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三, 12 十一月 2008 03:44

劉禹錫廣結佛緣

作者  楊在鈞 出處︰香港佛教月刊510期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772-842),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謫朗州司馬。這期間,他與佛教結下了勝緣,常與禪僧交往切磋佛理,研習經典,寫了多首頗具見地的佛詩和散文,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劉禹錫出生於唐大歷七年(772),卒於唐代宗會昌二年(842)。字夢得,祖籍中山今治河北定縣),居洛陽。早年曾學醫,廿二歲中進士,登博學宏詞科,工於文學。三十二歲授監察御史,與柳宗元等參與王叔文「永貞革新集團」,於唐貞元二十一年(805),進行了一場政治革新。這一年,唐德宗崩駕,太子李誦繼位,號順宗。唐順宗中風不能說話,只好依靠原來在東宮伴他讀書的王叔文、王丕來幫他處理朝政。王叔文又起用了劉禹錫、柳叔文替順宗下了一道詔書,蠲免民間對官府的各種舊欠,停止地方官進奉和鹽鐵使的月進錢;降調江淮海鹽和地方池鹽價;取消宮市;召回前朝被貶的名臣,宣布京兆尹李實的貪污罪,並進行了一些重要人事調整。這一系列改革,當然觸犯了掌權的宦官。宦官頭子俱文珍勾結一批附和他的老臣,宣布順宗因為病重不能執政,擁立太子李純即位,號憲宗。順宗一下合,俱文珍等將王叔文處死,那些參與改革的官員也受到株連。憲宗下詔書,把原來王叔文重用的八個人一律降職,派到邊遠地區當司馬,歷史上把他們和王叔文、王丕合起來稱作「二王八司馬」。

  八司馬之一的劉禹錫被貶朗州(即今常德市)。按唐制司馬為州行政長官的正六品,完全是一個有職無權之閑官,不理事,且無官舍可住,劉禹錫只得住在城東招屈亭旁普通民宅。

  劉禹錫沒有公務纏身,有更多的時間讀書為文和游歷山山水水。達期間,他感悟到「視身如傳舍,閱世似東流。」(《宿誠禪師山房題贈》)總想尋覓一條貶謫苦悶的解脫之道。如是他接觸了佛教,想從佛教深邃的哲理中找到精神慰籍。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時期,朗州亦是佛教聖地。離城區二十華里的德山乾明寺就是享譽華夏的十方叢林,四方衲子紛紛來此掛錫。劉禹錫才常來此拜佛、參禪,與僧人探討佛理、佛法。經常亦有外來僧人來劉宅與其切磋禪理,「相歡如舊識,問法到無言。」(《贈別君素上人》)。他與南岳衡山、牛頭山、楊岐山等處的禪僧如仲制、靈澈、元暠、如智、,慧則、廣宣、鴻舉、義舟、景玄、惟良等以及日本僧人智藏有廣泛交往,有的交往還很深。柳宗元《送元暠師序》曰:「元暠師居武陵(朗州)有年數矣,與劉游久且昵。」劉禹錫送僧詩二十四首,大多數是在朗州寫作的。在《送僧元暠南游》詩引言稱贊元暠「妙音奮迅,願力昭答。」劉表示「雅聞予佛而侒,亟來相從。」他從元暠那裡領悟到佛法的殊勝,感嘆地說:「予策名二十年,百慮而無一得,然後知世所謂道無非畏途。唯出世間法可盡心耳」。「予策名二十年」是指自貞元九年(793)至元和七八年(812、813),這二十年中,他正值廿二歲至四十歲的血氣方剛年華。貞元九年時年二十二歲登進士第,二十二歲擢監察御史,在此期間,他常與柳宗元、呂溫等「講疑考要王霸富強之術」,尋求解決社會危機的途徑。三十四歲時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後而遭貶謫。他的政治抱負未能實現,百思而不得其解。自從接觸佛法後,才悟到「世所謂道無非畏途。」只有「出世間法(佛法)」才能啟悟人心,拯救社會。他在朗州十年寫了近兩百篇詩文,其中不少是宣暢佛法,贊嘆高僧以及富涵禪味及禪境的篇章。其後,他為禪宗六祖大鑒禪師、湘潭唐興寺儼公、牛頭山第一祖法融大師、楊岐山故乘廣禪師等撰寫的碑文,以及撰寫的《佛衣銘》、《夔州始興寺移鐵像記》、《毗廬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成都府新修福成寺記》,均顯現了他受佛法的薰陶,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昇華,心身進入禪的新境界。如他在《贈別君素上人》詩引言中曰:「晚讀佛書,見大雄念物之普,級寶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熔惡見,廣疏便門,旁束邪徑。其所證入,如舟溯川,未始念於前而日遠矣。」「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在《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引言中曰:「以為盡妙理者莫如法門,變凡夫者莫如佛土,悟無染者莫如散花。故業於凈名(經),深達實相。」還談到禪與詩的關係,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言曰:「故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名聞於世者相焉。因定而得境,故滌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這都是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的心得。佛家認為,戒定慧三法相資,不可或缺,因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此三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關鍵也。劉文說:「定而得境」,使散亂的心水澄明,進入創作意境;開慧後遣詞造句,能得到精華而美麗的詞藻。這都是他達佛之知見,自家家珍的和盤托出。

  至令仍廣為傳播,並目刊入中學課本的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一篇頗具藝術特色且具禪趣的傑作。

  文章開頭兩句:「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意在引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一句,以揭示全篇主旨。接下便描述了所居陋室的清幽寧靜,和他的清高自得的日常生活,具體地表現了一種超脫市俗、閑居靜室的怡然自樂的情趣。最後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兩句,是借諸葛亮和楊雄所居的草舍來自贊陋室,流露了孤芳自賞的深意。文末一筆,借孔子的話,照應題目和文章入筆之處,意在表明居室雖陋,然而有「唯吾德馨」的君子居之,又有甚麼可鄙陋的呢?這樣,全篇都在「陋室」二字落筆,而中心卻在抒發作者志行高潔、安貧樂道的志趣,生動地表現了一個超塵脫俗的士大夫的雅興。銘文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將簡陋的居室點染成清幽的意境,這與「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祖堂集。慧忠國師》)的境界何其相似乃示!此種境界「是普賢文殊大人之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合。」(《同前》)

  《陋室銘》中有「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之句,諸多注家都不約同地注釋「金經,就是古時用泥金書寫的佛經。」這樣的注釋我不敢茍同。如按注家這樣的注釋推論,用泥金書寫的佛經稱作「金經」,那麼,用墨書寫的佛經就叫「墨經」,用朱砂寫的佛經就叫「赤經」了。不能這樣解釋。竊以為,劉寫的「閱金經」是說的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是佛家弟子必讀的經典。「金經」又是將《金剛經》三字簡化了。因為劉文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許多都是對偶句,「調素琴,閱金經」就是對偶句,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如果寫成「可以調素琴,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或「閱金剛經」就不對偶,十分拗口且破壞了全文的韻調。

  我認為劉禹錫研習《金剛經》是有成的,在他的詩文內可見其端。如《宿誠禪師山房題贈二首》中就有「法為因緣立,心從次第修。中霄問真偶,有住是吾憂。」「有住」語出《金剛經》,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為留住或安住義,即不要讓煩惱、雜念安住在心。劉詩「有住是吾憂」,即將煩惱、雜念安住在心,就是一種憂患。又如在《送僧元暠之南游》詩引言中亦有「繇是在席硯者多旁行四句之書」的句子。「四句之擴書」亦是指《金剛經》。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如果不是劉公受持讀誦《金剛經》,能在詩文中反映出符合佛理的言句嗎?所以將「閱金經」注釋成為「閱用泥金寫的佛經」是有違劉公原意的。

  劉禹錫與佛教結緣的另一件事就是一婆羅門僧治好了他的眼疾。他的《贈眼醫婆羅門僧》寫道:

三秋傷望遠,終日泣途窮。
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見風。
師有金篦術,如何為發蒙?

  詩中說他中年時就患了眼疾,給他治療眼疾的婆羅門僧人即印度醫僧。這位眼醫用的是「金篦術」即是「金針撥內障術」,看來劉公的眼疾是白內障。

  佛教於西元前二年傳入中國後,許多印度僧人紛紛來華,他們即傳教又行醫,既是佛理精通的高僧,亦是精通醫術的醫僧。「金篦術」就是醫僧從印度帶來,並為中國醫學界接受並與中國傳統醫學結合、形成了中醫獨特的「金針撥障術」。歷史上印度的眼科是很發達的。《大般涅槃經》卷八《如來性品》記載:「百盲人為治目故,造詣良醫,是時,良醫即以金蓖術決其角膜。」龍樹菩薩眼科專著《龍樹眼論》、《龍木論》、《眼科龍木論》被譯成中文。唐。王燾《外台秘要》對白內障各期症狀都作了簡要的描述,並引用了齊州隴上謝道人撰《天竺經眼論》:「眼無所因起,忽然膜膜,不痛不癢,漸漸不明;久歷年歲,遂致失明。……此宜用金蓖術,一針之後,豁若開雲而見白日。」金針撥障術在唐代巳很盛行,著名詩人白居易四十多歲時白內障亦是金蓖術治好的。他在詩中寫道:

案上漫鋪龍樹論,合中虛貯決明丸。
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蓖試刮看。

  從劉禹錫的詩中可以看出,他患白內障是在中年,當時在朗州。此後未發現他再患眼疾的記截,說明印度醫僧的醫術高明,一針撥除迷霧,使他重見光明。醫僧與他結下的佛緣,更堅定了他學佛的信心,從而用佛法統帥自己的言行。他在政治上仕途不順,他的好友白居易說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生中有很長時間是在貶滴中度過的,但他們不恢心,沒有消沉,牢記(吾住是吾憂」,的真偈,不把煩惱安住心頭,更是心無掛礙,勇往直前,游戲人生。他謫居朗州、連州、宛州等地時期,深入民間,了解民情,並注意向民歌學習,力圖吸取民歌內容與形式上的優點,翻作「新曲」,使「善歌者颺之」,創作了《竹枝詞》、《浪淘沙詞》、《楊柳枝歌》等民歌詩體。這些詩題材多樣,語言明快,成為唐代詩歌中別開生面的作品。在文學創作上亦受到一些文人的指責,歪評他的詩是個人「泄憤」之作,罵他是「薄行」文人。他都不予計較,他認為世事總是按照「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規律演變著的,「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子劉子自傳》)盡管有人誹謗,我內心潔白無疵啊!這就是一個學佛者當下解脫的心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劉禹錫用自己的行動實踐著這段經文並作了很好的注腳。

附:《陋室銘》「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閱讀 4761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