緣滅,你就會看到一個「無」的現象、消失的現象。故,世間所有的論述皆從有與無的概念而來。有,即是存在;無,即是不存在。世間萬事萬物,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論到最後,靈魂存在還是不存在?心,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從這樣的思想概念,洐伸出各種思想學說,人類的思想皆是如此而來的。所以,當你們看到一個現象,就掉入一種陷阱:有的人認為它確實存在,有的人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八不中道提出「不」,即:說不存在不正確,說存在也不正確。 你不要從兩邊的角度看待所有的問題。佛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念是生滅,故一天也是生滅,一生也是生滅。佛教講一生,即是講一起,如果更大,則是大起,即無數的生死輪回。從任何概念來講,小至微塵,大至宇宙,都沒有離開生滅的概念。因為有生的概念,大家才會產生「有」的概念;因為有滅的概念,大家才會產生「無」的概念。《阿含經》曰:「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這就是「有」;「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即是從緣起的角度而產生的。但是,世間人看到兩端,或是邪觀,即是錯誤的觀念,看到它的存在,就認為它的實有的;看到它的消失,就認為它沒有了。 五祖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是一個存在的生命還是不存在呢?你的思維與觀察是要交織的,你要不斷地思維、觀察,要去探究為什麼。你若要瞭解「中」,即中道,你不可以只透過聽課,因為聽課是屬於聞。你要思,思包含思維與觀察。最後,你會得到一個論證,這不是你單純靠聽課而想像出來的。你要觀察:是否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狀態? 既然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麼,你是誰?如果說你是五蘊,還不夠標準。我是因緣所生法,假名為我。如果我是這樣回答,我還能問我是誰嗎?你以後想要死去哪裡?諸法因緣滅,假名死去。明白真相的人,不會害怕死去哪裡。你有怕死的問題,就代表你對八不中道、對真相不明白。 從這個角度,你既然認同諸法是因緣生,你就不應該單獨談一個「我」的概念,因為「我」是主宰義,是一義,不符合緣起,是違反緣起的概念的。你講「我」,就是自性的概念,這是單一的,而緣起是眾緣合和的。對於某些概念,你是衝突、矛盾、似是而非的。你不能夠安穩,因為你的內在就是有疑惑,那就是無知。那個疑惑你沒有解開,所以你的問題是存在的。那個存在的問題會障礙你開悟,讓你不得解脫。 聞後思惟:你觀察過萬事萬物的生滅無常嗎?  
暢談六祖壇經(1358)觀察法體

暢談六祖壇經(1358)觀察法體

  祖大「師曰:明與無明,」此是分別心,是差別相,是對待的知見,西方稱之為二元對立。「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即是絕對的,即超越相對,亦是假名。「無二之性,」是平等性。「即是實性。」即實相、空,即《涅盤經》所言之佛性。 一切法畢竟空,故自性空,但不可以講:空是自性。空即是緣起,透過緣起來證明其性本空。自性的意思,即是不需要緣起。故,自性與緣起是衝突的。比如,我們有《涅盤經》的思想,即如來藏的思想。我們既有般若空性的思想,又有唯識的思想。你若解釋不通,你就會有衝突,就會產生誹謗。六祖除了唯識的思想較少涉及,般若空性及如來藏的思想他都談,因為他之前聽無盡藏比丘尼誦過《涅盤經》,而五祖弘忍為他講《金剛經》。你對緣起要深入,否則你對一些概念會似懂非懂。比如,煩惱即菩提,不可以講菩提即煩惱。 迷者,在於不知道真理;悟者,在於已知真理。釋迦牟尼佛透過深入的觀察,知道宇宙人生種種的現象都不離開緣起,故提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凈。而《涅盤經》又講無生。三法印,即一切以此為印證,三法印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即任何事情都不離開此法則。但是,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談的是一切都不離開心的問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出八不中道。中道即實相,即為一切法畢竟空寂。一般人觀察事情,與智者太不一樣了。一般人會觀察一件事情對自己有利或無利,是好還是壞。天底下森羅萬象的事情,若一件一件觀察,你要觀察到什麼時候?龍樹菩薩將世尊的教理深入解釋,世尊最常講的概念就是不生不滅。《心經》談「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六祖也常談不生不滅。龍樹菩薩之所以談相對的概念,是因為世間人活在相對的世界,他就是要破世間人的概念。生與滅、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去皆是相對的,龍樹菩薩以「不」字來破除這些概念,告訴你,那些概念不是真理。他透過八不中道,來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法不可得。 智者是站在一個很高、很全面的角度,來看世間的法則。即世間所存在的林林總總的一切,有何規律、有何特性,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龍樹菩薩提出八不,而《心經》提出六不。八不涵蓋所有概念。我們談事情,一定要有一個物體。比如,我說「它」,「它」就是一個物體。但是,這個物體從何而來?諸法因緣生,故統稱之為法體。心理學以個體的概念來論述。談「我」,也是一個法體。你為什麼能夠知道一切的現象?因為它是諸法因緣生而形成的,它就是一個法體。 你要觀察,要從法體開始觀。「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個法體。你要深入觀察「我」是什麼,五蘊是什麼,「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你要觀空,一定要從色來觀;你要悟性,一定要從相下手;你要識真心,一定要從妄心來。我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法體。你深入去瞭解它,你才能夠體悟到畢竟空寂的概念。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談所有的概念,都是從這個問題而來。其實,不生不滅懂了就懂了。 聞後思惟:你深入觀察過五蘊嗎?  

最新影音

金剛經實踐 67-3 2023.04.16 午

金剛經實踐 67-3 2023.04.16 午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見道位):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 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 註:《學佛三要》說: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有了信願,還要能夠實行,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此願行二種菩提心,還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由此而更進一層的,名【勝義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 「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這樣,菩提心統攝著信願、大悲、般若,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 4、出到菩提(修習位):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
金剛經實踐 67-2 2023.04.16 早

金剛經實踐 67-2 2023.04.16 早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見道位):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     PDF 講義 …
金剛經實踐 67-1 2023.04.16 早

金剛經實踐 67-1 2023.04.16 早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阿含學 02-2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 02-2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第02講 壹、增上善學: 雜阿含788經(佛光本800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成佛之道》:「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普通人→改惡向善→廣結善緣→樂善好施→善男女→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善知識→修一切善→善巧度化→善護念→善付囑→至善至美 一、建立道德 1、有因有果 2有善有惡 3有聖有凡 註一:佛證緣起。雜阿含299經(佛光本337經)  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二、不信道德 1、無明生惡。雜阿含749經(佛光761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云何無明。雜阿含298經(佛光本336經)  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阿含學 02-1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 02-1 增上善學 2023.04.09

  阿含學/第02講 壹、增上善學: 雜阿含788經(佛光本800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成佛之道》:「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普通人→改惡向善→廣結善緣→樂善好施→善男女→獨善其身→兼善天下→善知識→修一切善→善巧度化→善護念→善付囑→至善至美 一、建立道德 1、有因有果 2有善有惡 3有聖有凡 註一:佛證緣起。雜阿含299經(佛光本337經)  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二、不信道德 1、無明生惡。雜阿含749經(佛光761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 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云何無明。雜阿含298經(佛光本336經)  世尊告諸比丘:「…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金剛經實踐 66-3 2023.03.19 午

金剛經實踐 66-3 2023.03.19 午

  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三)、家庭:1 享受 2 付出 (四)、事業:1…
金剛經實踐 66-2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 66-2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三)、家庭:1 享受 2 付出 (四)、事業:1…
金剛經實踐 66-1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 66-1 2023.03.19 早

  金剛經實踐(66)/無相無念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一、發心 1 悟前發心:世俗菩提心、易退、著相。2 悟後發心:勝義菩提心、不退、離相。 二、舉例 (一)、敬事:1 做完 2 做好 (二)、愛人:1 自私 2 利他     PDF 講義 …
醒來影片

醒來影片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當歡場變成荒台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六祖壇經 禪修 02

司空山本淨禪師者絳州人也。姓張氏。幼歲披緇于曹谿之室受記。隸司空山無相寺。唐天寶三年玄宗遣中使楊光庭入山采常春藤。因造丈室禮問曰。弟子慕直斯久。願和尚慈悲略垂開示。師曰。天下禪宗碩學咸會京師。天使歸朝足可咨決。貧道隈山傍水無所用心。光庭泣拜。師曰。休禮貧道。天使為求佛邪問道邪。曰弟子智識昏昧。未審佛之與道其議云何。師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會道無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師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無心佛亦不有。曰云何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心無心名道。若了無心無心即道。光庭作禮信受。
法華經概論 02

法華經概論 02

你們今天看到我下山,就代表說山上很平安,有的同學打電話給我說,師父,你有沒有困在山上,我想說因為天氣的關係,今天來上課的人可能會比較少,想不到人還是這麼多,下雨天上《法華經》是最好了,因為蓮花需要水才會開啊,我想說我們今天上《法華經》。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經實踐 01-1 2014.10.19 早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經實踐 01-2 2014.10.19 午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經實踐 01-3 2014.10.19 問答 金剛 般若 波羅蜜 經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1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六祖壇經_台北 02-2 2009.05.24 早

  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六祖壇經 禪修 01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法華經概論 01

法華經概論 01

今天是我們上《法華經》的第一節課,不知道昨天晚上各位有沒做一個夢,按照《法華經》裡面有記載,只要有法師在講《法華經》,佛就會派人來聽課,不知道你是否被佛派來聽課的呢?
傳心法要影音 01

傳心法要影音 01

  壹、心與自己有關 1、心與宗教無關。 2、心與興趣無關。 3、心與職業無關。 4、心與年齡無關。 5、心與道德無關。 6、心與學歷無關。 7、心與歷練無關。 8、心與地位無關。 9、心與金錢無關。 10、心與身體無關。 11、心與空間無關。 12、心與時間無關。 13、心與知識無關。 14、心與自己有關。 貳、為何傳心 不傳別法 1、心是人的核心。 2、心創造了世界。 …
傳心法要影音 02

傳心法要影音 02

  叁、傳心法源 【禪宗法脈圖】 一、乞師安心    時有僧神光者,曠達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近聞達磨大士住止少林乃往彼,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祖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祖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光聞祖誨勵,自斷左臂。祖知是法器,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