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必需要具備正行與助行。
(一)念佛正行
念佛法門的正行,可分為往生的資糧,念佛的類別,以及念佛的方法,三點來說明。
(1)往生的資糧
往生的資糧,是信、願、行。求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深信,切願,實行三種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1.信:信是信受,佛法大海,非信莫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特別是念佛法門,更要深信。
深信十方諸佛,所稱讚的極樂國土,真實存在,并非假設,應當發願,求生彼國。
深信一心念佛,決定可以往生;雖然極樂國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但憑佛力慈悲攝受,一稱佛號,發願求生,佛必來迎,接引往生。
深信往生極樂國土,即得不退轉,因為極樂國土,環境特別,助緣殊勝,不止常得見佛聞法,而且水鳥行樹,皆宣法音,晝夜六時,耳濡目染,無非佛法;恒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互相策勵,唯進無退,加以壽命又長,一生即可以成辦佛事,蒙佛授記,補佛之處。
2.願:願是志願、發願、願力,信心既深,還要立志發願,無願不生。釋尊在阿彌陀經中,再三勸導我們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願貴在志誠懇切,更要堅固。悟徹大師說:「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因此,念佛求生極樂國土的人,一定要發願深切。願離娑婆世界,願生極樂國土;願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願佛慈悲攝受,親來接引;願生淨土,即得見佛聞法,悟無生忍;願再來娑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靈峰大師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可見深信切願,對於求生淨土,是非常的重要!
3.行:行是實行,既深信佛語,決意發願,求生淨土,就要繼之以實行,一心念佛。念佛可以分為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以及實相念佛等四種。
持名念佛:一定要三業清淨,口念佛號,心止散亂,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日夜無間。如是心口相應,淨念相繼,必得一心不亂。
觀像念佛:是用恭敬志誠的身心,面對佛像,口稱佛號,眼觀佛像,意想佛的相好莊嚴,功德殊勝;如是三業專精,稱念不已,日久功深,亦得一心不亂。
觀想念佛:是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修十六種觀,觀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以及九品往生,種種勝境,令心專注堅住觀中,想念不移,開眼閉目,勝境不失,即得一心不亂,決定往生。
實相念佛:是心口相應,念念無間,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是即心即佛,心佛一如,心佛無二。由於稱性起念,深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的佛,亦不可得,而不執著有;但能念之心,靈明覺照,所念的佛,歷歷分明,亦不落於空;空有都不著,能所兩相亡。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可以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是名實相念佛,此即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念佛三昧。
(二)淨業助行
欲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願行外,還要兼修眾善,回向發願,作為助行。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教導韋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極樂國土,當修十種淨業。
一孝養父母:忍辱經說:「善至極莫大於孝;惡至極莫大於不孝。」所以止惡行善,首先應該孝養父母。世間孝子,不外是敬親、愛親、養親,進一步善體親心,「父母之所愛,愛之;父母之所惡,惡之。」或繼承父母的遺志,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使自己善名遠播,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賢孫了。
但學佛人孝敬父毋,除了物質供養,還要提供精神補品,勸導父母修學佛法,作出世因;不止令父母現生享樂如意,還要令父母來生得生善處,甚至出三界,了生死,究竟離苦得。不但令今世父母,法喜充滿;還要令過去生中,所有父母,皆得離苦得樂。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我色身,師長生我慧命,色身止於今生,慧命則永劫不滅;所以既要孝敬父母,更加要孝敬師長。師長有普通的老師,也有佛教的老師。普通老師教人知識,培訓人的謀生技能;佛教的老師,則教人止惡行善,勤求佛道,建立自利利他的事業。身為弟子,除了應該親近事奉師長,執役服勞,四事(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供養外,還要力行眾善,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報師恩。能報師恩,亦是淨業之一。
三慈心不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人類愛護自己的生命,豈可隨便殺害其他動物的生命?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六道眾生,曾經互為父母,彼此有恩,而今殺生食肉,何止損害慈悲,而且違背孝道。何況殺生,屬於惡業?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慈悲不殺生,免被業債牽連,不能往生。
四修十善業:十善業是身不殺,不盜,不婬;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心不貪,不瞋,不痴。三業清淨,既是人天正因,亦是往生佛國的淨業。
五受持三皈:三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能領導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法是宇宙真理,人天眼目,能指示眾生,捨惡從善,斷除煩惱,入佛知見;僧是世間福田,濁世的善知識,能住持佛法,化導群迷,福利人天。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先當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在皈依三寶的虔誠意識中,奉行佛的正法,持戒,修福,念佛求生淨土,以此淨業,決定可以往生佛國。
六具足眾戒:戒是佛道的階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為戒能令人防非止惡,增長善根,助長定力,出生智慧。所以梵網經說:「戒如明日月,亦如纓絡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涅槃經說:「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都應該受持佛戒。佛的制戒有多種,最普通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以及菩薩戒。今言:「具足眾戒」,顯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還要進一步求受八戒,十戒,具足戒,甚至受持菩薩的三聚淨戒,自利兼他,作為往生佛國的正因。
七發菩提心:在大寶積經中,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即是發起追求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念佛人固然是為了自己離苦得樂,求生佛國,也要同時觀眾生苦,發菩提心,願將自己念佛、持戒的功德,回向法界眾生,同登佛國,得不退轉。是以發菩提心,亦是淨業之一。
八深信因果:世間事必由因,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類,因果相隨,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都是勸人明白因果,止惡行善的至理名言。而事實上,中外古今,歷史記載因果報應的事實,不勝枚舉。
九讀誦大乘:大乘經典,詮實相理,開佛知見;時常讀誦,一定善根增長,智慧明了。特別是念佛人, 讀誦大乘經典,可以激發菩提心,修二利行,助長淨業,蓮開上品。
十勸進行者: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同時也要勸導他人,精進念佛,共修淨業,同生佛國。大品般若經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修以上十種淨業,亦即是修三福。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但我們欲想上品上生,還要發三心。三心是: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專心念佛。積聚無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廣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亦即以念佛法門,勸進行者。宏願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回向發願,願與眾生,同登極樂。故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綜上可知,念佛法門,說難不難,上智下愚,忙碌清閒,僧俗皆可,老少咸宜;說易不易,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的正行外,還要持戒修善,發三心,修三福,作為助行。具足正助二行之外,更要發願回向,然後可以決定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