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五, 29 八月 2008 03:11

深山修行人——終南山所見

作者  不丹 出處︰西園寺論壇


  在讀到《空谷幽蘭》之前,終南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只是武打片中的虛幻場景。
  當然,我知道它仍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但這種存在和不存在有什麽區別呢?太多的地方,都已被太多的人、太多的遠遠可以聞見的俗氣改造得面目全非。我的一個朋友如是形容他參觀過的名勝:來到那些地方,好像蛇已經遁隱,只留下一堆蛻下的蛇皮。
  ——直到翻開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空谷幽蘭》。
  這個曾在臺灣出家當過兩年沙彌的大鬍子美國人,用他的眼睛和腳步將我帶入另一個世界。
  四個月後,我去了終南山,也拜訪了一些住山的修行者。包括兩位比爾·波特在書中採訪過的人,其中一位已有八十多歲,他們都對這個特別的老外印象深刻。
  我無意記述終南之行,因爲短短一周的尋訪是膚淺而表面的,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希望爲人所知。
  我曾在途中偶遇一位氣質超然的比丘尼,獨自住山八年。當我想爲她照張相片時,她微笑地看著我:“呵,照相,我們又何時不在相中呢?”讓我無言以對。
  今天,在電腦中看到一年前的那些照片,想起這些遠離浮躁世間的深山修行人。僅僅說是心向往之,實在不足以表達我的感慨。


 

 

 

 

 

 

 

 

  一位來自東北的比丘尼的茅蓬
  我去的時候,她正在屋裏製作土炕,這是度過終南山漫長冬季的必要保障。我們就站在這個門口談了許久。



  有些住山者,僅以石洞蔽身.

  這是它的正面。屋內除了一盤窄窄的土炕外,一無所有。我去的前一年有對母子來此打佛七,在零下二十多度的冬天,乾枯的松毛就是他們的被褥。

   萬綠叢中的那一點紅,也是一處閉關者的茅蓬。這間茅蓬,已經是用磚砌的了。
  長期的住山者們,大多住上了類似的瓦房。

  這是在終南山見到的最美的茅蓬。事實上,在比爾·波特的書中,也是這樣記述了他的所見。這裏所住的尼師,七十年代在此落髮出家,一住至今。她的師父慧遠,在這裏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圓寂。她告訴我,師父在的時候,這裏只有兩間小茅屋,四周種滿鮮花,宛如淨土。瓦房是近年才逐步蓋起來的,壘牆的土坯,是她去遠處的西山坳一筐筐背來的。門簾中,是這處茅蓬的大殿,異常整潔。

  一位尼師來到終南山落髮時,種下了這些蘋果樹。如今,已是碩果累累。告別時,這位寡言的尼師從樹上爲我摘下三個蘋果:這是戒、定、慧。途中,我把其中的兩個供養了另一位住山的修行者,自己吃掉了剩下的那個。獨自坐在山路上,清甜的蘋果和清洌的山風,使我流淚。

  進山時,偶遇照片中的這位師父。因爲他的指點,我才沒有迷路。幾天後,又在山中見到了他。照片中的那堆僧鞋,就是他那天下山取來的、其他寺院救濟的衣物。他正在一一分發給需要的住山者。


  終南山最好的,就是這種石頭壘起的房子。聽說有位臺灣的比丘尼在這裏蓋過幾間石頭房子,不知是否就是照片中的這個院落。院牆上曬著被褥,但因爲無人帶領,我喊了幾聲也無人出來應門。這裏的修行者,一般是不接待外人的。



  兩位來自藏地的喇嘛在淨業寺的山谷中閉了三年三個月的關。我去之前的幾個月,他們才離開。臨走前,他們把山谷中的不多的幾間房子都寫上了美麗的藏文咒語.

  這套閉關房裏,住著一位比丘。帶我前去的師父喊了三分鐘,他才手持念珠出門。他聽說我來自蘇州,常去西園,便問:安老還好嗎?我告訴他:安老(西園已故方丈安上法師)已圓寂多年了。問過這麽一句,他便讓我自己在門外歇腳,又捏著念珠進屋了。屋外的柿樹上,挂著累累的果實,只是尚未成熟。

  編注:以下是西園論壇夢覺網友的提問,不丹師兄以作解答.
  (問)爲什麽有這麽多全國各地的出家人都向往到終南山修行呢?終南山有什麽特殊的魅力和原因這樣吸引人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
  (答)這個問題其實不是我能回答的,只能就我所瞭解的提供一點參考。 首先,長安地區的佛教曾經非常興盛,中國八大宗派,有六大宗派的祖庭都在長安,它的周邊地區自然會成爲僧人修道的首選。其次,終南山自然環境清幽,非常適合修道、養道。第三,既有祖師大德曾在此修道,對後學自然有極大的吸引力。
  (問)終南山的修行人靠什麽來維持生活的?我以後如有機會到終南山一定要盡自己之力供養這些修行人,阿彌陀佛。
  (答)終南山的修行人得自己解決生活問題。具體情況,《空谷幽蘭》中有一些記載。近年來,香港旭日集團每年供養一批道糧款。凡長期住山修行,有固定茅篷、受過具足戒的僧衆和尼衆,每年可以領取一千元的道糧款,平均每月八十多元。住山的人都自己種菜,但糧食得到山下去背。沒有堅定的道心,是很難在山上住下去的。

 

閱讀 4038 次數
DMC Firewall is developed by Dean Marshall Consultanc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