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31 七月 2017 22:37

《六祖壇經講記》24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心燈 / 整理  心靜 / 主播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何名波羅蜜?此西國語,唐言到彼岸,】為什麼要翻成〔到彼岸〕呢?有彼岸,就有此岸,我們都覺得這個世界是此岸,我們的意識中這個世界是不好的,所以你一天到晚抱怨,說你的壽命不夠長,你長得不夠漂亮,你的身體不夠健康,你的家人怎麼樣,你的隔壁怎麼樣,社會怎麼樣,執政者怎麼樣,世界怎麼樣…你一天到晚抱怨東抱怨西,因為你不明白道理,不明白道理的人真是很無奈;你真的明白道理的話,你就可以瀟灑走一回,你會覺得人生真的是真善美,娑婆世界當下就是極樂。釋迦牟尼佛雖然有介紹極樂世界,但他很清楚地告訴你,這個世界其實是清淨的,為什麼?每個佛的國度都是清淨的,只是我們不明白;這個娑婆世界的大家長,我們的父母,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家很溫暖,但是小孩子吵說:「父親,我要出國去留學,我覺得家不夠溫暖,我希望移民到瑞士,瑞典…。」瑞士的大家長叫阿彌陀佛,瑞典的大家長叫藥師佛,喜馬拉雅山上面又有彌勒佛。孩子吵著要出國,如果父母親硬把他留在自己家裡,對孩子是沒有助益的,到最後父母就成全他出國,介紹他到哪個國家去,好好地讀書進修。佛法沒那麼複雜,祂一下子說這裡如苦海,等一下又叫我們去那邊,其他的經典又說當下就是極樂,其實你不需要那麼矛盾,你只要用當父母的心態看孩子在吵,你就知道了。有「此岸」跟「彼岸」,是因為你的知見不夠清楚,如果你一直羡慕別的地方,佛很慈悲,他會成全你,甚至佛會寫推薦函讓你去,推薦函就是「信、願、行」。佛為什麼只叫他弟子念別的佛,不叫他的弟子念他自己?我剛學佛的時候,要去買一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錄音帶都找不到,但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很多。你家最好,別家不好,這個觀念不正確;你家不好,別家最好,這個觀念也是不正確。你家很好,別人家也很好,一切都好,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如果你明白這個概念,就知道沒有「此岸」和「彼岸」,才是真正的解脫。所以到〔彼岸〕的意思,就是解脫自在。

不住相
解義離生滅。】如果你真的瞭解真理,就瞭解你自己,你就可以離開一切生滅;〔生滅〕就是現象,〔離生滅〕就是離相。你現在開始觀察,只要是現象的,都是因緣所生,所以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只要是現象,就一定是因緣所生,就必然有所滅,那就是生滅。你的身體也是因緣所生,所以你有生就必有死;你的朋友,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子女,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完整地講是,緣來則聚,緣盡則散,難捨能捨,來得去得。我們現在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因緣聚會,離開都是因緣離散。所以你不要怪別人變心,又罵他沒心沒肝沒肺;你們因緣已經散了,你都不明白。世間人不明白,所以會抱怨對方,怪罪對方,怨恨對方,如果你心中有怨恨,你怎麼會快樂?錯誤的概念沒有剷除,你怎麼會快樂?我們不需要故意等人家來安慰,如果你明白道理,想開不就好了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子,不是你比較倒楣,或是業障比較深重,而是每個人都一樣,因緣聚散是人世間的真理。

既然是現象界的東西,它必然有差別,但是我們在差別當中產生了比較、分別、對待。你現在是苦在這裏,你又開始掉入:「我父母親是怎麼給我生的?生成這個樣子?」你又在怪你父母親;美和醜根本沒有辦法比,這個定義是很無知的,你一天到晚下一個定義,來讓自己痛苦,這叫傻。在現象界當中,有人一個月掙二十萬,有人掙兩萬塊,是有差別的。不是說掙兩萬塊的人,生命品質比較低落,掙二十萬的人,生命品質比較高,這也是因人而異。我們一直迷失在現象界,你看到現象就被它所騙,然後在現象當中,看哪個比較好,你就苦在這裡。這很好,那很好,這個跟那個平等,它們完全是平等的,你沒有察覺到嗎?不一定要到深山去看神木,來植物公園走走也很好。有人寧可開兩三個小時的車去吃一個東西;你在這裏,就在這裏吃,你有機會出去就隨便在那邊吃,你明白這個概念,就是修行。真正會修行的人,就是隨緣生活;不會修行的人,就是不隨緣,就是攀緣。現在沒有幾個懂得隨緣,你們的隨緣都是隨因,不是隨緣。「緣」就是變化,我們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很多條件已經形成了,這是因,緣是變化的。沒有知識,你努力讀書就會有知識;沒有智慧,你願意修行,就會有智慧。我們過去的因怎麼樣,你不要再管了,過去就過去了,不必很無聊地去問人家三世因果是什麼;你真的明白,你會變得很有智慧,很輕鬆。學佛不用跑道場,不用花錢,不要把簡單的道理弄得很複雜;學佛只要懂得吃飯、喝茶,只要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就可以了。

只要是現象都是不一樣,所以你會掉入一個很嚴重的陷阱,你會在現象當中,選擇一個你心目中認為最好的東西。生病跟健康,你到底選哪個?選擇生病叫有病,選擇健康叫愚癡。你為什麼要一直戲弄你自己?!你過去有過去的因緣,現在有現在的因緣,過去的因緣就算了,現在的因緣,你作息不正常,三餐不正常,你常常生氣,你不運動,你當然身體會不好,所以現在有現在的因緣;如果你都把它照顧好,它還是生病,那就隨緣;病好了,那就隨緣;醫不好,那就隨緣;死掉了,那就隨緣,隨到最後,了無牽掛。你聽我這樣講,好像很輕鬆,但是你做不到。你為什麼做不到?你的知見沒有正確,在佛法裏面叫邪見,在社會上叫偏見,這叫沒有智慧,你的感覺真是苦海無邊。你真正要懂,懂了之後再來談修行的問題,沒有懂就談修行是了不可得。

著境生滅起,】〔著境〕是你執著那個現象。你執著什麼?你執著你的身心,你身邊的人,你所擁有的一切,你執著人事時地物,這世界的一切你全部執著,沒有一件事你不執著的。〔〕小至微塵,大至世界,都叫現象。怎麼修行?修行的重點就是破執著,不論你用什麼樣的方式,你要怎麼修,你要跟誰學,無論他怎麼講,就是要破你的執著。執著破了你就開悟見性,不破你就是凡夫一個,所有的佛經都在談這個主題。誰在執著?你自己,你的心在執著。你們今天早上就可以把《金剛經》讀完,《金剛經》整本都在破執著,就這麼單純,不要說《金剛經》只說「空」,你也不可以執著「空」,「空」、「有」都不應該執著。

我現在要把《金剛經》裡面的密碼告訴你。「若菩薩不住相布施」—「菩薩不住相」 釋迦牟尼佛跟菩薩講不應該執著,即使布施也不應該執著那個現象,這是第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每個人都懂。我們就是要探討如何不執著,你執著了就會痛苦和迷失。你說:「談何容易!」你的內在有「困難」跟「容易」的概念,這是你的陷阱;什麼叫困難?什麼叫容易?都是你自己亂想。像有人跟我講:「師父,念佛最容易。」我說:「真的嗎?」有沒有說哪個東西是一兩下,然後你就可以開悟見性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你不要以為這個最簡單,那是最困難。我告訴你,非難非易,難易是你的陷阱,你為什麼要去創造它呢?!有些人,你跟他講:「不要執著啦!」他說:「我又不是聖人。」如果你認為:「師父叫我們不執著,那根本就不可能。」你的概念跟沒有學佛的人一模一樣。也有人這樣講:「釋迦牟尼佛何人也!六祖何人也!」你為什麼要把自己貼標籤?說「不可能啦!」、「業障深重啦!」,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法,痛苦你是自己造成的,你一定要把錯誤的概念拿掉。我們的信心太薄弱,三祖才寫一篇《信心銘》,讓你有信心。他一開始寫「至道無難」,告訴你開悟不難,「唯嫌揀擇」,「揀擇」就是分別對待。你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你一定可以破執著,你只要真正明白那個道理,你明白一分,就會做下去,破一分執著,就等於破一分無明。

見諸相
第二個概念:「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就是觀照,觀照概括一切修行的法門。你現在要觀察宇宙人生所有的現象,近觀諸身,外面的世界叫六塵,叫「諸相」,你要好好地觀察外面的現象,因為你迷失在外面的現象中,所以你要觀察它的真相。你現在就是被假相騙了。請問,你看到我是真相還是假相?你可以看到我的佛性嗎?你看到的並不是真相,你看到的只是我的現象跟作用,你沒有能力看到我的本體。學佛的人都知道「眾生皆有佛性」,但你沒有辦法看到佛性,你看到的是它的現象和作用。你真的沒有看過你的佛性嗎?為什麼要見?為什麼見不到?這就是你要去突破的地方。我作個譬喻,你知道你的眼球是一個現象,但你的眼睛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能看的這個作用你也知道,但是你的眼睛就是看不到你的眼睛,這跟你看不到你的佛性是一個意思;雖然看不到,但不可以說沒有。

作個最簡單的譬喻,你們的手機為什麼會響?是不是有信號和電波?但是你看不到,你的佛性看不到,但就是會作用。比如我這裏有一杯鹽水,你看不到鹽巴,你只看到一杯水,因為鹽水是我講的;要怎麼證明有沒有鹽?只有你喝下去,你才能夠知道,別人都不能夠知道。但縱使你喝下去,感覺鹹鹹的,你也講不出到底有多鹹。你去問一個開悟見性的人:「佛性是什麼樣子?」他完全沒有辦法跟你講,他只能跟你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用這樣的譬喻,來說抽象的佛性,你就很容易懂。這就是佛性,喝下去你不就知道了嗎?喝下去是什麼意思?你要修行嘛!所以佛經才說「不可取,不可說。」他沒有辦法跟你講佛性是什麼狀態,他沒有辦法給你形容。

非相、無相
你現在看到的都是假相,看到我是假相,看到你的愛人是假相,看到你的仇人也是假相。一般人是比較執著愛人還是仇人?都執著啦!就是執著才會讓你苦,不管你執著什麼!執著學佛也是苦,修也沒進展,聽也聽不懂,不修怕下地獄,我們的概念就是這麼複雜。不但你所看的所有的人是假相,你現在所擔心、罣礙的事,你現在所執著的事物都是假相。簡單地講,能夠障礙你的人、事、時、地、物都是假相,難道你不明白嗎?現在難就難在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不容易,縱使講清楚了,你的潛意識不認同,你的執著依舊在。先把道理徹底地講,講到最後讓你的潛意識開始動搖,就像骨牌效應,一個倒下去,全排倒;我今天來上課的目的,就是負責把你講得動搖。你應該好好地觀察一切的現象,這叫修行。你現在時時刻刻要好好地觀察一切現象,而且不可以只觀察你想觀察的,任何的現象都一樣,你也不要選擇性地觀察,喜歡和不喜歡都是一樣的,我建議你直接觀察你的身心,就是五蘊,所以《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你執著你的先生、兒女,表面上你執著別人,實際上你是在執著你自己,好好看看你自己就好,把你自己身心的假相看個清楚。「非相」,所有的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他才跟你說「無相」。

一合相
世尊講「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假設你認為世界是真實的,這是針對凡夫講的,那佛幫你取個名字叫「一合相」,什麼叫一合相?一,就是形成的那個現象;「合相」就是所有的因緣條件才形成那個現象,一件事情的形成就叫一合相,你這個人的形成就叫一合相,一合相就是因緣合和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形成你這個人,這個物,這件事,這個世界,這個國度…你家也是這樣,也是因緣條件形成的。「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就是說它並不是真實的,「是名一合相」,不得不為它取個假名。人就要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你不要抓著「一合相」的概念不放,它只是個假名。「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這個緣起的現象到底是什麼?我很坦白地講,對一個開悟見性的人,「體、相、用」三個是同樣一個,相就是色,體就是空,當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體、相、用」事實上是整體的,如果特別跟人家講,它也是不可以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你的內在認為它是實在的,你執著這個概念。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因為所有的現象不是真實的,你才不要去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裡的重點是「我相」,你不要去執著你這個人;「無法相」,法相就是你的概念。你今天來學佛法,也在學一個概念,你也不可以執著佛法。不要執著「我」和「我的概念」,這兩個是歸類於「有」;「亦無非法相」就是「空」的意思。叫你不要執著「你」的概念,但是你也不可以執著這個「空」,它的意思不是「沒有」。不要執著分別對待的概念,空跟有,生跟滅,好跟壞,善跟惡都是分別對待的概念。離「空」就是不可以執著「空」,離「有」就是不可以執著「有」。不要執著那個現象,叫做「有」;亦不要否認這個現象,叫做「空」。「我」就是一個現象,不要執著「我」,也不要否認「我」。不要執著你的孩子,但不要否認你有孩子…這就是中道的智慧。你看到一切的現象都不要否認它,都不要執著它,這就是般若智慧。

這個世界就好像在做夢,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在做夢,從此不願意付出,就掉入「空」的陷阱;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你做得要死,拼得要死,那你就痛苦。你怎麼樣才能平衡呢?在虛幻不實的世界,你要認真地生活,這就是中道的思想;你認真生活,又能夠知道它虛幻不實,所以很輕鬆,完全不會執著。假設你很愛這個茶杯,這個愛有執著的意思,那你要不要好好地愛惜它?你要好好地愛惜萬物;但是如果你只停留在愛惜,你的內在是充滿了貪愛和執著的。當有一天,你失去它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如果他背叛你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所以代表說你只懂一邊,另一邊,它改天消失了你會很痛苦。注意看,這個是我很愛惜的茶杯,我好好地照顧它。但是有一天,我不小心打破了,我也不會苦;拿掃把,把它掃起來就好。我不否認這個現象,破了,我也不執著這個現象,講完了,世界所有一切的道理都是這樣子。不執著現象的「有」的概念,但是在佛學角度你憑什麼不執著?以「空」的智慧你才能夠不執著,你要知道它如夢幻泡影;我用茶杯來譬喻,你很容易懂,換成你的兒子你就不容易懂了。你的兒子現在有因緣跟你在一起,你是不是要好好地愛護他?!萬一他改天離家出走,或發生意外了,你是不是傷心欲絕?!你沒有中道的智慧,你只有活在對他的執著,你沒有悟到空,所以你沒有辦法去接受它。「我不執著它,我也不否認它。」這就叫中道的智慧,般若的智慧。

有的人講:「人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都是假的,活不了幾年啦!」這樣講是不對的,這樣講好像在否認這個人生。我只是叫你不要去執著,這個不執著是包括「有」和「沒有」都不執著,不要把它當成執著「有」,或只執著「沒有」。到底「有」還是「沒有」?這是陷阱。只要是現象,就是分別對待的,六祖也跟你講「佛性非常非無常」,一切你都不要執著,別管什麼「空」跟「有」,連「一切都不要執著」的概念也不要執著,不是叫你不要做事情,該工作要去工作,該休息要去休息;那是要做還是不要做?該做就做,這是隨緣,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吃,吃過多你會痛苦,該睡,睡過多你會痛苦,睡太多、睡太少你的火氣都會大,這叫不符合中道;不符合中道,你一定會出差錯,中道就是般若智慧。

《金剛經》叫你「不執著,認真做。」不執著就是不落於「有」,認真做就是不落於「空」;有的人,一天到晚喜歡打坐,這樣也不對。你一天到晚坐在那邊靜靜地打坐,你的生命對人類有什麼意義?有的人靜不下來,老是往外跑,美其名叫「熱心公益」,事實上是你內在在攀緣,希望別人肯定你,你一直希望跟別人在一起,你沒有辦法安定下來…。你沒有去探討過自己的內在嗎?一樣的道理,你現在上班,跟你去做志工是不衝突的,一個禮拜工作五天,周休二日去做一天或兩天志工就很了不起了。一樣的道理,該來上課,你來上課,下課就下課,上班去上班,下班就下班,家人來了,陪家裡人聊天,聊完天之後,你就來讀佛經或修行,這樣,家庭圓滿,世界大同。學佛本來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被大家的概念搞得烏煙幛氣。

實相
「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實相」,當你能夠徹底達到這樣的境界,接下來你就可以契入實相,這個實相就是見性,就是真實的現象,是你的本來面目。你證到實相也不能執著,當你一執著,就不對了,那只是假名叫真相。很多人學佛法,學到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以為完畢了,這是不對的。剛才有同學問我:「師父,要學到什麼程度?」我說:「沒有什麼程度,一直學,生生世世都要學。」你好好看《金剛經》,它表面上跟你講一個,又破一個,講一個,又破一個,有人看二、三十年都看不懂。你要明白釋迦牟尼佛到底在講什麼,他東講西講,就是叫你不要執著。

離相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就是徹底地不執著,不要執著「我」這個假相,當有一天明心見性了,你也不可以執著這個真相;離一切相就是離開假相和真相。「則名諸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大徹大悟的人。「則名」,也是個假名,叫做「佛」;人類為了去形容他,不得不去創造個名詞,就是假名,《金剛經》講完了。如果你瞭解這些概念,你回去看《金剛經》,應該可以看出眉目,它東講西講,都是在講這個道理。有時候你在讀經典,不要那麼挑剔,不要一個字、一個字解釋和翻譯,你要知道它真正在講什麼。我們禪宗裡面常常講:「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就是「達摩祖師來中國真正的心意是什麼?」不是逐字地去解說《金剛經》真正在講什麼?你要抓住它的重點。你抓住這個概念,《金剛經》裡面三句論法,「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你就完全懂了,整本《金剛經》就建立在這個架構上。看完《金剛經》,再看《六祖壇經》,是一拍即合,只是《六祖壇經》講得比較白話,一般人好懂,《金剛經》講得也很直接了當,只是怕你看不懂。你看到什麼眉目了嗎?六祖大師是因《金剛經》開悟的,他的思想沒有離開《金剛經》,只是他的表達方式不一樣。你看《六祖壇經》,他分明叫你不要執著境界,要離開一切的境界,這裡面講的著境就是著相。

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無論你執著的是什麼現象,你的憂悲苦惱統稱煩惱和塵勞。海水本來風平浪靜,現在因風起浪,就是因你的執著,你平靜的心開始浮動了。你現在是這種狀態,就是此岸,就是苦海;執著了那個境界,你的心失去了寧靜,產生了痛苦。地獄在哪裡?現在就叫地獄,執著就是地獄;不執著就是淨土。佛教要講淨土,不要講天堂,天堂事實上是天道,有時候是因為習慣,用地獄跟天堂對。

離境無生滅,】你只要不執著,你的心就可以保持平靜。

如水常通流,】執著就好像把心堵住。一條水溝,只要把水堵住,水太小流不過去,水太大會造成潰堤,造成你的災難。水流通,就是我們智慧通達,因為心中完全沒有障礙,智慧通達的人講話是很圓滿的。請問,我們看佛經,最好是看原文,還是看別人的注解?如果你的回答是「看佛經不需要看注解。」這樣有盲點。你們來聽我講《六祖壇經》,是不是聽我在注解?只是我現在用語言,我翻成文字就是注解。你說「要看注解。」這樣講也不對;我們喝果汁要喝原汁,經文就是原汁,注解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原來的思想。回答任何問題回答得圓滿真的不簡單。要這樣回答:「剛開始不懂的時候,可以參考注解,看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好好體悟原文。」它有個次第;有時候看到不同的注解,不要因此起煩惱,「到底哪一本寫的對?」這樣講話都是不對。他的程度是五十九分,注解就是五十九分;程度七十分,注解就是七十分。考試卷發下去,哪裡每個人都一百分?!不要問別人的體悟,要問自己的體悟。如果道理不圓滿,你處處都會矛盾,你做任何事情都會矛盾。

名佛
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離境就是不執著,離境就是離相,離相就是諸佛,當下就是彼岸,當下就是解脫。今天講的這一段,你聽懂你就完全懂;這一段,是佛法的全部,你要修行,就是從這裡下手。

 

閱讀 1761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