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下班回家,經過住家附近的一家麵包店,看到它生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模樣,使我感受到裡面的麵包好像很好吃。還記得以前,這家麵包店外面看起來實在沒有什麼吸引力,只有過時的裝潢、陳舊的燈光、再加上不變的麵包,令人望而卻步,真是門可羅雀,難怪生意會不好。曾幾何時,居然已煥然一新,與之前比起來竟然有天壤之別,喔喔喔!真是不簡單呀!讚歎 讚歎!
當下思維何以能有如此改變呢?想必是老闆察覺到門前的麻雀有越來越多的傾向,而想要開始改變吧?真可謂而知過能改,善莫大焉。而改變最快的方法莫過於參考、觀察和學習前人寶貴的成功經驗了。首先就要先瞭解時勢所趨,新時代的人類們重視包裝,喜歡外表,與眾不同是他們的最愛,每每能吸引無數的同好共襄盛舉。其實條件也很簡單,就是滿足人們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即是。經營事業突破如是,社會上有許多的成功者可供我們作為請益、效法、觀察和學習的對象。
但是外面的一切還是需要建立在穩定的心靈上面,才有可能成長、茁壯。所以尋找一位明心見性的智者做為學習的對象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敬愛的達觀師父介紹,要了解真理則可依經典為師,因此決定以六祖壇經來作為心靈的導師,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研讀之後瞭解到六祖壇經可分為三大部分來閱讀學習:
一、六祖大師的生平
舉凡所有一切事物皆包含事中有理,理中有事,故當先由六祖惠能大師的生平事蹟先開始瞭解。認識大師為何許人也?生在何地?所為何事?以及當時的環境背景,故第一品為行由品。以使學人有初步的認識。
在學道過程之中,六祖大師悟自性之理,說當機之法,以解佛性之意。其言理簡要,卻含意深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尤為重要。
六祖惠能大師其一生過程經歷約略如下:
1、學道-24歲之前。 4、証道—24歲。
2、悟道—24歲。 5、傳道—40歲。
3、修道-約十個月。 6、成道—76歲。
二、惠能大師的思想
1.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
大師所說為頓教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唯傳見性之法,見性之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密法。瞭解修習此法,能除執心,而使學人得到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無塵勞則智慧常現,不離自性。若念念如此行者,即是修般若法,行般若行。
2.離迷解悟
小根之人只因邪見障重,煩惱根深,妄念顛倒,所以聞此頓教而不能自悟。需於自心常起正見,離於執著之心,使煩惱塵勞常不能染,方能解脫見性。迷人若心開悟解,即與智人無有差別。
3.悟無念法
若悟此般若法者,心即無妄念。無妄念之心,即是正念。無憶無著,則萬法無滯,通達無礙。了悟此無念法者,即見諸佛境界,而至佛地位。
4.體用一如
此法門以定慧為根本,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名雖有二,實本同一。
5.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者,專一精進修習正定,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所謂直心者,誠實心是。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6.中心思想
a、無念為宗 b、無相為體 c、無住為本
此法門以無相、無住、無念為中心思想。即外離一切相,念念無所住,則能於諸境上無染著之念。故以無念為宗旨,無住無相為本體。
三、修行的理論與方法
1、正確的知見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故先當明心,後才能見性。
觀無常法,明清淨心,見般若性。外不著相而離相,內心則無亂。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2、具備條件
a、無相懺悔
懺其前愆,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悉皆永斷,永不復起,更不復作
b、四弘誓願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c、自性歸依三寶
佛者覺也—覺而不迷。
法者正也一正而不邪。
僧者淨也一淨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