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週二, 10 二月 2009 06:37

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作者  聖嚴師父法允 果茂 整理上網


前言

    首先我要感謝法鼓山新澤西州聯絡處,安排了今天這場弘法大會。我們
  都知道,在美國,縱然是名人演講,通常都只有數十人至多百把人的聽眾,
  而今天在當地的朋頓高中校園 (Boonton High School) 大禮堂,能有近千位的
  菩薩蒞臨,是相當不容易的。剛才有位新聞記者訪問我,希望我對台灣最近
  (一九九六年)發生的宗教歛財事件,發表一些意見。我說我不會回答類似
  的問題,只要我不是這樣的人就好了。前幾天,禪中心為了今天的演講會,
  寄出去的一份傳單被退回來了,上面被加上了幾句話:「不要把台灣宗教的
  歛財風氣帶到美國來,只要多做善事就夠了,不要傳什麼宗教!」既然有人
  會這樣認為,我想今天來聽講的人一定有限。但是,現在看到有上千位來賓
  蒞臨會場,這在美國東岸的華人社會,是極難得的大集會了,使我感到非常
  的歡喜和感謝,這也表示諸位都能認同法鼓山所弘揚的佛法;畢竟盲從迷信
  神祕的宗教和正信正見智慧與慈悲的佛教,還是不一樣的。

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和環境

    我不懂二十一世紀的所謂未來學,而它也尚未來臨,不能作什麼預言。
  我只有用智慧的、慈悲的佛法觀點,以現有的資料,從現在往未來看,希望
  運用這短短的七十五分鐘,將可能發生的一些現象,以及如何因應的措施,
  來加以說明。我不是預言家,也沒有神通,對於各種預言的正確性,持著保
  留的態度。到目前為止,有種種的預言、猜測,有的從宗教層面的感應、體
  驗,或者從學術層面的分析、觀察,所作的一些判斷。他們所預言的,大致
  不出如下的幾類:

  一、悲觀的預言

    ◎有人從宗教信仰的立場,高喊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之說。

     有一派的宗教,呼籲世人,準備迎接即將來到的世界末日。在佛教的
     立場,認為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也許佛
     法慢慢消失,但是地球不會那麼快就崩潰;雖然佛教內也有所謂「末
     法」的觀念,我對這種說法,並不贊同,因為那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預
     言。


    ◎還有「人類品質墮落,環境持續污染」之說。

     中國人一向認為出現先聖先賢、三皇五帝的時代,是最好的社會環境
     ,對於這點,我也持著保留的態度。因為,從歷史上看,每個時代都
     有好人做好事,也有惡人做壞事,並非只有我們現在所處之環境,才
     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繼有「天災地變、環境惡化」之說。

     有人認為宇宙的環境愈來愈糟。譬如說,天空的臭氧層有了個大破洞
     ,那是由於熱帶的雨林破壞愈來愈多,各類機械排出的廢氣,愈來愈
     嚴重,地球的氣溫持續升高,許多地方的冰河,以及極地的冰帽,漸
     漸融化變成了水,使得海洋水位上升,陸地面積減少;相反地,河流
     及地下水的日漸乾涸,大地的農牧面積縮小,沙漠幅員擴大,人類生
     存的環境,面臨窮途末路的命運。而且宇宙都在奔向一個大黑洞,步
     步走向毀滅。


    ◎有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地球近於毀滅」之說。

     有人擔心著,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大家採用核子武器及生化武
     器,人類生存的地球,將有一半以上會翻一個身,現有的文化建設將
     全被摧毀,又回到洪荒的上古時代,甚至比上古的蠻荒更糟,因為處
     處都是被破壞污染了的環境。

  二、樂觀的預言

    ◎有「科學突飛猛進,將可以作星際旅行」之說。

     有人觀察在不久的將來,二十一世紀就可乘坐高速火箭,至各星際之
     間旅行,或者移民到月球、火星,甚至到其他恒星系統的星球上去,
     像這樣的樂觀態度,的確很可愛。


    ◎有「人類道德進步,普遍廢止監獄刑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說
     。

     有人認為到了二十一世紀時,人間會出現像孔夫子治魯三個月間的那
     個時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間不再需要有犯罪處罰事件。全世
     界不僅廢止死刑,連看守所、法律及警察等的保安措施都將廢止。


    ◎有「地球即將成為優良星球,人間無惡人,世間無毒物」之說。

     近幾年來,美國及日本出現了很多諸如此類的報導,我也曾看過五、
     六本這樣的預言書籍。他們是從宗教的體驗、超心理學的立場及經驗
     ,也有一些是從磁場變化之說,所得到的訊息。由於人的品質改善,
     地球的磁場也跟著改善;沒有壞心的人也沒有含毒的動植等物,耕田
     不需要用農藥,用不到肥料,不論是加工或自然的食品,都是來源豐
     富而且成份營養。由於磁場相通、相同、穩定,自然而然人類的脾氣
     就不會暴躁厭煩。許多的「真貨」被人類發現運用,只有百益而無一
     害。物質普及豐盛,人類的貪欲降低,自私心減少,爭執的事情也不
     會發生了。


    ◎有「人類身心健康,平均壽命可達一百五十歲」之說。

     到了二十一世紀時,人類的身心,愈來愈安定,愈來愈健康,長壽而
     不易老化,人們不會害病,漸漸地不再需要醫護人員及醫療設備。


    ◎有「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統一,不再有國界,不需用軍備設防」之說
     。

     佛經裡傳說的「北俱盧洲」,就是一個這樣的環境。沒有國界之分,
     不需要軍備武器,到任何地方沒有關卡,不用護照;如同這一村到那
     一村,這個家到那個家一樣的方便無阻,甚至也不再需要有村落及家
     庭的建制。

  三、不論是悲觀與樂觀,都有可能,也都不可能,但看未來的人心趨向,能
    夠左右一切。

    根據佛法的觀點及佛教徒的立場,來看這個世界,因緣與因果能決定一
    切,故希望從我們的人心淨化及人品提昇做起。如果人心的趨向愈來愈
    好,人格的品質自然跟著提昇;人的心靈愈來愈純良、安定,那麼樂觀
    的世界就會出現。否則,光是空想幻想,而不努力於人心的淨化,悲觀
    的未來也就難免了。

如何適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一、如何適應快速時代的生活步調

    二十五年前,我剛到日本東京唸書,就感覺到日本人的生活步調,比起
  台北,好忙、好快。現在我不論到紐約、到台北,或者到世界各地、東方或
  西方、都市甚至鄉村,每個人的生活步調都是緊張而快速了。站在禪修者的
  立場,我常常勉勵大家,現代人的生活態度「要趕不要急」。不論是對工作
  、成績、速度、品質的要求,只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就好,心中不要給自己壓
  力、不必有憂慮。我曾提出二十句共勉語,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時間最多」
  ,也許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其實,就以我個人來說,我非常的忙,由於
  能充分支配運用時間,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時候,即使忙著工作,心情要保持
  悠閒,這就是忙人時間最多。


二、如何適應疏離的人際關係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及工作性質,與農村社會時代完全不同,人與人
  之間的疏離感也愈來愈強,家庭如此、家族如此,鄰居、親戚、朋友的關係
  ,也是日漸在疏遠。因此,我們要多關心他人,少憂慮自己。現在能運用的
  工具很多,像電話、傳真、電報、E-mail、網路等,能夠充分利用這些現代
  通訊工具,人們就會有較多的接觸。常常會有人打電話來問候我,但是,問
  候的人太多,經常接電話,也是件麻煩的事;其實,如果經由轉達說某人在
  問候我,我同樣會感謝他的關心。我在共勉語中有一句「利人便是利己」的
  話,也能用來改善疏離的人際關係。


三、如何適應繁雜的社會狀況

    現代的社會情況是非常複雜的,誘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馬路上,
  到處都是琳琅滿目、奇招百出,讓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打開報紙、電台
  、電視、網路等媒體,也有各種神奇、離譜、怪異的新聞報導。就像最近台
  灣的宗教事件鬧得滿城風雨,也有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小道刊物,乘機就將幾
  個形象正常的佛教團體,也拿來猛炒新聞,所謂內幕新聞、獨家報導,用「
  想當然」的醜化、造謠手法,希望抖開來,看看這些團體有什麼反應。他們
  最喜歡這些團體去跟他們交涉抗議,他們就有更多的新聞可以炒作了。事實
  上有許多黑白顛倒的言論是不必介意的,以慈悲心就能原諒包容,以智慧心
  就能不起煩惱。我是一個沒有薪水的終身義工,我們的團體只是一個輸血的
  導管;把別人需要的血,從願意捐血的人那兒拿來救人,而導管中是不留任
  何東西的。因此,我們要將自己,專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責任
  上,物質生活要簡樸節儉,興趣不要太多太雜,利害得失少管一些。若能夠
  如此,社會環境的複雜,就不會對我們產生負面的影響。不用在乎人家怎麼
  談論你,重要的是儘量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實踐二十句共勉語中的「盡心盡
  力第一」,複雜便成簡單。


四、如何適應多變的時代背景

    目前這個時代的風氣是不斷在變化著,就以食物的營養觀念來說,有一
  陣子是菠菜鐵質最好,接著又是卡洛里、蛋白質、維他命E、維他命C、某
  種礦物質等等,經常變換著它對人體的重要角色,不斷在變,變換的時段也
  愈來愈縮短。以往的時風流行,每十年一換,現在是五年一換,到了二十一
  世紀,可能一年一變、一月一變,使我們無所適從。但是,生命是極為有限
  的,我們如何來得及追上時風變化的腳步呢?若以《金剛經》所說的:「過
  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觀點,你就把變化看作幻
  象,你有需要跟著變嗎?過去已過去,未來的事又怎麼會知道呢?只有現在
  最重要,必須把握現在的每一個因緣、每一個時間,來把你現在的專業、專
  職做好,不是抱殘守缺地固執不變,也不用無主遊魂似地不知為何要變。不
  論變或不變,都要滿心歡喜、充滿感激和感謝的心。因此,我在共勉語中有
  一句「時時心有法喜」的話,「法」就是用來調適身心的方法和觀念,使其
  不受環境所影響。


五、適應物質豐富而心靈空虛的二十一世紀

    一個慾望很強卻沒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靈必然是空虛的。現在的物質
  文明愈來愈豐富、便利,將來的時代,雖不必擔心生活問題,應當儘量運用
  自己的資源,為整個社會、世界人類來付出、作奉獻,如此,心靈自然充實
  。因此,共勉語中有兩句話,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定身心?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賴靈異現象及崇拜神格化的人物。

    宗教一定有它的道理及軌則,如果沒有正確的宗教信仰,就不會知道現
  在與過去之間的因果關係,不知道為什麼會發生現在這樣的事實,對未來,
  又擔心著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因此,就出現了靈異崇拜及神格化
  人物的崇拜。事實上,對於展現靈異,為人解說三世因緣,通神鬼,顯奇蹟
  的旁門左道,並非只有台灣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社會都有
  這樣的人。因為人心不安,需要安撫,就有如此的人物出現,他告訴一些你
  所希望知道的事,並且似真似幻地表示出一些異象,也教你修行一種他們發
  明的方法,也能談論一些擬似的科學、冒牌的哲學、剽竊的佛學,使你覺得
  他們既有異能又有道理。這些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在他們未出事前,是
  真的,出事後進入牢中,便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現象就是如此;相信其所以
  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不清楚時,是真的,了解之後,那就是假的。連那
  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屢次欺人成功之後,也會相信他們自己真的已是
  神佛化身了。何況在宇宙之間,真有怪力亂神的事實存在。站在佛教徒的立
  場,不可依賴神異現象及不知所以然的崇拜,應該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
  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說:「因果不可思議」,因
  為我們的智慧不夠,無法知曉因與果的關係,它是非常錯縱複雜,無法用言
  語所能表達的。


二、求助於哲學,但不能僅僅討論問題和指出問題。

    哲學是有用的,我們可以求助於哲學的、思想的、思辨的,來作為對於
  人生問題及宇宙問題的討論,並且深思熟慮的探討社會現象及其改善之道。
  可是哲學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哲學家們會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這
  個問題需要解決,那個問題需要考量,永遠推陳出新,永遠有新的哲學思想
  出現,但是,人類的根本問題,還是在原點上兜圈跑步。佛法說:「因緣不
  可思議」,是叫我們用因緣的觀念,來處理哲學上的問題;不論是人生的問
  題、社會的問題、宇宙的問題,用因緣的信仰心及因緣的觀察態度,以面對
  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四個層次步驟,可以彌補哲學功能之不足。


三、期待科學,但不能指望科學來解決超心理等的許多問題。

    目前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為人類帶來許多的便利,但是,科學只能頭痛
  醫頭、腳痛醫腳,解決物質層面的問題。現在有人將精神層面也納入科學,
  譬如說,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於更深層的研討超心理功能。但是,站
  在修行的觀點,以及宗教現象的層面來看,完全用科學來分析,那是辦不到
  的。因此,禪修的經驗及宗教信仰,都有實質的內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學所
  能探索的範圍,卻可以補足科學無法解決之問題。


四、提倡文化藝術,卻無法幫助人的終極關懷及生死問題。

    過去的人,不願意正面談論死亡問題,但是在近三十年來,不論是東方
  、西方,都在積極的討論著。現代人所用的新名詞「終極關懷」,就是關懷
  死亡、尊重死亡、如何面對死亡、處理死亡事件。人類應該提倡文化藝術的
  陶冶,可是不能幫助人們解決死亡的問題,不能解答死亡的問題。站在佛教
  徒的立場,如何幫助臨終之時的人,在安詳、寧靜之中,懷著感謝和希望的
  心,帶著喜悅安全的心,離開這個人生的最後一刻,還是需要有宗教的安慰
  ,對於既往的感恩,對於未來往生佛國淨土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重視科技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及宗教
  教育,會為人類帶來災難。故在提倡教育的同時,首要的著眼點,應該是人
  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如果光有財富而缺少人品,對
  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儲蓄不只是自利,才能確保獲得
  自利,能將此觀念變為奉獻,便是將財富儲蓄到社會、人群中去,那才是最
  可靠、最安全的幸福。身有一技之長,固然可以獲得生活的保障,有了技術
  更有智慧的話,能幫助我們從身心乃至精神上獲得安定、健康及成長。因此
  ,佛教主張我們應當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獻;有
  智慧,就不會製造煩惱、不會被他人困擾。現在請諸位跟我一起來唸共勉語
  中的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一、如何安家?

    ◎家庭的功能在於成員之間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幫助,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的基本道德。互信的條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誠不欺,才能取信於人;
     相信對方也是忠誠不欺的人,偶爾明知受騙,你也不可立即報復,留
     給對方一條反省改過的活路,相信對方是相信你的就夠了。互敬的條
     件是先給對方尊重,時間久了對方也會受你影響而尊重你了。互助的
     條件是,先給對方伸出援手,先為對方的利益著想,自己也會受益。
     有一位女居士她在美國沒有身分,問我有什麼辦法?我說:「跟美國
     的公民結婚,不是馬上就有身分了!」她說:「師父!這樣太現實了
     ,不是在利用人嗎?」我跟她講:「妳該作這樣的想法:是妳幫助他
     得到一位賢慧的太太,因此他得協助妳留在美國。這是彼此互助,不
     要認為是在彼此利用。」


    ◎家庭的意義在於成員之間的互諒、互勉。

     互諒的原則是彼此要多體會對方的立場和情況;互勉的原則是彼此要
     多給對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賞。否則,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帶孩子、煮飯
     、洗衣服,先生不但不體諒,反而認為她是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
     無法體會丈夫在外勤奮工作的辛勞,反而認為他是不知幫忙家事的懶
     漢。這就造成了夫妻們老在吵架、互相埋怨、彼此計較的怨偶了。


    ◎家庭的成員之間,是倫理關係的共同體。

     有些現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財產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
     。最近我聽到有一位夫婦,他們倆各自都有待遇不錯的工作,可是在
     家裡吃的東西,是各買各的,任何用品都是各買各的,房租一人一半
     ,連煮飯也是分別輪流值日,彼此覺得公平合理。但我懷疑,像這樣
     的夫妻關係,能夠維持多久呢?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如果不談相敬相
     讓彼此體恤的倫理關係,而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這樣的家庭,這樣
     的婚姻,如果還能不破不散,那真是阿隬陀佛了!


    ◎凡是建立起互補有無,互相照顧的生命結合體,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輔相成的默契關係,彌補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
     共苦的家庭結合。有人問我:「聖嚴法師,你在專門做著照顧別人的
     事,有誰在照顧您啊?」我說:「世界上有許多人專門讓人照顧,也
     有許多人是專門在照顧人,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職業和身份,
     就是學習著如何做好一個照顧他人來成長自我的人,但願不要麻煩別
     人來照顧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顧而且有人願意照顧的話,不論是誰,
     我都感謝!」如果世間沒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顧,我這個和尚不是就沒
     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絕好心人的照顧,一切菩薩豈不是沒有修
     行福德智慧、積聚成佛資糧的因緣了?因此,不論是家庭乃至社會,
     凡是互補有無、互相照顧,一個生命結合體的場合及環境,都算是家
     庭。最小的家庭是兩個人的共同生活體,漸次擴大,一個社會團體,
     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全體人類的共存共榮,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
     的工作。


  二、如何樂業?

    ◎樂業的定義是敬業樂群。

     凡是人類的工作、事業、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稱為業。樂業就
     是不論成敗、貧賤、富貴,都能盡自己的本分、努力地工作。成功不
     驕傲、失敗不氣餒、貧而能刻苦、賤而能上進、富而能節儉、貴而能
     勤勞,這是敬業樂群的基本定義及原則;能夠如此,那就是知福、惜
     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樂業的範圍,可大可小。

     事業有大、有小,最小的事業,是個人的每一個舉手投足、一言半語
     、起心動念;次大的事業,是你個人從事的某項專業或專職的工作;
     大事業是社會大業、國家大業、人類世界的千秋大業,以及一切眾生
     的生死大業。做為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一切眾生的生死
     大業負責,讓一切眾生都能解決生死之間的大問題;活著時,要珍惜
     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地運用我們有限的一個生命旅程
     ;死亡時,要心存感謝、充滿喜悅,要無懼、無憂、無悔、無怨、滿
     懷著悲願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樂業必須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

     安業是安心工作,有一項安定的職業,並不等於持久固定的在做同樣
     的工作,既不求升遷,也不准改行。樂業的業,是指樂於通過身口意
     三業,來從事任何安定而能自利又能利他的工作,因此要負起一切行
     為的責任。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損人的事是負責任,佛教徒則不做有利
     於他人的事便是不負責任。一般人只知道對身體及語言的行為負責,
     佛教徒對自己的心理行為更要負責,所以常用慚愧心來修懺悔行,是
     很重要的。因為身體的行為及語言的行為,修善作惡,都是由於意業
     的起心動念。因此,樂業先要安業,安業先要檢點心理的行為,然後
     才注意要對身、口兩種行為的盡責負責,樂在其中。


    ◎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佛法講因果、因緣。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係一定是存在
     的,如果種因而見不到果,就像今天所做的事,不一定今天就得薪水
     ,無法立竿見影,那是因緣尚未成熟。如果未曾記得今生種了什麼因
     ,確有大禍又有大福,那是由於不知在哪幾個過去生中種過惡因及善
     因。因此,我們要對過往無怨無悔、無驕無餒,落實於現在最重要;
     立足於安定和諧的現在,把握今天,走出明天,這才是對樂業的一種
     基本態度。


    ◎在積極進取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勝利是大家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為又不
     得不為,成功了是意外,失敗了是意料中的事;失敗有大小,有明有
     暗。一敗之後,永遠站不起來,是大敗,屢敗屢起,波折昇降,是小
     敗。明吃虧是智慧型的小失敗,屢次吃虧而不能自知、不知防範,是
     愚蠢型的大失敗。勝敗雖是兵家常事,如果屢戰屢敗而竟不知怎麼敗
     的,那還能夠安業樂業嗎?一定要識人己識進退,踏穩腳步,站穩立
     場,失敗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業樂業的準則。

如何保護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環境?

  目前法鼓山正在提倡的四種環保運動,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
及自然環保。

一、心靈環保

    《維摩經》中說:「心淨則國土淨。」心的行為,能夠主導身體和語言
  的行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能影響整體的環境;所謂心靈環保,與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心理建設等是非常接近的。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留下了龐大
  的聖典所記錄的佛法,都是為了要將人品提昇、人心淨化、人的環境改善,
  就是心靈環保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具體工作,就是在觀念上,勸導大家
  要少欲知足、知恩報恩,在方法上,勸勉大家要用念佛,拜懺、持誦、禪修
  等項目,來作心理層面的淨化。心靈清淨,對於所處環境的感受,一定是安
  定的、安全的;心靈不淨,縱然佛國在眼前,也會覺得所處的環境是不安混
  亂的。在今天的台灣,有幾個所謂「大師」級的宗教人物,個人財產有數億
  元,因為太有錢了,甚至被黑道幫派的弟兄們威脅、勒索,毫無安全感。有
  一次,曾有兩位某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員,要我坐在他們的車上,一邊一個
  都佩帶著手槍,說是讓我有被保護的需要感,我卻跟他們說:「本來我是來
  去空空,覺得很安全的,現在你們坐在我旁邊,萬一手槍走火,還有什麼安
  全的!或者是人家看我有了二位保鏢在左右保護著,誤以為我突然有了錢,
  什麼時候歪主意動到我的身上,反教黑道朋友失望,豈非對不起人了!」因
  此,如果心中沒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為安全問題煩心,就是安
  心的人,你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二、生活環保

    禪宗說「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日常生活作為修行的方法。這是說
  ,如果生活整潔、簡樸、節約,就不會浪費自然資源;安寧、平靜、清淨,
  就不會製造環境污染。人類生活環境的品質就會改善。目前我們所處的環境
  ,有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水資源污染、噪音污染等,到處髒、亂、渾、濁
  、不安寧,使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安定心。因此,我們法鼓山正在提倡舊物
  新用、兒童玩具及書籍交換、垃圾分類分級、資源回收,該用需用的,用到
  不能用為止,不需用的儘量少買乃至不買,並且推廣環保餐具及環保購物袋
  ;鼓勵辦公室裡一紙至少兩用,然後集中再生,又用再生紙。


三、禮儀環保

    佛教特別重視禮節和威儀。目前我們法鼓山在台灣、在海外,所提倡的
  禮儀環保,在個人方面,就是待人接物,合掌問訊,一言一行,尊敬對方,
  除了要口稱「菩薩」、「師兄」、「師姊」、「阿隬陀佛謝謝你」等,不說
  粗俗語、低俗語、流俗語。在社會群體方面,是婚喪喜慶的隆重莊嚴,法鼓
  山出版了一本《一九九四年禮儀環保實錄》,裡面詳盡地介紹了這幾年來持
  續推行的佛化聯合婚禮、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奠祭。同時也分別出版了
  《佛化家庭手冊》、《佛化奠祭手冊》、《喪禮與助念手冊》、《禮儀環保
  手冊》以及《佛化婚姻與佛化家庭》小冊。由於中國人對於婚喪喜慶的習慣
  ,漸漸變成吵鬧喧嘩與浪費舖張,只講排場,不顧尊嚴,失去了禮儀的功能
  ,品格低俗,早與現代的世界文明脫節,甚至被國際媒體視為奇風異俗,向
  日本及歐美等世界各國報導,真是丟人丟到外國去了!因此,我們不遺餘力
  的在推行禮儀環保,已有很好的反應。同時,也希望在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
  紀,每一位世界公民,都要有禮儀環保的修養和觀念。


四、自然環保

    佛說我們的身心世界,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場。對我們所處的自然
  環境,要將它當成是我們身體的一部份來看待,也要當成是自己的家、自己
  的床舖、自己的座位來看待。因此,愛護自然環境的觀念,不但對動物要愛
  護,對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環境,對空中的、對地面的、對地下的一切
  資源,都要善加的保護。

  用法鼓山的共識來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我們推動的全面教育,包括從結婚、胎教、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
  人格教育、老年人的關懷教育以及臨終關懷的生死教育。

一、我們的目的

    推動的目的是在對人類關懷,提昇人的品質,使得人人都能見到自心中
  的淨土。希望諸位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跟慈悲相應、跟智慧相應
  ,那麼,你這一念,就是生活在自己內心的淨土裡;大家以這樣的精神,影
  響到我們的家庭及全面生活環境中去,人間淨土就會普遍地、漸漸地出現了
  。


二、我們的目標

    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昇人品、改善環境
  、安定人心、安定社會。如此,才能完成和諧的人生、和樂的社會、和平的
  世界。但願我們共同來努力、來實踐、來推廣,讓我們有大信心、有大願心
  ,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

    (西元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講於法鼓山新澤西州聯絡處Boonton High
  School,姚世莊錄音帶整理,再經聖嚴法師增修成稿。)
 

閱讀 4433 次數
DMC Firewall is a Joomla Security extension!