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04 八月 2016 09:03

傳心法要講記-80

作者  釋達觀/講述 無念齋/整理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磨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黃蘗禪師之前的開示已經講完了,現在又經過一段時間。你看這個《傳心法要》可以知道,裴休做這樣的整理記錄,是因為他長時間跟黃蘗禪師在一起,只要有空就這樣地記錄下來,並不是說一次就講完。就好像平常我們坐在這裡面聊天,也不是一次聊完,有時候也是會慢慢聊,但關鍵在於萬變不離其宗,他的中心思想是不會變的。達摩祖師還沒來到中國之前,並不是沒有禪,在這個本土裡面,也有幾個大師開悟,像智者大師、傅大士這些人。但是能夠知道這樣法的人並不多,那時候佛法從東漢,一直到中國以來,很多人把佛法當成中國的諸子百家在研究,就是做學問的方式在研究,很少有人深入核心。一般都是依文解義,大部分都是在研究文字,而真正會修行的人並不多。直到達摩大師來到中國,才正式比較注重這種心法的問題。 

          這個「師」是黃蘗禪師,這個「休」就是裴休。黃蘗禪師向裴休說:「自從達摩大師到中國,唯說一心,唯傳一法。」達摩祖師來到中國,為什麼「唯說一心,唯傳一法」呢?請問達摩大師來到中國要不要來講這些文字?要不要來解釋這些佛經?你覺得需要還是不需要?不需要,為什麼?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本來就很博大精深,很多的讀書人,都很會研究文字,學問也都很好。達摩大師需要這樣開課,像我們這樣說嗎?需要嗎?不需要!我們都很會讀書了,每個人學問也都很好,但是說穿了,大不了只是解悟,就是在文字上稍微理解,但對心性上並沒有深入,也就是對實相的部分並沒有契入。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唯說此一心法,直接了當就談心,也不跟你繞來繞去,也不拐彎抹角,直接就跟你談說「心」,幾乎所有的文字他都沒有說。雖然帶一部經來到中國,哪一部經?就是那一本經《楞伽經》,但是他也並沒有把《楞伽經》打開,然後按照《楞伽經》這樣上課,他也並沒有,他直接把這個心法講出來,把它講出來。 

          你們現在是喜歡上課,還是聽心法?依我們這一班的同學講心法也不可以,講文字也不可以,最好兩個方面都講。之前大家都專門研究文字,自從六祖之後的禪,就越來越不重視文字,其實這樣是不對的。我們可以不談文字,可以不立文字,可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是後來呢?根本也沒有文字的基礎,沒有經教的思想跟理論;然後想要進入參禪,很多人都變野狐禪,這樣也是不對的,真的是不對。現在學禪的人很少有成就,那是因為什麼?因為你對經教不深入,現在學禪的人也不深入。這個事情不是只有現在發生,早在六祖之後,開始就發生這些的事情,發生了什麼事情,知道嗎?很多人就聽了一句話或是半句話,然後就參那一句話,然後經典也不看,就只有在參那一句話。比如說,參「狗子有沒有佛性」、或是參「拖者死屍的是誰」、或是參「父母未生我本來面目」,但是對經教不研究,這樣不對。後來宋朝的永明延壽大師,才寫一本《宗鏡錄》就專門在談這個問題。現在學禪的人對三藏經典沒有深入,就妄談心性,大家都不得深入。 

         「藉教悟宗」,是出自達摩的《四行觀》裡面的一句話,「藉教」這個「教」就是經典,你還是要借由經典然後來悟到你的心宗,這個叫做「藉教悟宗」。假設經典沒有用,釋迦牟尼佛講那麼多話幹嘛!世尊開示四十九年要做什麼?釋迦牟尼佛接棒傳給誰?大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圓寂之後,大迦葉是不是開始主持要學習經藏?如果那些話沒有用,大迦葉需要發起嗎?為什麼要把世尊所講的,然後開始記錄下來呢?假設這些話沒有意義,對你悟到你的心沒有意義,大迦葉幹嘛發起呢?從禪宗的傳承,達摩祖師是東方的初祖,對不對?從西方的角度呢?二祖是誰?西方二祖是誰?應該這麼說從釋迦牟尼佛傳給大迦葉,以禪的傳承大家就可以明白說。這些的經藏,這些的文字,對於一個想要明心見性的人,要不要研究?你說要還是不要?其實要研究,其實不是說不要研究,大家真的不要誤會。假設沒有藉由經教來悟,或是說悟後沒有去印證於經教,其實你常常悟的道理,不是沒有成熟,就是不通。《壇經》裡面有講一句話「說通即心通」,「說通」就是經教,「心通」就是心宗,你要通宗,也要通教。佛教裡面所講的宗教,跟一般所講的宗教,一樣還是不一樣?不一樣!佛教裡面所講的宗教,「宗」就是心,「教」就是教理節錄下來變成經典,宗教的意思是這樣一個意思。假設對教理不太懂,關於自己在修證當中,有時候會常常遇到問題,這也是你自己要思量一下。 

         《傳心法要》,它的重點是擺在宗,但是你也不可以捨棄教。三藏十二部經典,連我們出家的法師,沒有幾個人會去讀大藏經。我們不要說把大藏經讀懂,只要把大藏經念完,用念的把它念完,可能有的人就念不完。有很多人過去常常問我,大藏經這麼多,我怎麼把它讀完呢?有沒有說什麼樣的書,或是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論,能夠一本就把大藏經講完,濃縮呢?是有幾本是你讀完,佛法的整體你就能懂;譬如說《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宗鏡錄》。我講的這幾本,你讀懂一本,佛法的大概的內容,就已經掌握住了;當然這個就是看自己的根器、自己的時間。如果說要去上課又害怕份量很多,我剛才所講的那幾本著作,幾乎都是一百卷份量很大。我們《大般涅槃經》沒有上完,《大般涅槃經》幾卷?四十卷而已,我們都沒有上完。剛才我所講的都是一百卷,他能夠把佛法的內容,作一個整體的概論把它談完,有這樣的著作不是沒有。 

         《楞伽經》:「佛語心為宗」,這一句是很重要的話,禪宗又叫做佛心宗,就是根據這一句話成立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佛」講的就是諸佛,這個「語」呢?就是《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個「語」就是真實的話語,「佛語」:諸佛所講的真實的話。諸佛所講的真實的話,是講什麼呢?「以心為宗」,翻成白話叫做「諸佛實語,以心為宗」這八個字。我們上課之前說:「願解如來真實義」談的就是談這個心,如來真正要講的就是這個心。但是這樣的心,我們到底有沒有去研究? 

          普照禪師是高麗人,高麗人是哪一國?韓國。普照禪師是韓國人,他開悟的時候,曾經寫過《修心訣》,是整個開悟的過程,有修行悟道的心得,或是修行的過程都有談;很多的禪師他們也都有寫,像《永嘉證道歌》或是說僧粲大師的《信心銘》。他這裡講一段:「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他說:「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這個「底」就是「的」,過去諸佛他們為什麼能成佛?他們為什麼叫如來?因為他們徹底的明白自己的心,他們重點就是在明白他們自己的心。你要悟道、要成佛,假設你不明白你自己的心,怎麼成佛呢?假設你不明白你的心,你怎麼能夠體悟到如來的意思呢?如來就是亦無所來,亦無所去。但是你現在看到你的心,都是來來去去,我有沒有說錯?你現在所講的心,跟普照禪師所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心?不是,你們現在所了解的心,是你那一顆妄心,是你那一顆生滅的心,是你那一顆煩惱的心。你現在在了解的心,只是你那一顆眾生的心;那個心跟禪師所講的心,是不一樣的,所悟到的東西是不一樣。這個部分我們等一下再來說明,你一定要去搞清楚,如果你不能夠搞清楚的話,其實你要修行就很困難。你沒有悟到那一顆心,其實要修行就不知道怎麼下手,甚至會本末倒置。 

         他說:「現在諸賢聖亦是修心底人。」還沒成佛之前每個人都是凡夫,只是說你有沒有入賢位,有沒有入聖位,你有沒有進入聲聞、緣覺或是菩薩,我們稱他叫做賢聖。但是這些人現在停留在什麼?他這裡講說修行,他還沒有徹徹底底地明白自己的心性,普照禪師用修心來代表。真正懂的人徹見本來面目,也就是說圓滿的徹見,這個叫做明心。還沒有圓滿的徹見,這個叫做修心,也就是說他還有無明,所以這個叫做修心。 

         他說:「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這段話講的就是我們,我們現在想要修學的人,也應當依據這個心來修,這個真心本來是不需要你修,現在講這個修講的是什麼?講的是自己妄起執著、生起妄想、生起分別,這個修的部分談的是這個,這個修的部分不是真心,因為真心不需要你修。我們所講的這個真心,跟你所認知的這一種妄心,到底它真正的差異在哪裡呢?我為什麼這樣寫,有沒有人看出來?這六個「不」(生、滅、垢、淨、增、減),是不是《心經》說的?有沒有人看出我用兩種顏色寫,有沒有人看出端倪,為什麼我要這樣寫?上面(六個不)跟下面(生、滅;垢、淨;增、減)到底有什麼不一樣?說說看。「不,是本心」。下面呢?「下面,是生滅的現象」。不錯,「不」就是性,下面就是相,你看出來了嗎?「不」就是性,現象有沒有生滅?「有」。現象有沒有垢淨?「有」。現象有沒有增減?「有」。現象有沒有生死?「有」。有沒有迷悟?「有」。有沒有佛跟眾生?「有」。有沒有苦樂?「有」。你悟到了嗎?沒有跟有,不是生滅嗎?「不」,它不是生,它也不是滅;它不是垢、它也不是淨;它不是增、也不是減,它都不是。你現在注意看,我的手本來放在桌子上,我現在手要舉起來,好不好?我現在手要舉起來,這叫做諸法因緣生;接著我的手要放下,這叫做諸法因緣滅。如果你是執著現象的人,你只看到我的手的,舉起來跟放下來,你永遠都看到生跟滅,但是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你們再看一遍,你們現在有沒有看到我的手升起來,知道還是不知道?「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看到我的手放下,知道還是不知道?「知道」。你那個知道,有生滅嗎?你剛才看到,我的手抬起來跟放下的那個知道,有生滅嗎?「沒有」。懂了嗎?這個沒有生滅嘛!你那個知道,沒有生滅;你那個知道,是不是現象?不是現象啊!你那個知道是有形有相,還是無形無相?「無形無相」。無形無相的那一個,就是你的真心。你要去察覺,本來就知道的那個知。那個知我過去講過,那個叫做靈知,靈靈的覺知,那個靈靈的覺知,沒有生,沒有滅,它叫做不生不滅。 

           現在注意看,這個毛巾是乾淨的,我現在把它擦一擦,這個毛巾現在變髒了,你知不知道這條毛巾,本來是乾淨的,知不知道?我現在擦了都是粉筆灰,你知不知道?你那個知道,有沒有垢跟淨?你那個知道沒有垢,你那個知道也沒有淨,你體悟到了嗎?你看我的手掌,我現在幾隻?「一隻」。現在幾隻?「五隻」。一隻叫減,五隻叫增,一隻跟五隻,那個知道,有沒有增減?聽不懂的舉手,聽懂的拜託都舉手,你全班舉手我才甘願,聽懂沒有啦!哪裡聽懂?不懂你說。「師父,那個增減如果是記憶的話,是會增加」。我現在不談記憶,因為我們學習它會增加,我不談記憶,這幾隻你知不知道?「一隻」。知道這幾隻?「五隻」。這個知道,有增減嗎?「知道不會增減,這個是現象,現象當然只是知而已」。我現在談的知是現象?「對啊!那個是我們看到的是現象」。你那個知是現象,還是我的手是現象?「師父的手是現象」。你那個知是什麼?「我的知是無相的」。是什麼?沒辦法說是什麼?沒辦法說是什麼!說是一物即不中!你是透過我的現象(手),你才察覺到知,你知道嗎?你沒有透過我的現象,你還不知道,你能知,這叫做藉相顯性。為什麼要藉這個相(手)?沒有這個相,你還沒辦法悟性。知不知道救護車的聲音?「知道」。知不知道,救護車已經沒聲音了?你要體悟那個知,但是你不要在知,妄加個分別。如果那個知,妄加個分別,你就會變意識,純然的知那就是本心;但是加以思量分別,那就叫做意識,這一個很重要。你現在透過這個相,才知道這個性,你的性在哪裡?「無形無相」。那這樣不是一潭死水嗎?「在這裏」。你再做一遍,不是你再做一遍啦,你知道嗎?「知道」。答!你的佛性在哪裡?「在作用」。換你問我,「請問師父,你的佛性在哪裡?」有!這樣知道嗎? 

           來!你再問,「請問師父,有!是什麼?」這樣知道了嗎(手掌拍桌子)?我沒有佛性,我不會答:「有!」;我沒有佛性,我不會拍掌;我沒有佛性,我不能呼吸;我沒有佛性,我不能講話;沒有佛性,你不能運作,所以說佛性是什麼,根本答不出來。「有!有是什麼?」這個是什麼(手掌拍桌子)?有,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什麼?「非相」。所以藉「用」悟「體」,會了嗎?透過這個(用)領悟性體(體),性體就是空!就是無相!那個沒辦法說,知道嗎?這樣明白了嗎?「稍微明白」。來明白的舉手幾個?好放下!放下!來不明白的請問,「師父說過見聞覺知下的知的話,都是真心的用,那是現在講的剛才講的那個知,藉用是顯體」。黃蘗禪師這裡不是講過嗎?你們有沒有看到「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這裡黃蘗禪師,他認為見聞覺知不是本心,這個關鍵你要注意哦;但是其他的禪師,有人認為見聞覺知就是本心,這個我要跟你說明。你可以去看公案,像普照禪師他就認為見聞覺知就是;但黃蘗禪師他認為見聞覺知還不是,它其實只是它的作用,現在的關鍵是什麼?現在的關鍵本體的東西,你找得到嗎?你要怎麼找,你可以教我嗎?空性找得到嗎?這個是本體(體),這個是空性(性),心是無形無相(心),這個(心、性、體)找得到嗎?你找這個對嗎?這個是用找的嗎?這個有辦法找嗎?有形有相才可以找,無形無相你怎麼找?這個是要靠你悟,這個要靠你領悟,為什麼需要這些善巧?沒有透過這樣(體、相、用)你很難領悟。像上課之前我問同學,我說什麼是實相?同學就跟我解釋說:「師父,所謂實相嘛,就是無相,無相嘛就是空。」我說:「我不聽你的解釋,你有沒有實相?」他說有,我說:「那你實相怎麼用?」他說:「所謂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我說:「我不是要叫你解釋,你為什麼要解釋給我聽?我只問你說實相怎麼用?」他靜靜地說:「師父我不懂。」我說:「不懂怎麼有一個人在說話,現在在講話的就是實相的妙用。」這樣懂了嗎?不是叫你去解釋啦!

           大家讀經典習慣了人家一問,常常都會一直解釋,對不對?我說:「我不要叫你解釋,我只跟你講說你就用給我看,看看你會不會用?」這個部分不懂的舉手,我說到你懂,心悟今天怎麼沒有來?「身體不適」。你不錯今天還會來,以前的你是不會來的,哪裡聽不懂?你不會講,我現在在喝的這個是什麼?「茶」。你今年幾歲了?「六十」。你十歲的時候,知不知道這是茶?十歲的時候,你十歲那個知,幾歲?妳十歲那個知,有沒有老?但是你身體老了,你知道嗎?你十歲就知道這個叫做茶那個知,但是經過五十年之後,你那個知,從沒有老過?但是你的青春老了,你的色身老了,那個叫做生滅法;那個十歲能知,跟現在那個能知,都沒有老過,那個就是你的本心,這樣知道嗎?這樣哪裡聽不懂,講你的年紀就比較親切。來!你什麼時候有白頭髮?「三十歲的時候」。三十歲就知道,今年你跟她差不多了啦!假設又經過三十年,所以你那個知也是一樣,你那個知沒有生滅、沒有增沒有減、沒有垢沒有淨、沒有老也沒有少,這個東西叫做不生不滅,這樣妳會害怕身體死亡嗎?「漸漸不會」。因為你的身體跟你的頭髮是一樣的,所以如果你能夠明白這個概念,你不會擔心你的頭髮,因為你知道頭髮是生滅的,但是你那個心呢?它是不生不滅的,你知道這個道理,你也不會擔心生死。因為你知道這個身體是生滅的,你的法身是不生不滅。所以如來會不會死?你們讀過《涅槃經》,可不可以說如來死?可不可以?不可以說如來死,如來怎麼會死?懂了嗎?「師父,請問一下」。好你說,「所有的呈現出來的都是實相嗎?任何一個動作任何一個言辭,所展現出來的,全部都可以叫做實相嗎?」沒有錯都是實相。你的頭髮是不是色、你的身體是不是色、你的錢是不是色,色即是空當下就是。所以這個色就是你所講的全部,所有的全部當下都是這種狀態(色即是空)。現在我所講的,你不要停留在說:「師父,我知道真心跟妄心了」,這樣講還不太對。因為如果你認為說:「哎呀!師父,我知道!我知道!這個叫做真心(六不),這個叫妄心(生、滅;垢、淨;增、減)。」真心跟妄心難道是兩個嗎?真心跟妄心難道是兩顆心嗎?是不是這樣?不是哦!下面這一排(生、滅;垢、淨;增、減)叫色,上面這一排(六不)叫空,所以當下是什麼?假設你說這個叫做真心,這個叫做妄心,你只要悟到色即是空,色就是生滅的妄,即妄即真;即妄即真,世間是不是幻化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幻化的,從一粒微塵到一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幻化的;但是所有的幻化的現象,當下亦是真。禪宗才這麼說:「青青翠竹,無非法身。」「青青翠竹」是色;「無非法身」就是空,了解了嗎?全部都是!這個叫做一真法界。 

          《六祖壇經》五祖弘忍為神秀怎麼開示?「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我看你們的表情,好幾種表情,因為同學是這樣問,所以我加以解釋,就是這個樣子,這樣才會透徹。如果你知道說,「哎呀!這個是性,這個是相;這個是真,這個是妄,而不知道真、妄是不二」,那樣你沒有透徹。二乘人就是把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拆開,大乘人就是知道不二,所以佛法是什麼法?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才是大乘法。「藉假修真,也是這個意思嗎?」對啦!真亦是假,假亦是真;真假都是假名,方便說啦!方便啦!知道嗎?都是方便說!要聽懂方便說,所有的文字都是方便說!你要看得懂,不懂方便就會掉入爭執,大家在爭誰對誰錯?都是方便說,這樣懂了嗎?會不會?歡喜的怎麼沒幾個?為什麼?「還活在妄中」。你們《心經》,背這麼久了,有看過這個(六不)重點嗎?有看過嗎?重點!所以你只要看到這個樣子(六不),你就會知道說,哦原來《金剛經》都這麼講,但是《金剛經》不是用「不」,《金剛經》用什麼?用「非」,莊嚴即非莊嚴,世界即非世界,微塵即非微塵,《金剛經》是不是都用非?它的意思是一樣,是一樣的那個意思,這樣懂了嗎?如果不懂要透過這段文字(藉教悟宗—藉典悟心,藉相悟性,藉用悟體),好好地體悟,你一定要藉由現象、作用,來體悟那個不生不滅的本心、本性,這樣可以了解了嗎?現在唯傳一心講的是要講這個哦,他不是要講其他的,這個一定要聽懂,這個只要是聽懂,你才有資格說:「啊!我已經悟啦!悟後起修,我要開始修了。」 

            還有誰不懂?你怎麼不敢看我,懂了嗎?「大概」。為什麼不要確定呢?只能大概。「本體不離相、用;相、用不離本體」。會了嗎?以後就看你了。但是你雖然會了,你會不會起無明?會還是不會?「會」。因為你雖然知道,無明是妄,真心是真,但是問題,你現在看到的都是什麼?都是你那個菩提清凈的自性、還是無明?「無明」。你看到的都還是煩惱,對不對?你比較常看前面還是常看後面?你會不會懷疑你沒有後面?會不會懷疑啦?「不會」。你現在只常常看到煩惱,所以你是不是很懷疑說,人真的有一個清凈的佛性嗎?人真的有一個菩提嗎?你會不會這樣懷疑?會不會懷疑?眼睛不能看眼睛,這樣知道嗎?眼睛不能看眼睛,你有沒有看到我?你透過看到我,才知道有眼睛,知道嗎?但是眼睛永遠沒辦法看到眼睛,體悟到了嗎?「照鏡子啊」。沒有鏡子你也看不到眼睛哪,你看到我跟看到鏡子,道理是一樣的,這樣對不對?沒有透過那個相,你能看到嗎?有沒有體悟到,沒有透過那個,你能看到嗎?沒有透過那個,你怎麼會知道呢?所以你們不要一直說:「現象我不管啦!」什麼叫做現象我不管?「反正所有相都是虛妄的」。「作用我也不管啦!反正我就是要去找我的佛性」。怎麼找?離開了現象跟作用,我問你,怎麼找?你怎麼找也找不到。同理可證,心不能知心,所以你們都用一顆妄心,想要去知道真心,了不可得。不可思,你怎麼想你都找不到;也不可議論,因為你的語言文字都是現象作用,這樣對不對?所以你要透過那個,再回來看到那個;什麼叫做要透過那個,才能夠看到那個?透過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你才有機會見到實相般若。但是離開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了不可得,怎麼去證悟實相般若? 

            《華嚴經》說:「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這一句話跟《六祖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一不一樣?一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沒辦法,真正去明白這一顆心,尤其心的本體、現象跟作用。我們姑且把它說,叫做真心跟妄心,假設你不能夠徹底地明白它,你說你要修行正道,你要步上正道,你要踏上菩提道,你要走上八正道,了不可得;你要往哪個方向前進,也就是說你根本,沒有辦法去明白。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個道理,如果你已經明白了,接下來你會用嗎?接下來會不會用?佛法就是談心,接下來你會不會用你的心?會不會用?會,怎麼用?我聽聽看,「隨緣度日」。我這麼說好了啦!你現在用什麼心在聽課?「真心」。真的心,應該是虛心吧,我聽你說得怕怕的,沒有!你用真心在聽課嗎?等一下九點半會不會下課,你用什麼心下課?「也是啊!就是平常這樣子」。也是什麼心下課?「真心哪」。明天去上班遇到難纏的客人,你用什麼心處理?「真心對待他啊!」好!你講對了,假設這些理論你會了,假設這些理論,假設你真的會了,我就說恭喜你,這叫做解悟,也就是說在理解上,你已經領悟了。但是你還要透過行悟,你還要透過實踐,你要透過什麼實踐?你要透過你接下來的生活,來實踐你所領悟的那個什麼?依黃蘗禪師來講,那個叫做什麼?那個叫做無心,黃蘗禪師說是無心的這個名詞。 

             我們爲什麼叫做禪心學苑?為什麼叫做禪心?「禪心就是無心」。禪心就是佛心,就是你講無心,對啦!你不用懷疑啦!所以從今天開始,你應該用佛心來生活,會嗎?你會用佛心來生活嗎?會還是不會?你會不會?我問你一下,會不會用佛心來生活?你上課有時候會用昏沉的心聽課,知道嗎?你要一個半小時,都保持清醒的心來聽我的課,知道嗎?你如果昏沉就聽不進去,會不會用佛心生活?「會」。你都沒有問我,什麼叫做佛心?「佛他的那個大慈悲心,怎麼能夠去想象?」好!講得很好,我加以解釋什麼叫佛心?比如說,禪心是一個禪者的心,一個禪者的心,是什麼心?即心即佛嘛!對不對?所以那一顆心,一定是佛心,佛心是什麼心?佛心就是菩提心,你讀《金剛經》從頭到尾,都是菩提心。你們可以好好回去看《金剛經》,從一開始「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直到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頭至尾沒有離開「菩提心」這三個字。所以佛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智慧的心、慈悲的心、清凈的心、平等的心、隨緣的心、無礙的心、平常心,這樣會了嗎?那樣你以後可不可以,用這種心來對待我嗎?可以嗎?這樣會了嗎?說說看,剛才的理論都不要談哦,當作擦一擦,你們都知道了。現在就是功夫,你可以從今天開始,你的生活就是用佛心生活嗎?會不會?「會」。 

           我請問你一個問題,掃地是平常事還是佛事?「佛事,用佛心掃地」。同學講得好,我正式解釋,用佛心做事全部都是佛事;不是誦經、不是拜佛、不是念佛,不是到寺院去打掃道場,才叫做佛事,你不要誤會,這樣知道嗎?而是我用佛心,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大大小小都叫做佛事;如果用魔的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叫魔事;用凡夫的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叫做眾生的雜事。所以不要用凡夫的心,用眾生的心,在那邊誦經啦!禮佛啦!念佛啦!坐禪啦!還不是凡夫,這樣會了嗎?你比較喜歡摘花,還是掃廁所?「掃廁所」。你對花過敏嗎?「兩個都喜歡」。如果說我喜歡摘花,因為花比較香,但是我不願意掃廁所,因為廁所有味道比較臭,那你就掉入有垢有淨,那你察覺到了嗎?有垢有淨的心,那就是凡夫的心,那就不是佛心啦!這樣的佛心,能夠明白了嗎?這樣會了嗎?「請問師父,佛心跟無心差別在哪裏?」名詞不一樣,佛心我為你解釋,用佛的心過每一天的生活;用佛的心對待每一個人;用佛的心做每一件事;用佛的心念佛、打坐、參禪,如果不做佛祖,我的頭砍下來給你,會了嗎?「不會」。好!不然你用什麼心修行?你教我啦!你用什麼心修行?你要用一種痛苦折磨的心修行哦,哪裡不會?佛心是清淨心啊!清淨心不會,對不對?你會了嗎?清凈心比較好學,還是不害人的心比較好學?應該是不害人的心,比較好悟吧!這樣對不對?不害人的心,應該比較好悟吧!利益他人的心,也是比較好悟啦!那佛心就是先以利益他人的心,來對待別人,這樣會了嗎?這樣有沒有什麼問題?比如說,像同學們常常都在這邊值班,禪印說沒有問題,秋桐有問題?遇到境界不一樣,那是不是佛心就不敢說了,說不定會生起一個很潑辣的心,你們不敢有把握嗎?好,來,問!「沒有智慧的心,算不算佛心?」沒有智慧有佛心嗎?我剛才講佛心有沒有包括智慧?有沒有包括?有沒有啦!你在打瞌睡嗎?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求什麼?求佛的智慧,你現在不是要修行嗎?以禪宗要修行很直接,端看你現在什麼心?不用這麼囉嗦!也就是說你接下來的每一天的日子,你是用什麼心?其實你就可以看得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你用佛心來看這個世界,其實你就很容易知道每個人是佛,你也很容易知道當下就是凈土。假設你不用佛心,你的心是很難以擺平的,你也沒有辦法會很平等地,去對待一切的眾生,你是很難的,為什麼?因為你是用那一種好惡、貪嗔的心來看眾生,你怎麼有可能平等對待每個人呢?不可能! 

           關鍵是在你是什麼心?不是別人是什麼人?你是什麼人跟我無干,我是什麼心我自己負責,這樣會了嗎?你是什麼心自己負責,但是你真的是佛心,就可以看得到諸佛常現前,就能夠看到「則見如來」,我見到了如來。如來,如什麼而來?趁著真理而來。我是把關鍵直接跟你講,用佛心!你平常跟別人在一起,你就可以看到你是什麼心?這一個佛心,已經包含戒定慧,要注意我這一句話,我講的這一顆心,已經具足一切的戒定慧,佛心不可能犯戒;佛心不可能沒有禪定;佛心不可能沒有智慧,只要缺一,那就一定是凡夫的心,那就不可能是佛心。你說有沒有可能?你決定!如果你今天做佛也很簡單,我心是佛心你就是佛;你心不是佛心,你怎麼修也是凡夫,為什麼?以凡夫心來修聲聞亦是凡夫;以凡夫心來修緣覺亦是凡夫;以凡夫心來修菩薩道亦是凡夫,有什麼好商量?你以為你修六波羅蜜你就是菩薩?以凡夫的心來修六波羅蜜,是要怎麼修?你教我一下?大家都在看那個法,都沒有看到你的心,其實是你的心在決定,你會不會成就的啦!不是對方告訴你什麼?是你的心!譬如我這麼講,我教得好不好?如果你偷懶有用嗎?我教得再好,也沒有用嘛!所以關鍵不在我,關鍵在你;我教得好不好跟你不相干,你是什麼心來學習?我縱使用念的,你用佛心來聽,你也會成佛。為什麼?我雖然不解釋,我直接念黃蘗禪師的話給你聽,你也會開悟,相不相信?有一種講經真是這樣講,有一種講經是不加以解釋,就是用念的,有這種講經的方式哦,古時候有啦!現在的人聽不下去,他完全不加以解釋,就是覆誦釋迦牟尼佛的《妙法蓮花經》,他用念的,這個是誰說的佛說的,不加以解釋,只是念經文,如果你用佛心來聽,你也會開悟。假設我現在是全世界,最會講的演講家,你用散漫的心來聽,你也不會開悟,你怎麼聽也不會悟。所以是你的心在決定的,非我也!你不要誤會,非我也!我只是道具,知道嗎?我只是路人甲!路人乙!所以如果能夠明白,回去不要說用用看,你回去你就會看到只有兩種心,什麼心?眾生心還是佛心而已,我看你大部分都看到衆生心,還是佛心?

 

閱讀 118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日, 16 十月 2016 19:48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