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31 十二月 2011 17:55

百喻經-愛發脾氣

作者  簡安 出處︰百喻經

◎原文                  愛發脾氣

撰集/天竺‧僧伽斯那尊者  譯/南齊‧求那毗地法師

過去有人,共多人眾坐於屋中,嘆一外人德行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瞋、二者作事倉促。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過惡之人,以手打撲。旁人問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瞋、倉促?而此人者,道我恆喜瞋恚、作事倉促,是故打之。」旁人語言:「汝今喜瞋、倉促之相即時現驗,云何諱之?」人說過惡,而起怨責,深為眾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間飲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諸放逸,見人訶責,反生尤嫉,苦引證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諱聞己過,見他道說,反欲打撲之。

◎白話


        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坐著閒聊時,提到另外一個人道德情操都不錯,只是有兩個缺點:一個是愛發脾氣,另一個缺點是做事情急促匆忙。這時被提到的那個人剛好從門外經過,聽到別人談論他的是非,就很生氣的進去抓住那個說自己缺失的人,動手就打。旁邊的人問說:「為什麼無緣無故打人呢?」那個人說:「我什麼時候愛發脾氣、做事匆促呢?他竟然說我愛發脾氣、做事匆促,所以打他啊!」旁邊的人說:「你現在明明就是愛發脾氣、做事匆促,為什麼怕人家說呢?」這個人聽到別人說他的缺點,就責怪怨恨對方,大家都認為他實在很愚癡顛倒啊!

譬如世俗好喝酒的人,沉溺在喝酒作樂、放蕩荒逸中,如果有人責罵、規勸他,反而引起他的痛恨,極力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放蕩的行為辯護。就好像這個愛發脾氣的人,不能接受別人說他的缺點,有人說他的過錯,反而要打人一樣。

◎意涵

 

一般人通常是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好一點的是把別人的行為當作自己的借鏡,警惕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修行當「只見己過,不見人非。」

覺性高的人,能夠分分秒秒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若有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當虛心受教,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善知識。至於別人,我們尊重每個人內在的佛性,行為上有善有惡,當善於分別,看到好的行為,隨喜讚歎、互相成就;看到不對的行為時,只要去了解對方的成長背景、家庭狀況、自我保護的心態……就能夠包容對方,也不要想去改變別人,更不需要說人是非,只要每個人都能做一個好人,這樣世界就和平無諍了!

 

閱讀 10972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