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14 八月 2007 19:14

打開慧眼看世間

作者  轉貼

  古人云:「學貴心悟」。學佛修行重要性在於要懂得用自己的心去體悟,宇宙萬法盡在自心。「一念迷,佛是眾生」、「一念覺,眾生是佛」。修行這條路唯有深入體悟生死究竟,以及煩惱根源實相,才能轉煩惱為智慧。

  雖然修行這條路是坎坎坷坷、苦難無比,但有時換個角度去看,「能藉短暫人生吃苦磨煉,你的心智成長勝過別人,這就是別人得不到的智慧」。所以聖人才講:「患難可以驗出一個人的人格,困窮可以顯出一個人的氣度」。

◎要智道順境中易迷失自己,逆境中才能警惕自己。所謂「居高易傾,居功易驕」,此為修行大病。

◎修行要懂得「道在苦中求」,玉不琢不成器,劍不磨則不利,沒有秋殺冬藏之逆,那來春生夏長之榮?同理修行「若無堅苦卓絕之逆行」,何能開創萬捌聖業。

◎現今修行者,安逸中常忘記自己的使命,以及容易流失自己光明的自性。唯有「勁流中才能擊出美麗的浪花」。人有時候吃點苦,才能圓融你的心性,增長智慧,那並不代表苦。

  打開慧眼看世間其主題是告訴我們:「開啟內心深處無窮智慧,在面對紅塵俗世才能保持心的澄靜」。不去求、不去妄想,盡自己本份演好自己角色,人間處處是淨土。

  現今修行者只懂得規劃:「人生方向,道務方向」,而不懂得心的方向,怎會開悟呢?唯有往內紮根,開啟智慧接納一切因緣,用平等無私的心去修辦道」。

◎修道修心即是把「自己的心擺平」。想想大海如果出現亂流、漩渦,會使一 條船沈沒。同理:人心常起伏不定,易產生顛倒錯亂,會阻斷慧根,讓修行失去方向。

  古德云:「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後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時細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

◎要知道明與無明,全在智者的判斷。所謂:「心中有佛天地寬,心中若執三界窄」。修行要懂得:

 ↗多一分慈悲-少一分嗔恨

 ↘多一分寬容-少一分計較

◎「人心多從動處失真」。意指:人的心靈大半是從浮動處才失去純真的本性。

 一、現今修行者「打著修行招牌,披著修行的外表」,但是心有千千結,煩惱罣礙一大堆,心隨境轉,隨業又走上另一個輪迴。

 二、修行要懂得跳出心靈枷鎖,用智慧心去觀,我們因業而來,也要藉業磨鍊自己、精進自己,藉業來跳出生死輪迴。

  古人云:「如果沒有開悟、澈悟本心,任何修行都稱之為方便」。

意指:修行如果沒有修入根、契入心性,那麼表面上那些習慣性參班聽法、習慣性唸經坐禪、習慣性渡化眾生,都只稱之為方便。唯有開悟後才是真正進入究竟修行,才知修行大方向在那裡。

◎要達到究竟解脫,這個是相當重要的,唯有這個悟才能觀照到自己身心不自在的地方,透過人世間的磨鍊、佛法的洗鍊,才能展現自我佛性。

◎用慧眼看世間有如:「眼睛的瞳孔一樣」,看到什麼就能容納什麼。修行若能以佛平等無私的智慧去包容天下眾生,還怕成不了道?

 一、所謂佛心就是時時「清醒冷靜」,時時對他人起慈悲心,時時寬恕別人。

 二、學佛最怕的是:「不能改掉過去偏執、陋習,卻加深一分執迷不悟,『迷上加妄』肯定入魔道」。

◎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意指:真如佛性本是無相之自性佛,亦即般若實相,「放彌六合充滿虛空法界,退藏於密在自性中」,故實無來去。

 一、心淨則見佛,心垢則不見。唯有往心性下功夫,真正達到:「自淨其心,如來自在眼前」。

 二、自性本來清淨無為、無苦、無煩、圓融無礙,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修行三種層次:
  被假相所迷-見山是山 (聰 明 心)-凡夫。
  能識透假相-見山不是山(智 慧 心)-明心。
  真假在於心-見山還是山(圓通智慧)-見性。

 

閱讀 4432 次數
此分類更多內容: « 誠信 三根樹枝 »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