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人是感情的動物」,事實上人是「情緒」的動物。情緒便是我們的「感覺」,人常跟著感覺走,故有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的產生。
感覺絕大部分,都是不好的;一般人常誤認感覺是自己,所以人生過得不快樂,生活過得不愜意。又為何感覺不是自己呢?因它時好時壞,變化無常,故不真實,應趁早看清此真相,不要再被它愚弄!
我們要如何看清?當感覺升起時,把它當成觀察的對象,不要跟它起舞,然後專注感覺的變化,“生起、沸騰、淡化、消失”,此念頭滅後,很快又會攀緣其他的情境,心念生滅不息,永無止境…
透過觀察,便能瞭解外境及心境的關係,以及之間的變化;時間久了,自然就有功夫,便可體會心經所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境界了。

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此「求」為欲求也。人要經過不斷的學習、觀察、覺知,才能不被慾望所困,且能自在的生活,悠閒的度日。
◎慾望的種類:
一、生理慾望-食慾、性慾、睡欲、觸欲、視欲、聽欲、嗅欲…
二、心理慾望-歡喜、快樂、順利、平安、如願…
三、物質慾望-金錢、物質、財產…
四、精神慾望-地位、聲名、權勢、尊重…
◎慾望的生起:
一、由外的刺激-聞香而生起食慾。
二、由內的想像-幻想而生起性慾。
三、自然的生起-時間到生起睡慾。
◎慾望的作用:
一、使人向上-奮鬥的原動力。
二、使人墮落-迷失的致命力。
三、使人快樂-暫時的滿足感。
四、使人痛苦-長期的失落感。
五、使人心亂-盲目的去追尋。
◎慾望的處理:
一、由邪轉正-將惡念轉為善念。
二、由多漸少-清楚自己要什麼。
三、由迷變悟-知一切無常生滅。
四、不取不捨-適度來處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