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師曰:明與無明,」此是分別心,是差別相,是對待的知見,西方稱之為二元對立。「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即是絕對的,即超越相對,亦是假名。「無二之性,」是平等性。「即是實性。」即實相、空,即《涅盤經》所言之佛性。 一切法畢竟空,故自性空,但不可以講:空是自性。空即是緣起,透過緣起來證明其性本空。自性的意思,即是不需要緣起。故,自性與緣起是衝突的。比如,我們有《涅盤經》的思想,即如來藏的思想。我們既有般若空性的思想,又有唯識的思想。你若解釋不通,你就會有衝突,就會產生誹謗。六祖除了唯識的思想較少涉及,般若空性及如來藏的思想他都談,因為他之前聽無盡藏比丘尼誦過《涅盤經》,而五祖弘忍為他講《金剛經》。你對緣起要深入,否則你對一些概念會似懂非懂。比如,煩惱即菩提,不可以講菩提即煩惱。 迷者,在於不知道真理;悟者,在於已知真理。釋迦牟尼佛透過深入的觀察,知道宇宙人生種種的現象都不離開緣起,故提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凈。而《涅盤經》又講無生。三法印,即一切以此為印證,三法印是一個不變的法則,即任何事情都不離開此法則。但是,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談的是一切都不離開心的問題,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龍樹菩薩在《中論》中提出八不中道。中道即實相,即為一切法畢竟空寂。一般人觀察事情,與智者太不一樣了。一般人會觀察一件事情對自己有利或無利,是好還是壞。天底下森羅萬象的事情,若一件一件觀察,你要觀察到什麼時候?龍樹菩薩將世尊的教理深入解釋,世尊最常講的概念就是不生不滅。《心經》談「不生不滅,不垢不凈。」六祖也常談不生不滅。龍樹菩薩之所以談相對的概念,是因為世間人活在相對的世界,他就是要破世間人的概念。生與滅、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去皆是相對的,龍樹菩薩以「不」字來破除這些概念,告訴你,那些概念不是真理。他透過八不中道,來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法不可得。 智者是站在一個很高、很全面的角度,來看世間的法則。即世間所存在的林林總總的一切,有何規律、有何特性,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龍樹菩薩提出八不,而《心經》提出六不。八不涵蓋所有概念。我們談事情,一定要有一個物體。比如,我說「它」,「它」就是一個物體。但是,這個物體從何而來?諸法因緣生,故統稱之為法體。心理學以個體的概念來論述。談「我」,也是一個法體。你為什麼能夠知道一切的現象?因為它是諸法因緣生而形成的,它就是一個法體。 你要觀察,要從法體開始觀。「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指的是自己,自己就是一個法體。你要深入觀察「我」是什麼,五蘊是什麼,「我」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你要觀空,一定要從色來觀;你要悟性,一定要從相下手;你要識真心,一定要從妄心來。我所講的,其實就是一個法體。你深入去瞭解它,你才能夠體悟到畢竟空寂的概念。這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談所有的概念,都是從這個問題而來。其實,不生不滅懂了就懂了。 聞後思惟:你深入觀察過五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