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四, 18 五月 2023 19:54

金剛經實踐 67-3 2023.04.16 午

作者  釋達觀 講述

 

壹、菩薩道

此依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所分的兩個階段。

rergr 67 225qw

 

三乘之修行道次第

rergr 67 3t5vv2h2

 

註:《大般若經》:「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菩薩行,以三心為基本 ── 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

一、般若道: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般若道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

二、方便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方便道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0、學習佛法:一般學佛者,雖然聽經聞法,拜懺、放生、抄經、念佛、禪修等,但連世俗的菩提心都未發,大部分停滯於此。

1、發心菩提(資糧位):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

2、伏心菩提(加行位):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

3、明心菩提(見道位):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

  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名得真菩提心。

  註:《學佛三要》說: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有了信願,還要能夠實行,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此願行二種菩提心,還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由此而更進一層的,名【勝義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

  「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這樣,菩提心統攝著信願、大悲、般若,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

4、出到菩提(修習位):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

5、究竟菩提(究竟位):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

貳、經文

rergr 67 3

 

第十分「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此段重在「得」字。明其雖得而不住得相。與上文四果得無得相之意一貫,以引起下文,發心者應生清淨心,不應住色聲六塵等相來也。此中「法」字,是指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菩薩修行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

第十七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重在「法」字,以無法得菩提,證明上文無法發菩提之義也。此中法字,即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一切法,皆從因緣生,菩提法亦是因緣生,當體即空,豈有真實的菩提法呢?

 

 

PDF 講義  金剛經實踐 67 2023.04.16

 

閱讀 48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四, 18 五月 2023 20:27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