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佛教素食文化的形成,源於梁武帝之制斷酒肉。而梁武帝的制斷酒肉,剛開始進行的並不順利。如〈斷酒肉文〉所載天監16年5月舉行的二次斷酒肉會議,梁武帝依據《大般涅槃經》的斷肉經文,要求僧眾全面素食,部份僧眾就質疑禁斷酒肉沒有律典的依據,因此不接受梁武帝的作法。這二次會議,都因為沒有斷肉律典而沒有成功。
依天監18年5月梁武帝敕寫的〈出家人受菩薩戒法〉可知,距離天監16年5月制斷酒肉的失敗大約一年之後,梁武帝開始積極的推廣《梵網經》菩薩戒。這次雖然他不再提斷酒肉之事,但是《梵網經》其實已經含有斷酒肉的規定。梁武帝推廣《梵網經》菩薩戒的努力極為成功,也因此,斷酒肉的規定從此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
《梵網經》在學界多被認定為中國撰述成立的經典,但是其確切年代仍有爭議。從天監16年〈斷酒肉文〉的「律中無斷肉事」可知,含有斷肉律的《梵網經》當時應該尚未成立。大約一年以後,梁武帝才開始推廣《梵網經》。由此可見,最初《梵網經》的出現就和梁武帝有關。其次,梁武帝為了達成制斷酒肉的目的,也有撰述斷肉律典的動機。經由相關資料的研判分析,筆者推論《梵網經》可能是出於梁武帝意旨而撰述成立的經典。
此外,梁武帝的制斷酒肉,受到中國與印度兩方面的素食傳統影響。印度方面,在佛教之前就有基於慈心而不殺、不食肉的傳統。佛教興起後也承襲了這種思想,初期佛教的三淨肉及濾水囊等規定,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表現。大乘佛教中的如來藏學派,則更進一步的反對三淨肉而強調要嚴禁肉食。梁武帝就是受到如來藏斷肉食思想的影響,所以在〈斷酒肉文〉中都是引用如來藏系經典宣導制斷酒肉。
在中國方面,素食原本是居喪之禮,同時也是受到孔子讚揚的一種代表安貧樂道精神的表現。此外,素食也符合儒家的仁恕精神。而道教方面,也有修學特定之法術必須素食的規定。在梁武帝的〈孝思賦〉中提到,武帝奉行素食的理由,是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孝思。此外,〈斷殺絕宗廟犧牲詔〉中也提到,梁武帝是基於儒家的仁恕精神而下詔。由此可見,梁武帝推動制斷酒肉,也受到中國固有素食思想的影響。
在中印兩國素食傳統的共同影響下,中國佛教的素食文化,最初是透過援引中國傳統素食思想,詮釋並補充印度佛教素食思想的內容。如《廣弘明集.慈濟篇》中沈約等人的文章,多引用前述儒家仁恕精神勸導素食。除此,佛教原本並沒有為盡孝而素食的思想,但受到梁武帝制斷酒肉的影響,《梵網經》除了載有斷酒肉的戒條,還特別強調「孝名為戒」。由此可見,中國佛教的素食文化,實已結合了兩國的素食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