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一, 03 十月 2011 17:42

六祖壇經講記(77)

作者  釋達觀 / 講述  無念齋 / 整理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
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來請法不向祖師禮拜,便是傲慢。我們去請法要跟人家頂禮。【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你既然誠意不夠,乾脆不用了。罵人也要有勇氣。【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也就是說你會這麼傲慢,你心中必然有什麼值得你傲慢。〔蘊習何事耶〕,就是你到底做過什麼事?所以你才會表現出這麼傲慢的樣子。【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你們自己看看,一部《法華經》六萬多個字,念〔三千部〕要多少年?一天念一部,夜以繼日,你可以嗎?念得很熟的最快要五個小時。每天誦一部,這樣的人算很厲害,夠精進。〔三千部〕差不多要八九年,這需要功夫。如果你的功課定太多,一般人都會中斷,不會持續。能念三千部還是有功夫,要傲慢也要有道理。【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六祖大師看他的表現,就知道他不懂《法華經》,就叫他再回去念一萬部。你念一〔萬部〕,還要明白《法華經》的〔經意〕,而且〔不以為勝〕,沒有自以為了不起,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我肩並肩。意思就是說:「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我談一談。」【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責備他,〔負此事業〕的〔〕就是自負,〔事業〕就是誦《法華經》三千部。意思是:「你誦《法華經》三千部就這麼自負,都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什麼過失?貢高我慢。【聽吾偈曰:禮】頂禮。無論我們向佛菩薩頂禮,還是向法師頂禮,目的是要降服你的傲慢,但你卻不頂禮,就代表你傲慢。【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我們今天為什麼那麼多罪過?都是從「我」而來,都有個「我」,無論你現在行善也好,只要是有「我」,那個善不純,不是真善,是沽名釣譽。你看看這句話,誰沒有罪過?每個凡夫都是有「我」,難怪我們障礙這麼多,因為我們造這麼多罪都不知道。【亡功福無比。】誦《法華經》三千部的功夫,如果你不執著這個功夫,你報就無所限量。成佛的《法華》呢!誦《法華經》是很不可思議的呢!你能夠誦三千部,又能夠不執著這樣的福報,在《金剛經》所講的就是「「無住相佈施」,「其福勝彼」。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你們以後取名字要注意。【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讚歎他,很精進地誦《法華經》。【空誦但循聲,】但是不懂經義。【明心號菩薩。】你誦《法華經》要懂佛心,要明白你的心,明白佛心和自心才叫〔菩薩〕。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法華經》是為菩薩講的。【汝今有緣故】和六祖大師有因緣。【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講一個字,講的就是道本無言。本體的東西本來是無言無形無相的,不可以來形容它。如果說它是什麼,都是妄。有人常講「越描越黑」,本體不可以描述,所以才越描越黑。【蓮華從口發。】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概念,你才能夠真正明白《妙法蓮華經》到底在講什麼。所以你要聽聽不到的聲音,你要看看不到的世界。大家看到的都很膚淺都很表面,都是假相。【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向六祖大師懺〔〕。【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六祖講得多好。你們在讀經典,請問,是經典講錯還是你自己不懂?這個講得很直接。我們不可以以凡夫之見,來批評聖人之言。就好像有人批評《論語》過時了,批評《道德經》太不切實際,或有人批評佛經太消極了。我們自己執迷不悟,自己看不懂卻不知道。如果連聖人都不臣服,你要臣服誰?臣服你自己嗎?如果是這樣,你自己又是什麼樣子?反觀回來,才知道我們自己太無知了。〔法即甚達〕,經中講得很清楚。〔汝心不達〕,自己沒有下功夫才不通達,所以心有障礙。〔經本無疑〕,經中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汝心自疑〕,自己生起了障礙迷惑,讀這本經怎麼會懂?!我之前教過《楞嚴經》,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就有一個同學說:「老師,您不要教這部佛經,因為這本佛經是偽經。」我就笑笑說,如果這本經是偽造的,那偽造的人也太高明。為什麼?那個人根本是佛,不然他怎麼能夠仿造這樣的思想?你對這本經這樣讀它有什麼意義?你怎麼會懂呢?所以大家要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才是重點。

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這就是問題了。你們有在誦《金剛經》,《金剛經》以什麼為〔〕?我們自己在讀,但是你不知道它的宗趣,它的根本思想到底在談什麼。被這樣一問,法達講不出來,他的意思就是:「我只會誦經而已,哪裡知道什麼宗旨。」這就看出來我們在學東西很盲目,不明白。你清楚再去學好不好?不要不清不楚。我還是建議各位,因為經典太多,在讀之前,還是要先請問內行人。比如:「師父,我比較喜歡讀《般若經》。」我就跟你說要讀哪幾本。比如你比較喜歡讀唯識,那我就跟你講應該讀哪幾本。至少人家跟你講你應該怎麼讀,否則讀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讀什麼。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六祖壇經》很多地方六祖都說他不識字,但是有人考據說六祖識字。他識不識字不是我關心的重點,不要掉入爭辯或考據,就像胡適先生考據說《六祖壇經》不是六祖說的,胡適先生這樣考據沒有意義嘛!我比較關心六祖講什麼。【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六祖大師慈悲,叫法達念給他聽。以六祖大師的程度,不需要全部聽完。方便品是《法華經》的第二品,這樣也要一個小時。【師曰:止!】六祖大師已經知道這本經在講什麼了。【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世尊再怎麼譬喻也沒有離開這個道理。【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諸佛為什麼來到這個世間?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告訴你〔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眾生皆有佛性,他要教你覺悟的知見,解脫之道,他要教你如何解脫生死,這是佛來到世間的目的。《法華經》講的就是世尊的本懷,他真正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他都是權巧方便,大家要謹記在心。

世人外迷著相,】我們處在這個世間,我們對世間所有一切外在的現象著迷。外面這個世間你都看得到,你都迷。〔外迷著相〕執著的就是緣起。【內迷著空;】執著的是性空,這樣講也不對。緣起性空是一體的,不可以執著緣起否認性空,或執著性空否認緣起。這句話原則上就是跟你講空跟有都不可以執著,所以你不可以執著你已經跟空相應了,連這個概念你都不可以有。【若能於相離相,】不執著緣起。【於空離空,】不執著性空。【即是內外不迷。】不執著體,不執著用,不執著性,不執著相,都不執著。【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如果你能夠這樣領悟,就是見性了。這樣的知見才是佛的知見,才是開悟的知見,你們要有這樣的知見。為什麼八正道一開始就講要有正見?這個就是正見,就是最徹底的正見。對聲聞人來講,正見就是四聖諦;對緣覺來講,正見就是十二因緣;對菩薩來講,正見就是六波羅蜜;但對佛來講,正見就是緣起性空。這一點是大家要謹記的,六祖大師所講的就是這樣的法,就是最徹底最上乘的法。【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簡單地說就是〔〕〔〕〔〕〔〕。【若聞開示便能悟入,】你們今天來上課,就是聞〔開示〕。〔〕就是開啟,〔〕就是指出,指出眾生皆有佛性。但你不見得悟,所以還要你〔悟入〕。跟你講你有佛性,但你並沒有悟到佛性。我們一般在談禪這個字,指的是禪定。除了禪宗,禪宗的這個禪字不是禪定的意思,是悟的意思,大家要分辨清楚。人家說叫你參禪是叫你悟的意思,就是這裡所講的悟入。你要〔悟入〕啦!大家聽課,假設沒有悟,那就是皮毛。所以要悟,悟佛到底在講什麼。【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也就是說你能夠透過佛法的開示,再加上你自己的體悟契入,你就可以見到自己的本性。〔開示悟入〕這四個字可以配「信解行證」這四個字,〔〕可以配「信」,〔〕可以配「解」,〔〕可以配「行」,〔〕可以配「證」。六祖大師是直接了當來談它的意思。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為什麼六祖大師會講這一段?看過《法華經》的人,感受會比較深。沒有看過的,比較不容易知道六祖大師為什麼這樣講。在《法華經》《方便品》裡,佛有談到這樣的一個概念:只有佛跟佛才能夠知道佛的境界,其他的人不能夠瞭解。現在法達就掉入這個陷阱,他認為我們一般人是沒有機會去悟到像佛一樣的境界,所以六祖大師才會提醒他〔汝慎勿錯解經意〕。各位,哪個不是佛?沒有錯啊,唯有佛與佛才能知啊,那你不是佛嗎?所以事實上一般人自我障礙很深,我們認為我們不是佛,所以我們聽不懂,我們不能夠明白。真的嗎?六祖大師說:「你不要認為我輩無份。」也就是你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機會。如果你這樣去理解,事實上你就是誹謗《法華經》。【彼既是佛,已具知見,】〔〕指的是法達。你就是佛啦!你也同樣具足這樣的知見,就是《壇經》所講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用更開?】你從自己悟入就好,何必心外求法,希望別人幫你開啟呢?【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六祖大師這樣鼓勵法達,意思就是說佛的知見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的知見,你們相信嗎?上個禮拜在臺北上課,我講一個概念,什麼叫頓悟跟漸修。有同學跟我談這個問題,我說這個問題不要談。為什麼?我現在講,你明白就叫頓悟,你不明白就漸修,那還有什麼好談的?這個不需要辯。就像六祖大師這樣說,你懂就頓悟,不懂就漸修,有什麼好談的?佛的知見就是你的心,簡單地講,你要到哪邊去找佛?你就是佛。明白這一點,就在那個當下,你自己一覺醒了,很多事情就會明白。但是,問題是,我們潛意識當中不能夠相信。為什麼?因為自己沒有修行,因緣未具足,所以人家跟你講沒有辦法。法達為什麼能開悟?人家有誦三千部《法華經》的功夫。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眾生為什麼不明白自己是佛呢?這個概念事實上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你的自性被你的貪瞋癡,被六塵的境界,被所有的因緣所干擾。〔外緣〕就是六塵,〔內擾〕就是六識,我們被這些六根接觸六塵產生六識的境界干擾,之後就好像被人家控制。你好像總活在動盪不安當中,因為你沒有活在如如不動的狀態,你看到的都是動盪不安,所以心不會靜,不能夠明白自性的本質,不能夠體悟。因為佛慈悲,所以勞駕佛從〔三味〕就是從定中起,佛本來如如不動,但他為了度化眾生的關係,所以要勞他〔苦口〕婆心來告訴我們。〔勸令寢息〕,〔寢息〕就是止息的意思,勸我們止息這一切的妄想。大家不要再胡思亂想了,不要抓著你的腦袋不放,你只要一止息你就見到了。但是你一思想,你都不會見到。這樣的概念在《壇經》裡面講過很多遍了,秉息諸緣,勿生一念,你當下就能夠見到那個本來面目。《六祖壇經》常常用這樣的手法開示很多人見性。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一個人心只要有不善念,就是眾生知見。你的念頭只要不善,就是邪就是惡,就是眾生知見。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要勸人家時時觀照,或勸你要念佛呢?因為你不念佛你就會〔開眾生知見〕,你不時時刻刻觀照自己,就會為非作歹,那不是很危險嗎?【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心只要是正,只要時時有善念,這不是〔佛之知見〕嗎?你不這樣修,你要怎麼修?六祖大師所講的《壇經》真的是很實用,沒有很抽象。你能夠這個樣子,就是〔開佛〕〔知見〕,否則就是眾生知見。所以大家不要一直用眾生知見看這個世間,那沒有意義。【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你知道什麼叫〔世間〕法,什麼叫佛法了嗎?〔出世〕間法就是〔開佛知見〕,你就能夠解脫生死,但是如果你用眾生的心在過人生,那就是〔世間〕法。六祖大師的解釋總是和別人不一樣,他總是能夠講出它的內涵,而不是解釋名詞。【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這就是六祖大師勸法達,執著一天到晚誦《法華經》,以為這就是他的定課。每天的功課就叫定課,功課以外的就叫散課。不要只有每天這樣誦經,這樣從頭一直念,就跟犛牛在追它的尾巴一樣,一直繞,這叫輪迴。但你讀這一段不要誤會:「啊,從今之後就不要再誦經了。」他只是跟你講不要執念,重點是你不要執著。還是要誦,要做,但是不要執著,應該做的事你都要做,但是你全然不執著。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法達問:「假設我懂了《法華經》的意思,那我從此不用再誦了?」這當然是不對啊!【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法華經》有什麼過失?難道它會障礙到你嗎?開悟了不是不用做,你不要以為已經領悟了就不用做了,那是懶惰,是理事沒有圓融。【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跟〔〕在於自己。你要有所〔〕還是有所增〔〕,還不是靠自己?你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人,要不要長進,都是你自己,跟經典有什麼關係呢?【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這句話很有名,告訴一些要誦經,但不懂,不會用經中的涵義去生活去力行的人。如果有人問你每天在做什麼,事實上人家是在問你怎麼修行,如果你說:「我每天都靜靜地自我反省,遇到事情我都能夠冷靜去處理。」這樣我反而能夠讚歎你。如果你說念佛經幾千幾萬部,你不見得懂,但我不是否認你這樣做,我要聽你真正修行的功夫,要聽你講出來,你有功夫在這裡,〔口誦心行〕,你在誦經,但是經中的涵義你懂,才能夠依教奉行,落實在生活,你就懂。你只會誦經,不會用在日常生活,你就是被這本經所綁所困所轉,那不是太冤枉嗎?!【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你誦這本經這麼久,但你跟它的〔〔〕理完全背道而馳,那不是跟它當個冤家嗎?【無念念即正,】念念不執著就是〔〕。【有念念成邪。】念念執著就是〔〕。【有無俱不計,】也不可以有個概念說「我念念不執著」。有修沒有修,有境界沒有境界,全部拋一邊,兩個都不執著。【長御白牛車。】就是一佛乘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樣你就可以駕馭你的佛性。

達聞偈,不覺悲泣,】之前他《法華經》雖然沒有悟,但已經誦了三千部了,所以經六祖大師一點,他就貫通了。你們沒有很熟悉《法華經》,所以你們的感動很有限。這跟你過去的背景有關係,你讀得深,給你點一下,你就聽懂了。《法華經》你看一兩品,看方便品就好,看完再來跟這個公案搭配,感受會更深。【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迷失在自己的邪知邪見很久了。不要我今天講完,你都還不承認自己迷失,那開悟就更不用講了。

 

 

閱讀 6350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11 三月 2015 08:18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