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六, 03 五月 2008 07:50

一缽千家飯

作者  蔡日新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479期


布袋和尚【1】一缽千家飯【2】

  一缽千家飯,【3】
  孤身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4】
  問路白雲頭

【註 釋】
  【1】即明州布袋和尚,《景德錄》卷二十七之本傳說他是明州奉化人,未詳氏族。據本傳所載,布袋和尚圓寂於梁貞明二年丙子三月,今案:《景德錄》的記載有,查史書,梁代並無「貞明」這個年號,僅陳代有一個「禎明」的年號,但與丙子這個年號又對不上號,僅在梁敬帝太平元年纔有丙子年,在西元為556年。布袋和尚的生平事跡並不非常詳細,《景德錄》說他「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葅才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布袋師也。」
  【2】選自《景德錄》卷二十七,《佛藏要籍選刊》十三冊738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3】千家飯:按照佛教的教規,僧人必須過行乞的生活,在《金剛經》中有「次第乞已」的記載,因而僧人所吃的是「千家飯」。
  【4】青目:在西晉時期,由於統治者的專制,造成了黑暗的社會制度。當時的知識分子往往不敢正視這種黑暗的社會現實,常常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表達。例如阮籍,他則不拘禮教,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表達他對社會的不滿。《晉書.阮籍傳》載他若是遇見了凡俗之人,則以白眼看待之;而嵇康齎酒挾琴來訪,而阮籍大悅,乃對以青目,這個典故在後世叫做「青白眼」。

【品 旨】
  這是一首體現禪家雲水生活的禪偈,同時也是一首清新雋永的禪偈。在禪家的偈頌中,布袋和尚這短短的二十個字,可以說囊括了所有表現禪家雲水生活的偈頌之精華。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正是禪家雲水生活的真實寫照。按照佛教的規矩:僧人一般是以托缽行乞為生,他們的行止應當是沒有定止的。且他們的行乞也是沒有貧富的分別與選擇,而是在行腳中次第乞食,足所到處便是暫時的依止之處。透過這兩句偈頌,我們不難看出禪家的這樣一種生活狀況:在那江南的秀美的山水之中,有一個風度瀟灑的僧人出現,他背著簡單的行囊,任運自如地在行走。儘管他一路風塵,不勝道里之艱辛,但他為了了生脫死,解決自己的生死煩惱,他是不惜萬里行程之遙的,這正是「趙州八十猶行腳,祗為心頭未悄然」的真實意趣所在。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僧眾的聚合共修,畢竟沒有獨自修持這樣殊勝,因而像布袋和尚這樣的孤身萬里行腳,正好是解決人生中終極問題的必要手段。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兩句,既是布袋和尚的人生理念的體現,同時也是他面對世界眾人多被利慾染得面目全非的境況的痛心,其中自然有蔑視權貴的成分存在,但更多的卻是對那些忘記了自家本分事的可憐蟲的同情。在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業障實在太深了,他們認賊作父,拋家閑走,在紛紜的名利面前弄得迷失了自家的主人公。對這些眾生,布袋和尚有三分是不屑一顧,還有七分是處以同情。你要知道:像布袋和尚這樣的大德,他的一生不知道要行腳多少地方,要見多少世面,尤其是有的眾生,他們執迷不悟,要度他們,是多麼地不容易呀!結尾的那一句「問路白雲頭」,使整個偈頌的境界全部得以圓滿地體現了。試想:行腳人的目的並不在於世間的是非紛擾與名利糾葛,他又何必要到人間去尋找道路呢?這一句從「虛」的角度寫來,給人以無限的意興,非常地耐人尋味,同時也暗示了讀者:禪師的行蹤將在那渺無人煙的曠遠之處,那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無法尋找得出來的。也就是說:生死未了,行腳就將不止,如果你要問路的終極,那就祇有到那白雲的盡頭去打聽好了。對於這一句,如果站在詩歌的角度上講,它給人的意象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享受,像那樣一種空靈剔透的境界,除了禪家以外,恐怕再也不會有人能夠道得出來了。惟其道路遙遠,則更加給人展示了一個邈遠的前景,而且也是一種意味深遠的境界,他給人的想象空間實在是無窮的大,無窮地幽邃。

  通觀全偈,雖然祇有短短的二十字,但在這二十個字之中卻熔鑄了無窮的藝術魅力,他給人的藝術享受是一種空靈、矌遠的意象,是一種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邈遠境界。站在禪家的修為上講,修行的境界是沒有止境的;站在藝術的意境上講,他給人的藝術空間也是無止境的,而且祇有通過讀者自己的想象纔可以獲得的。行腳僧人的含義及行為艱深,自然是不無勞累的,但面對人生的生死大事,身體的勞累並算不得甚麼,而生死事大,那纔是要緊的大事。在藝術上來說,有相的境界並不是甚麼深不可測的;而祇有那種無相的境界,纔是真正的藝術的上品。惟其如此,我們認為,布袋和尚的這首禪偈,無論是在表述禪家的雲水生活也好,還是在詩歌的藝術意境上也好,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閱讀 6544 次數
Our website is protected by DMC Firew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