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06 三月 2009 21:05

隨筆禪話

作者  秦孟瀟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514期


 「仁慈」與「孝道」

世俗人對「信佛」「茹素」真實情況並不了解,認為信了佛,就一定要食素,否則罪過!對不起菩薩。這是誤解了「信佛」與「食素」之間的關係。應知道,昔年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時,初傳來的經典大都是小乘經典,由於戒律裡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許僧人食肉;又由於在印度的僧人就不以素食為主,來到中國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國的僧人與他們來自印度的師傅一樣,也是非素食者。為甚麼後來推行素食呢?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有一定的影響。如《孟子》有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是表示「仁慈」。根據儒家的孝道,當父親或母親逝世後,子女要服喪;服喪期間斷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佛教與儒家相互配合得很好,非常適應。有一篇記載文章寫道:「在古代高僧中,有四百九十七名當中,有六十八名是素食者,佔總數的百分之十三,在此六十八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比丘尼傳》中,有九十五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三十,佔總數的百分之卅二。現代社會中各階層人士多喜素食,即是非宗教信仰者,他們受到時代進化的影響,提倡綠色健康食品,維護世界和平。」


因果輪迴

  如此說來,佛教提倡「食素」是不是受儒家文化、習俗影響呢?可以說,有一些而已,最根本的道理仍歸之於佛教的經典。在小乘經典中並不明顯,到了後來大乘經典傳來越來越多。諸如《涅槃經》、《楞伽經》、《梵網經》……等。經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楞伽經》云:「經中指出,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於六道輪迴,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曾經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戚,如何忍心取而食之。」這些經文說得明明白白,是從因果輪迴而闡述不食肉的旨意所在。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位虔誠的佛弟子,他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公元五一一年,頒布《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就成了中國僧人的一種優良傳統的美德。中國僧尼不僅把它保存了下來,而且大力倡導和發揚光大。今天世界各國人民都倡導素食主義活動,這對人們健康是有益的,而且有利於保護動物,環保和生態平衡!要真正認識到愛護一切動物的生命,只有懂得佛教的教義,從輪迴流轉的觀點中,方能徹底解決「殺生」的種種疑慮!


倡導「三淨肉」

  關於吃素的問題,確實有一段特殊因緣,早在佛陀時代,無論是佛陀或是他的弟子們,都是過著「乞食」的生活。他們是居無定所,到處雲游弘法,宣揚教理。佛陀在飲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到甚麼吃甚麼,不挑食;乞食時不論貧富,以平等心來接受。在佛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一位衛舍國的將軍名叫西合,他原信耆那教,有一天,他想拜會佛陀請求開示,在當時,耆那教的信徒十分不滿,故意宰犧,來招待佛陀。就此大肆宣稱:「佛陀講慈悲,也吃肉啦!」進行惡意的誹謗。佛陀並不知道對方的設陷,在此情況下,佛陀就制定了「三淨肉」戒律:當有人供養肉食時,乞食者應當觀察,此肉是不是為我所殺,我有沒有看到殺生,有沒有聽到殺生,是不是疑為我所殺。如果不是,可以接受。這就是我們所說「三淨肉」。直到今天,南傳上座部國家如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的僧人仍然奉行這一條戒律。所以佛陀所制這一條戒律的目的,是出於對一切眾生慈悲的本懷,不傷害一切眾生的性命。佛陀對飲食的態度,與他對修行的態度是一樣的,實行中道,避免極端。要制止殺害一切動物的生命,是非常困難的!通過醫學觀點,證明了許多病素是來自肉類發生的,為了本身的健康需要,而不殺生!


為何「吃素」

  最近,在一間佛教精舍內,有不少信徒匯聚一堂,其中有剛信佛教的青年男女,他(她)們對佛教理論極感興趣,解答了不少疑難問題,提高了思想認識,看來,在當前這個商業社會裡,並不完全是貪圖金錢和物質享受的,也有不少人在追求精神世界的真理!唯有這一類的人,所謂「品自高」!因為他(她)們不為金錢、物質所誘惑!崇尚真理的人,在今日社會裡,確實是可貴的。凡是對宗教有興趣的人,可以說,是自我不斷淨化和提高的過程,當然也不完全是這樣的,其中有參差不齊的。比方說,在這佛教精舍裡的人,有人喜歡提問題,有人則沉默寡言,或者說,這是各人的性格所致吧!總的來說,有疑問,提出來討論一下是好的。佛家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悟,是由疑而來的。在會堂上有人問道:「信佛的人,一定要吃素嗎?吃素是甚麼意思?為甚麼西藏喇嘛,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的和尚,都容許吃葷,為甚麼中國的和尚、尼姑,甚至居士們都主張吃素呢?這到底根據甚麼經典呢?」這個疑問不少人都有,但都不清楚!有一則古詩云:「欲免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因果循環,相互報應的道理。


「四無量心」

  佛教很講究「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是實踐「菩薩道」最為具體的準則。對一個出家人或信佛的人來說,有沒有「四無量心」的行為實踐,是檢驗的最正確的尺度,沒有四無量心及其行為,可以說,這個「出家人」或「居士」,不是大乘佛教徒,是個小乘者,是典型的「自了漢」!俗話罵人的叫做「吝嗇鬼」!在我們周圍看到的一群人當中,有沒有「四無量心」?一眼就看出了。在「四無量心」中能有一種心的表現,也算是了不起了。比方說:「捨心」!我們常聽別人說起:你捨不捨得?這句話的意思,能捨,就有得了。所謂「大捨大得,小捨小得,不捨不得。」這種「捨心」,就是佛家所說的「布施心」!這種「布施心」,在佛教徒群中是常有的行為。因為他們懂得「因果的道理,有因,一定有果。這就是佛家宣揚的「報應」之說,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一定要報。」這種因果法則,是人間因果定律,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因果的道理,深入民心,是永?的真理。許許多多的事實證明了因果不爽的道理,數千年來的中國文化都說明了因果報應的無數事例,令人口服心服,不敢違抗!


淺談五辛

  信仰佛教的人,不吃葷食的東西,是為了慈悲心的緣故,但不吃五辛,就不理解了。有人說五辛是蔬食品,為何不能吃?根據僧人說,五辛,一般泛指有辛辣臭味的五類辛菜。此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生嗔,所以修行者,皆應遠離。另外,食辛者,因其味辛臭原故,善神遠離,惡鬼親近。所以佛陀告誡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有人不懂哪五辛?一般而言,包括蔥類(如洋蔥、中國蔥、台灣蔥、日本蔥等)、蒜類(如大蒜、小蒜、蒜頭等)、菜類(如黃、菜、菜花、蕎菜等)及阿魏(一種產於印度的植物,由其枝幹中出乳液,似桃膠狀乾燥後,堅凝成塊,味嗅似大蒜而更甚之)等。此外含五辛食物,如咖喱粉(含大蒜)、辣椒醬(含大蒜)、?汁(含大蒜)、醃製泡菜(含蒜頭)及冬菜(含蒜頭),皆應禁食。又麻油,有壓油殺生之殃及有增長淫慾之過,佛陀亦教諸弟子常離麻油,以免障道,故應禁食。這對清修僧人而言,是應遵守的,對俗家弟子而言應適當選擇了。由於地區的差異,在生活上也就自然而然有種種區別了,諸如山東人喜歡五辛等物,而蘇州人喜歡甜食,厭惡五辛,不能說誰是誰非了。


《孝子經》

  有些人誤解佛教,認為「出家修道」,「斷六親」是不講「人倫」關係。如此說法,絕對錯誤。佛家是向來重視孝道的,如果孝道有虧,則人格低落,就失去學佛者的資格,佛陀也說他是因孝道而及早成佛,又說供奉天地鬼神,不如孝養二親,二親最「神」也。可見佛家是最重視孝道的。《地藏經》云:「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佛教有部《孝子經》,現保存在《中華大藏經》中,由於經文不多,大約只有七百餘字,所以單行本很少見,這是佛陀告訴諸弟子,父母恩重,為人子女者,應盡孝道,必須協助父母止惡修善,引導父母皈依三寶,尋求最後的解脫。從佛經中可以看出,佛家並不講所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本來父母要教導子女,偏偏世上沒有愛心的父母比比皆是,如何能教導子女呢?一個信佛的人,既要有孝順父母的心,也要重視規諫之道,要讓父母去惡就善,引導父母信佛,遵守戒律,共登「彼岸」。在社會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相當多,但講究孝道的人依然不少,或者說,這是人類的「天性」、「良知」的流露,互相幫助才是最重要的。


何謂「娑婆訶」?

  有俗家弟子悄悄問道:「『娑婆訶』是甚麼意思?為甚麼把它和『不滿意』或『不好』聯繫起來呢?」實際上,所謂「娑婆訶」三字是一「經句」,它是全篇經咒最末後一句,它決不可能在經文前端或中間出現,唸到「娑婆訶」三個字,就知道全篇經咒唸完了,等於英文顯示「End」一樣,它是末後尾巴的代表。僧、尼們唸經咒習慣了,於是用「娑婆訶」這句末後語來形容「蹩腳貨」(上海話)。僧團中的人一聽就明白了。世俗人怎麼聽也搞不清楚此話的來頭和含意。當然,僧、尼之所以採用這些隱語是避諱世俗人,為的是自己「方便」!比方說,他們看到旁邊有齋主在,他們暗稱「齊王」!把「齋」改為「齊」;把「主」改為「王」,他們說「齊王」如何,別人聽了,以為他們談《孟子》「齊王」哩!類似的暗語很多,要知道凡是有道行的「高僧」、「德尼」是不懂得這些「暗語」「黑話」的。這些都是舊社會鄉下「土和尚」「村尼姑」用的「方便語言」。在大寺院是禁止的,在些「小和尚」之間暗中流行的語言,在海外佛教圈內,懂得「方便語言」的,少之又少,這是以往滬濱佛教的特色。近幾十年來,這種不正經的現象,基本上消除了,即使在台灣或東南亞各地,也沒有這種壞現象,這是非常可喜的變化!
 

閱讀 4747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